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79章 什么才是弑君的正确方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9章 什么才是弑君的正确方式?

智宵去而复返当然是想从晋君午这里问出一点什么。

如果翻开史书会发现一个事实,大多数开创出伟业的人,他们基本都有多疑的毛病。

对于当权者来说,多疑其实不是什么负面的毛病,只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戒备罢了。

当然,君主多疑对臣下显得很致命,害怕做了点什么引起君王误会,自己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嘎了。

有一个天大的真理,小破球离开谁都会继续自转。

社会之所以是社会,便是由多数人构成,而对君主来说的话,人才永远不会缺少,只是等着被挖掘,发现威胁不清除才是傻子。

君主干掉了某位臣子,有得是填补的人,对于多数人来讲只是一场新的盛宴开席罢了。

所以说,封建王朝的时代,君主万万年,臣子万万死,真不是一句纯粹的口号。

“今次谈话,望君上不对外言。”智宵用这句话作为结尾。

其实,智宵还没有完全问完,只是得知韩庚已经入宫,明显不适合再问话了。

晋君午看着转身要离去的智宵,带着期盼问道:“寡人能否安享晚年?”

智宵头也不回,脚步没有停止,话音从嘴巴传了出来:“我家非赵氏,绝无担负弑君罪名可能。”

这绝对不是假话。

如果非要弑君的话,智宵多傻才会亲自动手,或是派智氏的人来杀?

正确的弑君方式该是怎么样?国君不能在智氏的庇护下被杀,给予某人或某个家族承诺,让他们甘愿背负弑君骂名来杀。

赵氏的弑君过程是怎么回事呢?赵盾遭遇威胁出逃,他的弟弟赵穿率领武士闯宫杀死晋灵公,随后赵穿追回了还没有离开国境的赵盾。

赵盾回到权力中心后得知史官董狐记录自己弑君,非常委屈地辩护说:“我逃也!”

董狐的回答是:“卿为中军将,足未离晋土,印玺仍旧在腰。”

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董狐认为赵盾根本没有逃亡该有的样子,不过是欲盖弥彰之下的做戏,尤其是杀死晋灵公的人是赵穿,赵盾浑身是嘴也无法否认弑君的事实。

晋国还有另外一个弑君的案例。

晋厉公发动诛灭郤氏的行动,以谋杀的手段杀死了郤锜、郤犨、郤至,随后遭到几位幸存卿大夫的责难。

当时担任中军将的栾书选择将晋厉公逼迫在宫城某个大殿,一关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栾书是中军将,人也在“新田”当值,天然就有保护晋厉公的责任和义务。

然后,栾书实在受不了晋厉公这个贪婪又愚蠢的家伙,玩骚操作诱使程滑去杀死晋厉公了。

注意!

哪怕不是栾书动手,有程滑愿意背锅,问题在于栾书是中军将和人在都城,只要晋厉公遭到弑杀而死,没有任何疑问都会让栾书脱不了干系。

之所以说栾书玩的是骚操作,主要是诱使旬氏的小宗之主程滑去弑君,以为这样就能够免于担负弑君的最大责任,结果仍旧被史官记载为弑君的最大责任人。

什么原因?第三次重复,一切只因为栾书就是需要保护晋厉公啊!

因此,智宵想要晋君午死的话?正确的做法是,晋君午决不能处在智氏的保护(监视)之下,并且智氏的高层需要全部离开都城,最后一条就是不能有证据显示晋君午的被杀跟智氏有关。

智宵其实一点都不想弑君,也不会让晋君午死得不明不白。

在范氏、中行氏在晋国除名的内战之后,晋君午非但没有成功收权,相反权威已经彻底丧尽了。

一个没有实际权柄的国君或许会在某些方面给智宵造成麻烦,但也仅仅是麻烦而已,不会对大局起到颠覆效果。

曹孟德的聪明之处在哪?接受建议迎接汉献帝是其一,第二点显示在无论多么无法忍受都没有干弑君的操作。

曹子桓也是一个聪明人,接受汉献帝的禅让,随后让刘协好好活着当山阳公。

奈何就是曹丕之后的老曹家子孙不争气,给司马家做了嫁衣。

曹家父子的聪明体现在一点,本就是大局已定,没有必要染上汉室天子的血,不杀汉献帝既安抚了汉室旧臣的心,再来也能继续拿汉献帝当人质压制蜀汉集团,只要汉献帝一天还活着,昭烈帝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之所以智宵不杀晋君午,不想担负弑君罪名只是其一,还要避免魏氏、韩氏、赵氏拿这个做文章,再不给天下人口实,方便以后与诸侯列国进行邦交。

没有穿越之前,或者说穿越之后,智宵第一世讲实话就是不明白那些,最终第一次穿越在憋屈中死得糊里糊涂。

第一次重生之后,智宵已经玩明白了春秋时代的权力规则,奈何就是缺少了对人心的估量,死得比第一次还要憋屈与愤怒。

为什么说人活得久了都会变成老狐狸?因为实在是经历太多太多,该懂的道理都懂,又在一次次吃亏中记住教训,慢慢活成了一个人精。

智宵这个多少算是“奋三世之余烈”了吧?再像个新手那般,迟早又被玩死了。

老韩家的韩庚先到,后一脚老魏家的魏驹也来了。

智氏、魏氏和韩氏家的宗子干脆在宫城安家,每天处理完公务就坐下交流,多多少少都露了一手,并且对以后的路要怎么结伴而行有更清晰的认知。

时间一天又一天过去,直至智宵收到赵毋恤已经距离“新田”不足二十里的路程,六位卿大夫才又重聚。

“赵氏全军举哀。”魏侈又在当谜语人了。

当然不是赵毋恤独自前来,同来的还有赵鞅的嫡长子赵伯鲁,家族的四万大军。

另外有情报显示,代国之君统率三万军队屯驻在与晋国的边境,中山国集结起了十二万大军进驻仇由。

其余的列国多多少少也有点动静,信息太杂又太乱,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全面的估测。

可以想象的是,不知道有多少诸侯在等着晋国爆发新一轮内战,其中最为开心的一定是鲁国君臣,排在第二开心的是吴国君臣,再来便是楚国君臣了。

魏侈就一个意思,赵氏极可能犯下范氏和中行氏曾经的错误,要引他国军队介入晋国的内战。

“赵毋恤确实需要摆出这种姿态。”

“魏氏的真实意图现在仍旧令人无法百分百进行判断。”

“然而,哪怕赵鞅的死还无法定性,我却不信赵氏敢挑起内战。”

智宵心慌了吗?敢喊嗓子:谁慌,谁是狗。

隐忍的赵氏才会显得有威胁。

有了动静的赵氏,其实是在一件又一件地扒开衣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