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69章 犀甲带吴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旷野之中晋军与吴军相隔两里,两边看去旌旗招展。

吴军列阵两矩,左军看去一片火红颜色,右军则是一片的白茫茫。

晋军摆出了传统的鱼鳞阵,每一个独立方阵的都是一片红色,旌旗看上去则是各有颜色。

来自各个诸侯国的部队,他们有的保持军阵,更多则是胡乱凑堆。

那些不再维持军阵的诸侯国之军,将士或站或坐或卧,太多的人说话以至于出现一片“嗡嗡”之声。

即便是维持队形的诸侯国军队,士兵也是在交头接耳,谈论晋军与吴军谁将获胜。

将要展开厮杀的晋军与吴军无人喧哗,显现出令人窒息的肃杀。

智宵注视着前方的吴军,说道:“当是吴军精锐。”

在说废话吗?

吴军夫差没有足够的自信,怎么在会盟期间一再挑衅,逼着晋国与之打一场“君子之战”呢。

魏驹却是完全懂了智宵想表达的意思,颔首说道:“披甲者众,吴军乃是有备而来。”

两万吴军,着甲率绝对超过百分之二十,以木甲和竹甲的数量居多。

智宵的视力挺好,发现了一支显得有些特别的吴军。

那一个吴军方阵的士兵身穿皮甲,一手盾牌一手短戟,腰间还悬着一柄吴钩。

所谓的“吴钩”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带有弯曲弧度的战刀。

而戟则是戈的一个变种,有戈的“援”,前端再配上一个矛头。

这一批吴军看上去很“肿胖”的模样,意味着穿上了多层的甲,外围那一套皮甲绝对是犀牛皮制成。

智宵突然想起某诗里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一句,目光持续在吴军方阵中寻觅,果然发现更多类似的方阵。

吴国最为鼎盛时期有三千身穿犀牛皮甲的重装步兵?现在有多少呢?

智宵一阵目测下来,穿戴犀牛皮甲的吴军,数量最少也有两千!

那可是犀牛皮做成的具装,懂行的人能够知道想破开防御有多难了。

晋国这一边也有穿戴皮甲的人,只不过一般是牛皮甲,穿皮甲的人数量还极少,多是木甲或布甲。

一个诸侯国有两千名身穿犀牛皮甲的重步兵,嚣张一些又怎么样?难怪吴君夫差那么信心十足地想跟晋军打一场列阵而战。

智宵将发现吴军中约有两千身披犀牛甲的消息通知其余卿大夫,一下子让他们的表情变得凝重了起来。

魏氏太清楚有成规模的重步兵将会占到多大便宜,他们洞悉重步兵的优势之后,一直在花重金研究更优良的具装。

而魏氏之所以不再给家族私军搭配战车,一来是花重金在研究更好的具装,再来便是重步兵跟不上战车的速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家族资源的分配上面。每一乘战车的造价都不菲,魏氏能够获取的资源就那么多,必然是要出现资源分配的侧重,认为重甲的价值更高,只有舍弃掉战车了。

现在,晋军面临一个难题,该由谁去针对吴军的重步兵?

“我有五百黑甲,可再抽两千披甲劲卒。”智宵是这一战的主将,肯定要起到表率作用。

魏驹第二个说道:“魏氏可出八百重卒。”

韩庚与赵毋恤在面面相觑。

倒不是两人怂了,主要是韩氏的近战能力一般般,赵氏处在虚弱状态。

必须要说的是,赵氏肯定有一批精锐,但是赵毋恤才不乐意拿出来在这种交战消耗。

这属于赵毋恤的私心吗?能那么说。

问题是赵毋恤必须留个心眼,一旦精锐在与吴军的交战中极大被消耗,肯定会害怕其他家族在会盟结束后对赵氏动手。

韩庚咬牙说道:“韩氏出五百披甲之兵。”

韩氏并不穷,可是并非披甲就算精锐,还需要披甲士兵的素质足够。

一再专精远程的韩氏,他们也就是近数十年才重视起近战部队的培养,暂时在近战上能拿得出手的部队并不多。

赵毋恤知道一毛不拔肯定不行,一脸沉重地说道:“我家现今如何,诸位应当尽知?仅有两百披甲之士可出。”

如果智宵想纠缠,有太多话可以用在吐槽赵毋恤的表态上面。

现在的情况是,晋军马上就要与吴军展开厮杀,大战当前再产生冲突,该让吴国那边乐死了。

智宵深深地看了一眼赵毋恤,看得赵毋恤心里有些发毛。

等待赵毋恤想开口说点什么,没想到智宵移开了目光。

智宵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部署,临战之前进行必要的军阵调动,再嘱咐一些大体上的事项。

其余的旁观者就看到晋军临战在变阵。

来自其他诸侯国的人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对这种情况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

然而,要与晋军展开厮杀的是吴军啊!

伍子胥看到晋军在临战变阵,与孙武对视了一眼,拔出剑向前指,大吼:“出击!!!”

吴军阵中的大鼓被擂响,左矩和右矩的前三个方阵开始迈步向前。

在往前推进的吴军将士,战车一开始是缓速行进,士兵手中有盾牌就每走一步拿兵器敲一下盾牌,士兵只是手持武器就每走一步就一嗓子“嘿!”的吼声。

会盟台之上。

晋君午用嘲讽的表情看着吴君夫差,说道:“披发纹身之辈。”

吴君夫差一点不示弱,骂道:“迂腐不堪之人。”

一个在骂吴国蛮夷就是蛮夷,一点文明之国该有的规矩都不讲。

另一个骂的无非就是,打就打,讲尼玛币规矩。

其余诸侯好好看戏就行了。

作为这一战晋军主将的智宵,他难道不知道吴军从来不讲什么规矩,临战变阵会让吴军有可乘之机吗?

在进行变阵的晋军,没有因为吴军通知一声都不干进军,产生什么乱了阵脚的表现,该干嘛还是干嘛。

智宵甚至放声大喊:“战祷!”

有方阵在调整位置,待在原地的方阵士兵则是单膝跪地开始进行战前祈祷。

吴军是加快速度在推进。

晋军这边却显得那么不慌不忙,甚至还有功夫做战前祈祷?

楚国作为代表前来观礼的公孙宁忍不住出声,很是感概地周边的人说道:“好整以暇。”

什么叫“好整以暇”呢?不就是在纷乱、繁忙中显得从容不迫嘛。

而“好整以暇”这个成语的出现,背景就是众诸侯在交战中看到晋军总是显得从容不迫,可以像是在郊游那般轻易击败敌军,从而对晋军发出的赞叹。

晋军每次在战前都会进行祈祷,只不过与其他诸侯国军队交战,祈祷是发生在两军列阵对立状态之下。

吴人不知道晋军每战都会进行祈祷吗?他们肯定知道,可是又怎么样,凭什么吴人要遵守晋人的规则,

正在推进的吴军,他们已经距离晋军不足一里,再往前走上一百五十步左右,弓箭手就能抵近到射程之内。

一步指的是左右脚各向前踏一次,一般泛指1.5米。

普通人全速奔跑,一百米需要耗时十四秒左右。

吴军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维持军阵,肯定不是用全速奔跑的方式,顶多就是一种小跑姿态。

在吴军抵近到晋军约一百五十米的时候,晋军已经结束了战祷。

结束战祷的晋军用凶狠的目光盯着还在不断靠近的吴军,哪怕是作为最大的敌人楚国,一次也没有干过吴军这般的举动,轮到东南一隅突然阔起来的吴国却是干了,怎么可能不让晋人感到怒火中烧。

随着吴军抵近到一百米左右的距离,晋军方阵里面想起了连串的梆子声,随即就是一阵弓弦的嘣动声。

一阵阵“唰唰唰”的响彻声中,晋军的弓箭手射出了箭矢,它们平地而起成为一朵朵黑云,再向着不断抵近的吴军飞射而去。

吴军的军官不断提醒举盾,没有盾牌的人则是赶紧聚拢得更紧凑晃动手里的长柄兵器。

聚拢再晃动手里的长兵器是什么鬼?

戈从一米四长度的短戈到三米乃至于四米长度,要看是什么兵种使用。

步兵的战戈,柄的长度一般是一米四的那一款。

战车兵的战戈则是基本使用三米长柄的款式。

敌军射箭之后,步兵聚拢看似很傻,其实箭矢的穿透力有限,尤其是远距离射来的箭矢。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人肉盾牌的作用;聚拢再举起长兵器晃动,兵器可以阻挡一部分的箭矢,哪怕是碰到一下也会让射来的箭矢失去大部分动能。

要是换作机枪已经出现,傻子才会聚拢起来让敌军进行扫射。

晋军不是只射一次,齐射进行了三轮,随后便是战车与步兵迎击而上。

在晋军有近战部队推进之后,军阵中只剩下韩氏的弓箭手还在放箭,其余各个家族的弓箭手则是消停了下来。

这是韩氏专业研究远攻,掌握了自己的技巧,能够继续对敌军持续杀伤,还能避免出现误伤,其余家族没有韩氏的知识。

晋军射出的箭矢落下,必然会对吴军造成伤亡,出现伤亡的吴军并没有停止推进。

在双方抵近到六十米左右的时候,吴军的弓箭手也射箭了。

没办法的事情,南方列国大多使用竹弓,箭杆也大多采用竹子,射程真的很堪忧。

两军的近战部队很快发生碰撞,属于春秋时代特有的“战列线”交锋开始了。

吴军这一边,伍子胥看向了孙武,像是在用眼神询问什么。

孙武对伍子胥摇了摇头,继续专注地观察晋军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