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目光不由看向赵鞅,等着看看想做什么。
赵鞅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缓声开口说道:“其间有些许误会。”
有点意思了?
之前,赵氏拿出智氏和韩氏的令牌,说袭击赵毋恤送亲队伍的是来自智氏和韩氏的武装。
这种说法有太多含义,可以是智氏和韩氏合谋起来对赵氏动武,也能是智氏和韩氏勾结起来阻止赵氏与代国、中山国联姻。
智氏和韩氏为什么要阻止赵氏与代国、中山国联姻?肯定是要防止三方合作,另一种说法则是维护诸夏贵族的尊严。
当然了,更加可以是智氏和韩氏单纯针对赵氏,只要赵氏想完成的目标都想进行破坏。
现在赵鞅主动提出是一个误会,真的能用一句“误会”就解决吗?指定是不能的啊!
普通人遭到诬蔑都会恼火,何况智氏和韩氏是有着众多个人的整体,家族不止在晋国有崇高的地位,便在天下也是举足轻重的家族,哪里能在被诬蔑之后,诬告者一句“误会”就能够将事情揭过去。
真的一句“误会”就完事,等于诬蔑智氏和韩氏的代价无限小,是不是谁都能诬蔑智氏或韩氏,再讲一句“老兄,这一切都是误会”都能翻篇了?
实际上,事情的走向跟赵氏预料的不一样。
按照赵氏众人的推测,智氏和韩氏应该极力证明没有派人袭击赵毋恤的队伍。
至于怎么证明是智氏和韩氏的事情,赵氏作为受害者,等着智氏和韩氏证明自己的无辜就好了。
这叫什么,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很多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乃至于将性命丢了。
在智氏和韩氏没有证明自己的无辜之前,两个家族面对赵氏总该会心虚吧?
那样的话,智氏和韩氏是不是应该对赵氏让出一些什么利益呢?
然而,智宵回到“新田”之后,智氏和韩氏就不按赵氏预料的剧情那般发展了。
检查令箭?是真是假不重要,看就看想证明的人掌握了多大的力量,力量足够就可以颠倒黑白,再吼嗓子“谁赞成,谁反对”,随后将反对者一律打死。
赵鞅很清楚缴获的令牌是怎么回事,并且已经查清楚袭击者来自何方。
“事后已然查明,乃是范氏、中行氏袭击我儿。”
“袭击者留下伪造令牌,为离间我家与智氏、韩氏。”
“此事,鞅本欲寻智氏、韩氏说明,索性今日讲来。”
赵鞅说着,对智申和韩不信行礼,表态:真相已经大白,不用查验令牌了,并且赵氏不会再对智氏或韩氏纠缠不清。
如果有谁想要拉偏架,是时候站出来附和,说一些“既然真相大白,事情就算过去”,“范氏、中行氏真是可恶,一定要狠狠追求”,“误会已经解除,智氏和韩氏沉冤得雪,要好好跟赵氏相处”,等等之类的话。
换作以前,晋君午会站出来拉偏架,问题是被伤透了心,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错了。
同样的,魏氏在以前也会拉偏架,原因是不想智氏有任何继续壮大的机会。
现在,魏氏肯定也不想智氏继续壮大,只是不能做得太明显。
因为各种前因后果,没有人站出来给赵鞅帮腔,大殿在赵鞅说完话之后陷入了安静。
大殿之内。
谁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许无法看清。
只不过,谁对谁一定会有最基本的了解。
谁都是老狐狸,哪能不清楚某人做哪件事情是抱着何等目的呢?
说难听点就是,赵氏抓住了机会,明知道事情的真相,想要引导舆论,再从智氏或韩氏身上咬一口。
站在旁人的立场,他们会认为赵氏尽管有些阴险,家族与家族的相处模式却就是那样,比拼智商而已,什么事情都没有觉得的对错。
智氏和韩氏当然会恼火,至于接下来做什么,看有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已。
遭到诬蔑了啊。
甚至在被诬蔑之后,还要被设局占便宜。
老好人都会受不了,何况关乎的是整个家族。
智申看了一眼智宵,本以为智宵会当即发作,没有想到的是智宵稳得住。
而智宵在等,等着看看韩氏有什么样的反应。
韩不信的脸色一直在随着心情而出现变化,看上去很犹豫,也显得非常纠结。
韩氏在晋国有老好人的名声,但是他们能在晋国坐稳卿位家族的地位,怎么可能真的是老好人。
说难听点,晋国可以有老好人,问题在于到了韩氏的这种地位和体量,真的是老好人早被啃食干净。
人与人都是比较出来,家族也是一样。
韩氏只是相对于其他卿位家族表现得更温和一些,要说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族,怎么可能啊!
“上军佐,你看这事……”韩不信等了一小会,受不了现场的压抑气氛,侧着身躯询问智申了。
要不要发难啊?
发难的话,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尺度?
智申当然会发难,不发难就不配当一家之主。
只是,智申需要先了解智宵的想法,视线转到智宵的身上,想看出一点端倪。
坐在主位的晋君午满脸等着看戏的表情,心里呐喊:“快点躁动起来!愤怒,谩骂,开打!”
事实也是那样。
如果几个卿位家族和和睦睦,难受的只有晋君与公族,不止小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同时也找不到机会壮大自己,更不用说收权了。
魏侈很偶然地看到魏驹想说话,用眼神进行制止。
这件事情看似跟魏氏无关,可是真的无关吗?
到现如今,晋国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其余人或许不会受到影响,到了魏氏的地位与体量,牵扯到任何一个卿位家族,必然是息息相关。
魏氏应该关注,要不要表态,进行什么样的表态,看得是智氏或韩氏到底要怎么追究赵氏。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肯定要让赵氏因为诬蔑付出代价。”
“凭借这件事情展开对赵氏的攻打?没有到那种程度。”
“如果真的对赵氏开打,魏氏一定会阻止。”
“现如今,智氏和魏氏很难得才目标一致,不能轻易去打破。”
“再则说,韩氏根本不想打。”
“我家以被诬蔑为理由向赵氏开战,只会让魏氏和韩氏认定我家过于霸道,极可能又要让我家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为什么说身份地位越高,遭遇到的就没有一件小事呢?
不是说某人地位太高,很难去碰到小事情。纯粹是因为地位太高的关系,任何的表态都将影响到一大批人,随便一句话可以改变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状态。
打个比方。
某大官喜欢自己栽种蔬菜,搞到高官正事不去做,很殷勤地每天主动来给大官的菜园子除草松土。
难道是那高官喜欢除草或松土吗?并不是。
说白了就是权势就那么香,有意或无意都将辐射出去,演变成一种“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上有所恶,下亦从之”的效应,进而再改变或影响到不知道多少人的命运。
智宵暂时拿捏不准应该怎么来处罚赵氏的诬蔑,相信赵鞅是一个聪明又果断的人,很快赵鞅会自己认罚的。
大殿里面的人,他们都有自己注意的目标,赵鞅也不例外。
如果说韩不信表达出对智申的马首是瞻,顺位的魏侈也是在观察智申的态度。
魏驹和韩庚则是频频看向智宵,再对赵鞅进行观察。
智宵知道有哪些人在关注自己,其中就包括了赵鞅这位赵氏之主。
有一句话说得没错:最了解自己的未必是自己或盟友,敌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来了解自己,极可能敌人对自己的了解才显得更为真实。
赵鞅从智宵第一次率军击败诸侯联军之后,不敢忽视智宵的存在,一直以来都在收集智宵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与研究,想要了解智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其它方面暂时不提,赵鞅很清楚智宵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所以了,赵鞅有把握欺压智申或韩不信,有信心玩一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把戏。
奈何智氏还有一个智宵,使得赵鞅万般清楚不付出一些代价,不是很难揭过这一篇,完全是揭不过这一篇,并且付出的代价将会比想象中更大。
目前,赵鞅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减小损失,尤其是在受损之后,用何等方法来弥补损失,甚至是有没有办法将智氏或其他卿位家族拉下水。
“此事乃我之误。”赵鞅以这句话作为新的开场白。
错了,要认。
态度真的很关键。
正面的态度,不止显示出了赵鞅的担当,还可以使得第三方产生想法,例如:做错事的人已经认错,不该揪着不放。
有些人,他们真的不会去搞清楚状况,只会认为错者已经认错,占理的那一方就应该大度一些接受道歉,根本不会去考虑受害者委不委屈。他们更不会思考一旦某人得逞,受害者将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说白了就是,受伤的又不是他们,又不懂“没有经历过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这个道理。
赵鞅在观察众人的反应,着重关注智宵与魏侈。这两人将决定赵氏接下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作为受害者的智宵没有什么表情,安静地等着赵鞅接下来要说什么。
而身为旁观者的魏侈挑了挑眉头,示意赵鞅接着往下说。
“若无范氏、中行氏阴谋,何至于此?”赵鞅必须丢锅。
这锅不丢,赵氏就要面临智氏和韩氏的怒火。
赵鞅希望能够看到有谁点头,任何人赞同那个观点都好。
“士吉射、中行寅已远逃齐国,未曾想在鲜虞仍留有旧部。既是二人不知好歹,怎可坐视在‘临淄’安享晚年?”魏侈不是表态的表态。
晋国内部的家族斗争有好几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认输再外逃,不再搞事情可以到异国他乡好好过全新的生活。
以前在晋国斗争中失败的家族,他们一般会选择逃亡到楚国,反过来帮助楚国与晋国争霸。这种有点像是“你们不拿我当回事,我就在楚国展现价值,让你们后悔失去我”的意思。
在楚国内斗中失败的贵族,一般也会选择逃亡到晋国,再给晋国效力展现价值。
类似的情况在晋国和楚国很常见,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晋国内斗失败的一方转而逃亡齐国,楚国内斗失败的一方逃向吴国。
智宵当然知道赵鞅想丢锅,听完魏侈的话也知道了魏氏的态度。
“赵氏未曾询问我家有无派人袭击赵氏宗子,中计便做横加指责。此事既已发生,我家名声已然受损,非澄清可了。”智申其实看不懂智宵眼神想表达的意思,总该懂得事情不能就那么过去。
韩不信可算等来智申的表态,一边点头赞同,一边说道:“甚是。”
这种场合,肯定是该由一家之主来做表态,要不然会让一个家族显得不分尊卑,甚至是暴露自家的内部矛盾。
所以,只要智申有一家之主的担当,不会让智宵站出来率先冲锋陷阵。
现在,智申已经表达态度,代表智氏将意思表达得非常明显,倒是能让智宵开口讲话了。
因此,智宵也就说道:“此事极为恶劣,便是我家不做追究,赵氏以何面目示于天下人?能有今日之事,日后是否张口便可指责我家、韩氏、魏氏对赵氏做了何等恶事。一次次如此,令我家、魏氏、韩氏如何面对天下人。”
韩不信和韩庚当然认同智宵的说法,说什么也不能平白被冤枉的啊。
魏侈对智宵的说法无可反驳。
魏驹打从心里赞成智宵的说法。
如果做错事情不需要付出代价,成功地被逃了一次,一定还会有下一次。
在看戏的晋君午突然开口说道:“赵氏犯错,正卿不可再行狡辩、推脱。速速权衡,该将如何赔罪。”
赵鞅在沉默。
这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或许不全然。
“我家自是愿意认错。现如今,我家仅存‘晋阳’、‘赵’两地,智氏、韩氏欲得何处?”赵鞅在说这个话的时候,眼睛看的是魏氏之主魏侈。
来吧,想怎么惩罚赵氏。
赵氏现在就这样,无法抵抗智氏与韩氏的联合。
一旦赵氏不复存在,且看看魏氏有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