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到这里许多好奇的朋友就会拿出地图开始研究,结果发现一条畅通无阻的通路——走海路。

从江口入东海,一路向北到达渤海湾,进入渤海,由渤海入北方,此时无论是向辽东地区,还是陕西、北平、山东等地,都可轻易抵达。

不得不说想法很美好,可是此路虽好,但风险也是最高的。

因为这条路朱元璋曾经就走过,当年打仗之时,需要由南向北调集军粮,河运不通,陆路又来不及。

无奈之下,老人家只好走海路,但海上风浪很大,船只倾覆的危险系数很高,粮食送到后损失近五成。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海路不可走。

现在大臣们的意见都很统一,考虑了多方面都认为迁都不可行。至于最终的决定,自然还得朱允炆拿。

他如果坚持己见,展现铁腕手段,臣子再不愿也得跟着迁;如果仔细分析后也认为迁都有困难,此事当然不可行。

说真的,朱允炆现在也没了主意,他此时才感到当皇帝的不易。尤其是想当一位名垂青史的有大作为的皇帝更不易。

朱棣是怎么做到的呢?朱允炆不禁开始佩服起他的四叔。

迁都之事待定,不过不迁都就不发展了吗?自然不是。

议事制度确实好,集众人之思。朱允炆也从朝臣的议事中得知了运河的事。既然迁都暂时不可为,运河总得治理吧。

疏通河道,连接南北水路,不仅对于防止洪灾有作用,而且利于南北运输,以后无论是出征还是发展经济,都至关重要。

都知道治理河道是一件好事,但这事儿绝不是一件简单事。元朝覆灭还没有多少年,他们政权颠覆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

因为水利工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绝对算的上国家的大工程,比建造城池、修筑房子要难得多,需要投入的人力和资金是一组天文数字,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就比如咱们的三峡大坝。

并且这个工程一旦开启,轻易不能停,否则河道被改的乱七八糟,爆发洪水则是灭顶之灾。这就需要统治者把控资金,不可投入过多伤了国本,又不至于让工程出问题。

也就是现在大明算得上是一个盛世,并且前景可观。要是处于明后期,朱允炆想都不敢想修河这事。

目前南北走向的重要河流就是会通河,此河一旦疏通,南北运输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并且连接山东贯通卫河,直达北平,辐射周边各地。

既然皇上想要治理运河,无论对朝廷还是百姓,都可以说是好事,朝臣们自然得出谋划策,好好讨论一番。

当然了,他们讨论的不是如何治理,因为这群人也不是水利专家,对于实践性的东西还不会乱说。他们讨论的是派谁来主导治理。

大明建朝到今,无论是善谋政治的文臣,还是治乱所需的武将,朝廷都不稀缺。但要说到治理河运,这方面的人才还真不多,专家则更是少的可怜。

“李大人,治理运河当属工部事务,这方面的人才你们工部应该可以找出来吧。”众臣有人对李善长说道。

“这个......,实不相瞒,我近一年来处理工部事务已感觉力不从心,许多事都交给了下面的人,这不正打算向圣上告老,回家度个晚年。”李善长道。

说着,李善长便从袖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奏折,呈上说道:“皇上,老臣已年过古稀,实在无精力再在朝中任职。恳请皇上恩准,容老臣辞去工部尚书一职,度个晚年。”

朱允炆看着李善长佝偻的身躯,此人确实老了。如果说曾经李善长还有参与政治博弈、权力斗争的精力和想法,那么现在他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没那个精气神了,只想安静的度过晚年,指不定一两年,亦或者三四年。

“按说有臣子告老,皇帝总得驳回折子挽留几次,如此一来才能体现君明臣贤。不过李爱卿年事已高,人老了确实力不从心,这是自然规律,就是皇帝也不得不服啊。今日朕就破个例,准予了。”朱允炆道。

“拟旨,工部尚书李善长跟随太祖高皇帝从龙有功,辅佐太祖,教育已故太子,又于朕有辅佐之功。朕念及其忠心为君,劳苦功高,特恢复其韩国公爵位,世袭罔替,准其告老归乡!”朱允炆道。

李善长闻言,又惊又喜。他这一辈子位极人臣过,也因自己的高傲付出过代价,经历过大起大落。

在朱元璋与朱允炆爷孙俩一人大棒、一人萝卜的夹击下,他终于明白了政治是个要命的玩意儿,活明白了自然也就改了性子。

后来孙女嫁入皇家,按说李家只要不犯大错,荣华富贵自然跑不了。不过李善长仍然告诫家人低调,显然他已经看淡了虚名与利益。

只是作为李家的发家人,想为儿孙后辈谋个前程是这个老人的心事,当然基本上所有老人都是如此,朱元璋也不例外。

现在朱允炆恢复了他的公爵,等同于又将长期饭票还给了李家,朱家大明不倒,李家也就不倒。这是天大的恩赐,要知道当初他可是跟着朱元璋拿命才换回的爵位。

“臣叩谢皇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善长无以言表,只能真诚的跪地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