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37章 就是要针对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天,从国内征调的下军抵达“新郑”郊外,代表智宵与魏驹正式加入到作战的序列。

下军的到来让参战的晋军变成三个军团,只是上军与新军已经打了一年多,出现不少损员的同时,士气方面也比较萎靡不振。

“如此,令符便交予下军将,我与上军佐班师。”魏侈慎重地交出一应令牌与符旌(节)。

魏侈是上军将,接下来由智宵指挥军队与楚军交战,本人继续待在战场显得很不合适。

这种不合适指的是没有上位者听从下位者调度的道理,上位者丢面子是其次,会将纲理伦常给搞乱了。

就是纲理伦常,首位提出这个理念的人是谁很难说得清楚,周公旦着书将之系统化标准化,反正不是孔丘首创,后来却是变成孔门之儒的“大杀器”了。

交接完毕之后,上军在魏侈和智申的率领下离开战场,踏上了归国之路。

智宵第一时间召集指挥序列下的将校,等人到齐肃声说道:“诸位已知,即日起本将统辖全军。须知但有令下,不从则军律惩戒,立功必有赏赐!”

魏驹、韩庚、赵毋恤先站起来,随后是一众人跟着站起来,整齐行礼,大声喊道:“唯下军将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这个成语便是出自晋国,主人翁乃是中行偃,背景故事是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中行偃。

中行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秦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中行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所以,马首是瞻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无条件追随,白话就是完全服从。

智宵还真不怕有谁违抗军令或是阳奉阴违。

他们在战场之上,晋军对军律的执行非常执着,到了死板的程度。

主将有命令需要执行,做不到或不想答应下来,事先可以讨价还价。等待答应下来却是没有履行好,得到什么惩罚看情况。接受命令却是没有去执行,要么被砍掉脑袋,不然就是赶紧逃回家集结私军准备迎接征讨。

每一位主将接管军权都会类似的话,一般不是特别针对谁。

智宵说那些话的时候有环视众人,视线却是在赵毋恤身上刻意停顿了一个呼吸的时间。

没有法子的事情,阳奉阴违这个成语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很多人都能对号入座,赵毋恤一生却是好像专门跟智氏过不去,很喜欢为了忤逆智氏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赵毋恤被智宵盯得有些心里发毛,想道:“我只是想要保存实力,暂时什么都还没有做啊!”

以立场定论,赵毋恤想保存实力是赵氏的需要,尤其是智氏、魏氏和韩氏已经正式结盟,怎么不会让赵氏众人心惊胆战呢?

如果说服软未必有用,竭尽全力保存每一分力量,是不是就变得很关键,多一分力量就能在未来多一份保障,说不定能够因此幸免。

赵氏其实是想加入智氏、魏氏和韩氏的联盟,奈何赵毋恤请求韩庚,韩庚嘴里答应帮忙问一问却一直没有答复。

私底下赵毋恤也几次接触魏驹,后者给出的态度非常冷淡,乃至于怕跟赵氏过多接触会让智氏误会,后面干脆避而不见了。

赵毋恤从韩庚和魏驹的态度得出一个判断,智氏压根就不想放过赵氏,进而没有寻智宵进行试探。

为什么智宵不想放过赵氏?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在赵毋恤身上。

要知道智宵在穿越之后还重生了两次,算上原本历史上智氏得到下场,等于智宵见证智氏被赵毋恤灭掉了三次。

如果赵毋恤是用硬实力灭掉智氏,其实不会让智宵感到那么忌惮,偏偏赵毋恤像一条毒蛇那般阴狠的同时还有大魄力且有能力,怎么允许智宵心存侥幸。

“传我令!”智宵再次环视了一圈,倒是没有刻意注视赵毋恤,顿了顿再往下说道:“卯时造饭,辰时出营。”

众人只是保持行礼的姿势。

话没有说完的智宵继续说道:“明日一战,下军阵中列两彻,新军分左矩、右矩。”

晋军在正面交锋中的阵型就没有变过,摆的都是鱼鳞阵,只是会区分每一个方阵的厚度或薄度。

所谓鱼鳞阵:主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智宵安排下军列出两彻,其实就是增加了每一个方阵的厚度。

“将主。”赵毋恤问道:“我位何处?”

这个问题不得不问。

新军被安排在下军的左右两侧立阵,有拱卫中军的职责,同时也有担当“镰刀”的机会。

晋军立阵,左矩面向楚军的右阵,右矩则是面向楚军的左阵。

楚军作战历来只会摆出荆尸阵,左右两翼一般以右阵的战斗力最强。

智宵看着赵毋恤,说道:“你与新军将自行协商。”

还能这样?

确实是能那样。

赵毋恤可不想对上楚军的精锐,开始思考怎么忽悠韩庚了。

那个荆尸阵是个什么玩意?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大军列为四个向后倾斜横队列,战车组全部位于中间,形状看上去像是颠倒的“火”字。

另外,楚军的编制很混乱,只有楚君直辖的“左右广”拥有正式编制,其余都是按照参战贵族的人头来计算。

那一支“左右广”的编制为:五十人为两,百人为卒,十五乘为偏,偏后别有游阙,以三军为正列。

楚军的编制跟周礼制度不同在于没有“伍”“什”,他们的一乘战车包含战车组一共一百名人,比晋军一乘战车含战车组七十五人多出二十五人。

到了楚军“偏”这个军事单位,由“偏将”来作为长官。所以“偏将”这个职位其实就是由楚国首创。

楚国的军事改革比晋国要早,因此是栾书意识到晋军的旧有编制不再适合与楚军交锋,干脆模仿楚军进行改革。

为什么说栾书是进行模仿?

因为楚军的“偏”这个军事单位一共有一千五百名战斗人员,晋军改革之后“旅”从原本的五百战斗人员也增加到了一千五百,与之楚军的可参战人数形成了对等。

春秋时代的军队,“旅”这个军事单位非常关键,每一次交战都是以“旅”来作为基础单位进行调度。

那样一来,一个“旅”本来战斗人员五百名,调一个五百战斗人员的“旅”去跟拥有一千五百战斗人员的一个楚军“偏”交战,几乎可以说是去送菜;调动一个战斗人员为两千五百的“师”去跟楚军的一个“偏”交战又会显得浪费兵力,将一个“师”拆分又会增加指令繁杂度,一个“师”拆剩下的两个“旅”有极大可能被遗忘或是不好填坑。

楚国以一名参战的贵族为一个军事单位,指的是改名贵族无论带来多少参战人员都自为一个单位,大多数贵族麾下的私军并无编制。

那样搞,大贵族麾下的战斗人员多,小贵族麾下的战斗人员少,每一位都会夸大自己带来的人数,吹嘘战斗力的上限,搞得主将着实不好判断每一位贵族到底带来多少军队,战斗力到底又是怎么样。

所以,屡屡就是作为全军的主将根本不知道可以指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不少楚军主将就是被这么被坑得不要不要的。

楚国的制度又决定自家的人不可能调用去其他贵族麾下,明知道有一个明确的编制更好,可是从楚国立国到楚国灭亡一直没能做出改变。

这么一来,楚军的谁到底有没有能力,变得极好进行区分。有能力的楚军主将会尽力搞清楚自己指挥体系下到底有多少兵力,再对每一个家族的参战部队实力有正确的认知,既是:知己!

当前的楚国早就没有了“左右广”这支建制。

因为“左右广”是从全国挑选精锐,每一名士兵皆要自行准备重甲,其实是穿三层甲,武器搭配一柄短戟,再有一面塔盾,他们就是最好成建制的重步兵,魏氏后来搞重步兵完全是对“左右广”进行模仿。

楚国的“左右广”在那一场“鄢陵之战”遭到重创,主将子重在战败退兵的路上自裁而亡。

从“鄢陵之战”后,历代楚君一直想将“左右广”重新组建起来,奈何就是条件不允许。总得来说就是楚国从“鄢陵之战”后开始走下坡路,君权也遭到扼制,地方封君逐渐做大且失控了。

智宵在会议上只进行大而广的布置,没有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细节。

郑国都城“新郑”是一座大城,郊外周边拥有近三十里(300米)方圆的平原地带。

晋军没有将所有参战兵力集中在一处营寨,以卿位家族为各自一个营寨,某个卿位家族的附庸立寨在周边,没有归附某个卿位家族的家族则是合并为一个营寨。

这种布置之下,晋军在“新郑”的北面立起了五个营区,每一个营区相隔从七百米到千米不等。

楚军那一边,他们立了三个营寨,摆出的是一个“品”字形状,左军和右军在前面两侧拱卫中军。

是的,楚国的“三军”就是中军、右军、左军,后面刘邦建立汉国。

汉帝国虽然有汉承秦制的说法,军事制度上却是大量使用了楚军的编制,不采用周礼的“中军”、“上军”、“下军”制度,用的是楚国的“中军”、“右军”、“左军”的制度。

在左与右到底以哪边为尊的定义下,汉帝国也是遁循楚国以右为尊。

会议结束,外人走得只剩下魏驹一个。

“将主为何频频注视新军佐?”魏驹问道。

这一战算是魏氏折戟沉沙,新接手的智宵再因为私人原因搞砸,有负魏氏信任不用说,刚刚结盟智宵就办砸魏氏的托付,魏氏就将变成彻彻底底的笑话了。

智宵并不回避,答曰:“赵毋恤因私废公岂是一例?”

魏驹直接被干沉默了。

拿这一次新军参战来说,魏侈指挥下的赵毋恤屡屡出工不出力,没有搞出什么打乱子被抓住把柄,可是真的令魏氏非常恼火。

魏氏能够理解赵毋恤为什么想要保存实力,问题在于该恼火还是会恼火。

所以说,魏氏决定跟智氏结盟,其实有赵毋恤的一份功劳。

智宵就实说道:“宵绝无国战坑害赵氏可能,奈何赵毋恤万般不信。”

魏驹还是相信智宵人品的。

这种信任并非无凭无据,担任过好几次全军主将的智宵,还真没有干过因私废公的举动,每一次下达的命令都能够经得起考验,最终的事实证明就是因为需要那么干。

智宵看着沉默的魏驹,笑着说道:“如此,战前施加压力,给予震慑,使之心存忌惮,实乃必要之举。”

魏驹无声进行行礼,能够从表情来判断很是感到服气。

“明日一战,约是决战。”智宵邀请魏驹重新坐下,命人送来热汤,再说道:“楚国庙堂已发出第十一道召回令,公子胜为掌兵权已斩杀十数人,军中乱象不止,反愈来愈烈。留于公子胜时间已然不多。”

其实,智宵知道拖下去也能将楚军拖垮,只是那样不符合智氏和魏氏的利益。

魏氏需要的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避免之前战事僵持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智宵想击败楚军,抓捕战俘的同时,掠夺楚军的物资。

还有另一个层面,被迫遭到召回的白公胜无法裹挟其他楚国贵族,战败反而能够裹挟其他楚国贵族回去打一场内战。

接下来的两三年内,智氏不允许楚国去秦国搅局,要一边修筑函谷关,另一边要尝试将秦国打回部落时代。

所以,其他人玩的是国战的军事较量,智宵不止在玩军事较量,更深层次的政治谋算也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