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91章 这就搞笑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智宵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贤才吗?讲实话真的不少,只是青史留名的人大多是大贵族出身,例如列国的顶级贵族之类,少数则是取得辉煌战绩的人,诸如非大贵族的孙武、司马穰苴这类人,像孔丘其实在当代就是个边缘人物。

后世之所以让孔丘出名,乃至于最终成圣,跟孔丘在活着的时候于国有功无关,说到底就是徒子徒孙争气罢了。

事实是什么?孔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办成过多少事,一生多数时间在教书育人,剩下的则是在颠沛流离。

然后,田氏竟然不是一个大贵族?他们出身陈国这种弱国,开枝散叶也就去了齐国的那一支发展得最好,哪怕齐国田氏发展不错,他们在当代与其他大家族一比,不说什么判若云泥,真的就显得很一般了。

因此,同属于田氏的孙武与司马穰苴,他们真不能说是大家族的出身。

如果智宵不是在春秋时代重生了两次,以现代人所学习又接触的信息,不可能多么了解春秋晚期的历史事件,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智氏灭而赵、魏、韩立国以及吴越相争,其余历史事件大概是不知?

有哪些名人,应该对孙武、西施比较耳熟能详,问还有其余什么名人,大概只剩下满脸茫然了?

两次见证历史的智宵所知道的名人其实也不多,主要是那些人的舞台就那么大,非大才很难突破天花板,自然而然也就很难创造出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

智宵不能发布求贤令,能够做的只是派人前往某处拜访某人,用聘任的方式邀请那人到智氏效力。

为什么不能发求贤令?首先与智宵的身份地位无关,受限的是会让所有人知晓野心,再引发野心家之间的内卷。

其实,智宵发布求贤令极可能压根无法求到什么贤才,效果只剩下所有诸侯联合起来针对,各个大家族孤立智氏。

“我成功招揽范蠡属于幸运,想再获得范蠡级别的大才,光靠求贤根本办不到,还不如用敲诈的方式逼迫诸侯将人才送上来。”

“在内政的相关方面,范蠡可以使用,冉有的能力不差,似乎宰予也可以用一用?”

“无法招揽端木赐显得有些可惜,只不过强求不得。”

“另外那些证明过自己能力的人,他们与端木赐的性质一样,除非灭掉他们所在效力的国家,要不然根本没有可能纳入我的麾下。”

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实就是,有条件证明自己的人,他们都与某个诸侯国绑定,大多数还是列国的公族成员。

陈国就那么一个,陈国妫姓也是首个大肆将公族成员散到列国的家族,论起来纯属是被楚国给逼得。

楚国控制陈国已经长达百年以上,陈国的要职基本由楚人担任不提,一些展现出才能的妫姓留在陈国除了暴毙就是失踪,类似的情况多了,再迟钝的人也意识到什么情况,不逃留下来等死吗?

出身是某国的公族,以三观而论天然需要为国效力,错非在内斗中失败,用叛逃的方式投奔其他诸侯国,只会留在母国竭尽所能挣扎或是干脆蹉跎一生。

有那么一点,智宵哪怕在春秋时代重生了两次,每每回想起来却想不出该时期的秦国出了什么能人。

没有吗?还真的没有啊!

秦穆公让大臣陪葬影响了秦国两百年以上的时间,不止外部的人不敢前往秦国出仕,内部有能力的人也不敢展露自己的才能,怕的就是某天被指定跟随殉葬。

从“新田”出发,历经一个月有余的智宵再次抵达“梁(少梁)”城。

他们抵达的时候,气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时节了。

“拜见宗子。”

范蠡、宰予、等等前往秦国侦查的人,他们先后返转回到“梁”城,最晚回来的人也是在两天前抵达。

智宵当然不会跟他们在城门口冒着风雪畅聊,互相问候便进城了。

“一路走来,得见各处黎庶安居,便是雪季亦有伺候田亩之人,心中甚是欢喜。”

“仅不足一年,所见田亩增加无算。此我等大功也!”

“尚不见去岁秋收录册,亦知收税颇丰。”

“今岁定有余粮使之兵,只是不知诸位有何报我?”

智宵是真的为迁徙之后状况良好感到欢喜。

尽管春秋时代的人们不排斥迁徙,乃至于习惯时不时的迁徙,每一次迁徙想要重新稳定下来的耗时仍旧很多。

智氏和魏氏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涉及到的人口总数量超过百万,换作其它时代这么干,需要面临的将不是迁徙之后的安顿难题,大概率是遭到群情汹涌的反对浪潮。

魏氏那边虽然成功迁徙了大量人口,两年过去却还在面临各种安置问题;倒是智氏这边不止稳定下来,生产也在重新展开了。

智宵只是出台“租赁法”并实施下去,没有免税多少年的优待,必然是会产生税收,第一年入库的粮食是过去的事情,今年收了多少税则将统筹起来用作新一轮的西征军粮。

想要西征,搞清楚秦国的情报就属于必然。

所以,范蠡等人接下来的亲口汇报将显得无比重要,乃至于决定西征是否展开。

智宵之前已经看过文字上的汇报,为什么还要听取他们的口播呢?

这个其实就是展现出重视的态度,也是一种肯定他们付出的必要步骤。

心里很重视,不用行动表现出来,谁知道啊?

努力付出的人,他们肯定希望得到上位者的当面肯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心理藉慰,更明白自己可算是“简在帝心”了。

范蠡等前往秦国刺探情报的人眼神交流了一下,受到最多人注视的便是范蠡了。

那么,在眼神交汇中产生,由范蠡成为代表,来向智宵进行当面汇报。

如同智宵事前所知,秦国是一个很封闭的国家,国内几乎就不存在列国的人前往经商或走上,游历什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倒不是秦人不欢迎外来者,主要是秦国位处西边一隅,秦国与列国中间还有一个晋国,别说入侵的通道不是山岭就是大河了。

在这种现状下,除非某人铁了心要去秦国游历,哪怕是铁了心想去秦国,要先过沿途各种风险那一关。

经商?首先秦国没有太出名的特产,他们内部的经商环境也是极差;再来便是去秦国的路上,商队的货物在晋国基本被采买光,想获得什么商品也能在晋国选购。商贾再去秦国做什么呢?

范蠡等伪装成商队的人就面临一种很尴尬的局面,无论携带了什么商品,进入秦国抵达某处城邑,一定会几日间销售干净。

搞就地补充商品?秦人的商品就那么些,几乎没有特点,外来商队却带着秦国的商品到处贩售,比较不合适吧?任谁都能看出异常的嘛。

没有深入多远,结果携带的商品全卖光,不卖还不行的那种,能够想象秦人对外来物品的需求多大了吧?

那么,没有商品的情况下,他们还真的无法伪装下去,以采购名义到处游逛,等同于将“细作”两个字写在脑门上,刺探情报压根不是这么干的。

实在没有办法的众人,他们只能分出一些人手,以前来游历秦国的方式走动。

“臣游历秦国万分感慨,秦国之城少乃列国之最。”

“秦国贵族亦是犬守之辈,大片土地任其荒芜,不思扩展生人栖息之所。”

“秦人淳朴而又狡诈、凶蛮,但有言语相争便利器相持。”

“各处时有争水之举,动辄男女老少汹涌而上,屡次械斗死伤无数。”

范蠡讲了不少所见所闻,其中八成以上皆是对秦国的负面评价。

这个并不是范蠡采取立场针对,讲得都是亲眼所见的事实。

其余人在智宵的授意下也开始讲自己的见闻,大体上与范蠡说得差不多,有区别也只是地方和人物上的变更。

在他们的描绘中,秦国压根不像是诸夏文明的一个诸侯国,更像是一个正在诸夏化的异邦。

智宵进行了总结。

以他们这一次的侦查来进行判断,证实了秦国的封闭之严重,上到贵族下到黎庶比较喜欢争勇斗狠,再来便是地广人稀这一点了。

作为一个疆域长度超过一千公里、宽度长度约五百公里的诸侯国,总人口应该有个两百八十万左右,城池总数量却是不超过十五个,谁敢相信?然而却是一个事实啊!

最离奇的是什么?秦国不像吴国虽然城池少,以人聚居的村落却是分布到整个疆域范围内。

秦国的村落当然有许多,大多却是在某种城池边上,显得比较密集,也就让其它区域变得空无人烟。

另外,秦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还是处在逐草而居的状态,过着游牧的生活。

仍旧选择以游牧为生的秦人,他们以秦国北部和西部为主要移动放牧区域,像是秦人争水械斗的狠劲那般,游牧的各部落为了争夺草场没少爆发厮杀。

智宵好歹知道秦国的实情,不然听范蠡等人的汇报,该是觉得他们在糊弄自己了。

那么,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也就是大量放弃游牧,转为主要进行农耕。

老实说,智宵还真的不知道秦国在什么时候发生,又是由谁来力主才产生那种转变。

智宵一边听着汇报,一边肯定他们的付出,当场给予了合理的赏赐。

一场“听证会”开完。

其余人都散去,只有范蠡和宰予刻意地留了下来。

范蠡对宰予说道:“足下先说?”

宰予也不客气,先对范蠡行了一礼,随后又向智宵行礼,说道:“宗子,若出兵征讨秦国,补给乃是难中之难。”

秦国的城池太少,开展农耕的区域也不多,大片地方荒无人烟,游牧的秦人数量太多,但凡秦国君臣脑子没病一定会针对入侵者的后勤线。

范蠡有点后悔让宰予先说话了。

中原进行战争,军队的补给完全依赖后方运输上来吗?并不是的。

有这么一个事实,例如晋军入侵卫国,大部分的粮食其实是就地向卫国商贾采购,并不是从遥远的后方运上来。

卫国的商贾来自哪里?可以将他们视为卫国贵族的“白手套”之类。

且不论卖给入侵者粮食的人是谁,进行入侵的又是谁,军需物资的买卖就是那么进行的。

诸侯怎么就能坐视?因为他们出兵前往某处,一样是就地采购物资。

要说有什么其它,除了既定习俗之外,要讲的是根本无法禁止,甚至遭到入侵的一国之君自己还会主动提供粮食给入侵一方的军队。

搞笑?不不不,这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宰予就一个意思,智氏入侵秦国别想获得就地补给,哪怕是用抢的方式,以秦人的困苦情况,到时候就算放开抢也抢不到多少东西。

“宗子。”范蠡行了一礼,说道:“臣以为攻略秦国,辎重难以确实难解。”

春秋时代的军队已经习惯就地补充军粮,乃至于就地购买武器、甲胄等等,历来就不怎么重视后方的后勤补给,

一旦发动入侵,军队所需的粮食无法就地获得,困难系数就是成倍增加。

智氏在大河以西已经有桥头堡,长期以来也在收集物资囤放,发动对秦国的入侵,交战大概率会在“泾阳”这个爆发。

这样一来的话,智氏私军的补给线最短也是三百里以上,要是从晋国的其余封地运输物资,补给线就显得更长了。

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秦国本身的落后,反倒成了智氏攻打的障碍。

更夸张的是什么?哪怕智氏可以在正面交战中一直获胜,碍于秦国半数人口处于游牧状况,搞到最后也只能将之驱离,以军事手段完成灭国大概率不可能。

智宵跟范蠡、宰予聊了很久,后面干脆玩起了青梅煮酒。

如果日后智氏灭掉秦国,今天的青梅煮酒便是一次历史名场面。

他们反复商讨的是战争该以何种方式开启,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秦国先动手,智氏以被迫反击的方式开战。

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想要“出师有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