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玉、朱能决定开打后。北军与南军相向而行,在苏家桥附近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平安确实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他在战斗中从来不喊“兄弟们上。冲啊!”之类的话,但却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这类口号。
这场战争也是如此,他手握长枪以身作则,催动胯下战马,发扬身先士卒的道德风尚,带头向北军冲去。
王弼作为一员老将,向来以勇猛着称,不过他上阵前总会发号施令。哪里见过这样自己冲锋,不带士卒的将领。
因此,不仅是士卒惊呆了,就是王弼也惊诧不已。回过神来,连忙下达全军冲锋的命令,而后自己也抡着大刀冲了上去。
下面的小兵看到自己老大都已经上阵厮杀了,受到鼓舞,纷纷嗷嗷大叫着,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来回乱撞。
南军猛然间激发的气势对北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纷纷后退。
这时候,朱能充分发扬了一个狠人带动一群人的模范作用,不要命的往前冲杀。
在他周边的南军无人可挡,数十人已经成为他的刀下亡魂。身上溅满了敌人的鲜血,有如修罗下凡,令人心颤。
如果说平安是一个敢拼命的人,那朱能就是一个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惧怕敢拼命的人。
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原本已经出现溃败迹象的北军在不要命的朱能带领下,硬生生顶住了南军的攻击,双方陷入一场鏖战。
平安与朱能相遇,二人对视中燃起战意,默契的打斗到一起。
平安的战马已不知去向,他手持长枪,向朱能刺去。
朱能使的是一把弯月大刀,刀腰带有圆环。只见他挥刀击飞刺来的一枪,转而劈向平安。
平安用力将长枪一拽,抢尾变枪头,击向朱能。虽是枪尾,不过力道却很大,要是被击中,寻常人只怕已是重伤,失了战力。
朱能不敢大意,一寸长一寸强。他的大刀还未砍到人家,自己就已经被击飞出去。
因此朱能急忙将刀背下压,打消长枪的力量,而自己也无法再攻击平安。
平安长枪触地,借力弹开稳住身形。二人陷入短暂停留,俱都重新审视对方,此人不好对付,这是他们彼此的心里想法。
王弼那边也不轻松,他对上的是张玉,二人皆知道彼此。张玉虽战斗经验不足,可年轻一些。王弼虽然经验丰富,不过有些年长,因此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此刻远处又赶来一批南军,约有数千人,为首的是中军副将常茂。
原来蓝玉在行军时,经过手下对北军核心将领前面作战的分析,对前军有些担忧。特派常茂率骑兵先行,一旦前军与北军相遇,不敌时可出击,扭转局面。
随着常茂的加入,战场形势瞬间变化,北军再也抗不住,无奈之下,张玉、朱能只得下令撤退。
南军趁此机会,追杀了一段距离后返回。经此一役,南军算是险胜一场,不过本身损失也是不小。
为什么南军人数占优势,还会出现这么大的伤亡呢?
其实就是士兵战斗力不同。
北军是朱棣手下的兵,他们虽说这几年没有再打仗,享受了几年和平。不过在此前,他们经常跟着朱棣与北元这个邻居打仗。
一年一场仗,从春打到冬。这是对他们战斗生活的生动诠释。
注意,这不是演习,而是实战。实战中培养出的士兵战斗力如何暂且不论,光是那身杀气,就足以让多人汗毛直立。
而南军,虽说军中也有当年征战北元的老兵,可更多的是新兵。就算都上过战场,他们能跟北军对比吗?
一个整体除了吃饭就是打仗。一个是隔几年打上一次,甚至还有些人没打过仗。这样的作战双方,孰强孰弱相信大家已经很明了。
当然,北军中也有新兵。可他们比南军更猛,更加嗜血。奇怪吗?其实很正常。
北军新兵大多都是北方人,北方贫瘠,老百姓又时不时的提防元人,这就养成了他们彪悍的性格。
有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但我个人觉得不是人本身就刁钻,而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如果温和的性格怕是存活不下来。环境逼迫百姓如此。
而南军士卒是南方人,南方自古就较为富庶,民众安居乐业,很少有人脑子发热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要,去抢夺闯荡。
因此长久的安乐慢慢磨平了他们的嗜血,逐渐温和,更甚者还怕死。其实给我我也怕。
所以,尽管这场战争暂且算赢了,也让南军士卒认识到了北军的强悍。
这个可不是将帅能主导的,蓝玉再日能,他也不能把人性转变,也无法将一只温顺的猫咪,变为凶悍的老虎。
因此,二十万南军对上十来万的北军,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