开封赵佶这几天非常好说话,也是心情愉悦,河湟大捷童贯回朝,童贯的奏折把所有人大夸了一遍,最后所有的落足点都是赵佶英明。
童贯的奏对更是让赵佶对他好感爆棚,童贯提出的西北方略他没怎么听,关键这个忠奴请回西北。对比开封怎么说那里都是苦寒之地,赵佶自己一朝成龙,也希望身边跟着他的人一起享受富贵,童贯大功回朝,既然愿意继续去西北抗击西夏,还有什么比这个忠奴更热心公事的?!
赵佶迁童贯为观察使,观察使不过是一个正五品官职,童贯却是激动不已,拜倒在地,不是皇恩浩荡,而是士为知己者死。赵佶得意非凡。
童贯这个官职不在于品级,在于观察使本身,这是一个外朝官,实实在在的外庭职官。童贯是一个宦官,一个唇角沾着胡子的宦官,他的内心可想而知,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太监,他的理想不在内廷。
一直说赵佶是聪明的好人不是无的放矢,他能察觉身边的人的优点,也能容忍他们的缺点。这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平常人,这种性子不会坏事,作为官家却不同,官家更应该发掘大家的优点抑制其缺点。赵佶能做到前半句,却做不到后半句。
无论如何,童贯此刻就拜服在地,他是真心实意想去西北创立功业,为自己也为这个大宋。
赵佶说道:“童卿平身吧,西北战事刚歇,你在开封修养一段时日,也慰去西北劳苦。”
童贯谢恩离开。
……
童贯府中来了一个人,陆谦。
陆谦其实算得上是半个赵佶的人,他在端王府有过短暂的任职,当时的他醉心官场,并未一直留在府中,那里晋升通道毕竟有限。这是他最大的失策,或许好好待在府中,他现在也就飞黄腾达。
陆谦一直如此,对于官职非常急切。最初他希望靠近孟家,后跟贾详,又去端王府,再回到禁军,虽然现在也是正六品将职,升职不算慢,但错过端王府从龙之功,这让陆谦肠子都悔青。
贾详死后,陆谦有过攀附梁师成的想法,只是梁师成对他实在不感冒。梁师成处理过张贞娘的案子,案子不明不白,前面的来龙去脉梁师成却也弄得清楚。陆谦攀附这不是什么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陆谦和林冲“过命相交”,把自家兄弟媳妇往火坑推,这就太犯忌讳。和他相识的高俅也是如此,知道点内情。这种人谁都害怕。
童贯不知道这些,对这个曾在端王府任职过的陆谦还是欣赏。在开封他也算是个能带兵的人。
童贯奇怪的问:“你这个左武大夫跑我这有什么事?”陆谦的职司更在高俅那边,童贯也不打算留在开封。
陆谦道:“贾详贾中贵人在世曾提童大人才能无俩,只是童大人在西北为官家开疆扩土,一直无缘拜会,现在童大人凯旋而归,借此良机,过来叙旧,也是望童大人提携。”贾详曾做过童贯的上级,这个渊源说得过去。
童贯道:“提携?我不过一个观察使,何来提携?”童贯最在意这个观察使的职位。
陆谦说:“童大人,官家对大人的期望可远不止此。”
童贯哈哈大笑:“想来官家也望在西北成就大宋一番事业。”
陆谦内心一咯噔,童贯还要回到西北?这和他来意不符,以己度人,他认为童贯应该是借西北大捷回开封才是,他不想去西北挣命,开封才是官场正途。
陆谦人已经来了,斟酌的道:“愿为官家效死命,就是不知大人开封是否有事,在下在开封三十多年,非常熟悉。但凭童大人差遣。”
童贯点头应下。虽然陆谦意思表达更想留在开封,但他也是愿意在自己这里寻个更好的出路,这没什么不可,个人总会有自己的想法。何况他既然打算久居西北,开封有靠向自己的人也好,他并不是什么大佬。(编者:太自谦了,你是将来的大佬)
……
陈留杨家庄。
徐婆惜来找杨元奇和李清照,关于陆谦的事。徐婆惜关注这个人因为鲁智深和林冲,林冲和张贞娘的事在鲁智深心中是一道坎。徐婆惜查到了另外一件事,关于当年杨家和洪庆堂之争,陆谦是参与者,真正带给杨家麻烦的是贾详和蔡攸。徐婆惜认为这事和陆谦有关。
杨元奇说:“陆谦的事无需过多关注,时过境迁,这也无从查究。不过鲁大哥那里……”
徐婆惜道:“鲁大哥和陆谦现在已是渐行渐远,但关于林冲的事我没说,担心影响他。”张贞娘的事和陆谦有莫大关系,陆谦才是那个推手。鲁智深要是清楚,实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杨元奇摇头说:“徐婆惜,这事是你的不对,你应该把事情告诉他,也可以说出这事你的意见。”
徐婆惜愕然,鲁智深的为人她最是清楚,并非不知进退,他们是夫妻,没什么不能沟通交流的。
李清照一旁笑道:“徐姐姐,反正事情对与不对我就是告诉相公,他比我有办法哩。鲁大哥外表看似粗犷,其实智慧着呢。”
徐婆惜脸色一变再变,沉思良久盈盈施礼“大少,清照夫人,倒让你们看我笑话了,我久居风月,遇见良人患得患失,倒有违夫妻本意。谢谢两位。”鲁智深究竟要怎么做不论,他一定会和她商量,那是他们之间的事,无关他人。
徐婆惜告辞。
杨元奇喊住:“那个陆谦,有机会顺便也帮我出气,需要我时候尽管说。”
徐婆惜微笑离开。
杨家不再是以前的杨家,杨家背后有很多跟着一起正在崛起的家族,他们有他们的事,亦如当年的杨家。他们有他们的恩怨,他们慢慢也会影响别人。徐婆惜这是在开封,要是在西北,他们这些正在成型的家族形成的合力也无人敢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