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治国平天下从抱大腿开始 > 第171章 丹阳书院(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1章丹阳书院(八)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出现在许多穿越小说中,也是经典的辩论题目之一。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其含义历来具有争议。一种解释是,老百姓只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另一种解释是,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自由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那些治国的道理。

而站在社会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对百姓进行教化,让他们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制力来统治。

郭鸣仁身为穿越者,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可能认同这种思想的。说句难听的话,九漏鱼之流也不会认同!

这是在剥夺人民群众拥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所以说,怎么去诠释这句话,是看大环境和立场的!

而生活在此时此刻并拥有权力的人,往往只会说对自己或者利益团体有利的话。

郭鸣仁在想着这些的时候,眼睛却始终落在苏陵身上,而且凝视了许久!

所有人看见这个情景都替苏陵担心,因为不管熟悉不熟悉郭鸣仁的人,都觉得他面无表情盯着一个人看的时候,异常可怕!

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就很……荒谬!匪夷所思!

一片安静!

当四周安静得落针可闻的时候,所有人才发现郭鸣仁的手指在轻轻地敲击着讲台。那一下一下的敲击似乎有种独特的节奏,仿佛脉搏跳动的一般!

而苏陵这个当事人感觉尤为强烈!

该死!果然得罪人了,他肯定记恨上我了!

他狠狠地瞪了自己的二叔一眼,心里咆哮:二叔误我啊~!

当敲击声停止,众人就见郭鸣仁的嘴角勾起,露出一个和熙的笑容!但这个笑容却让好些人背脊发凉,原来笑容有时候比目露凶光更渗人!

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鸣仁接下来的话,“我本来不想回答这种无聊的问题的,但是见你这个人很有趣,那我也不妨说说。”

“没错,这世上是有很多有识之士,你也是有识之士,你投效我了吗?”

苏陵神情一滞,众人都是一阵愕然。

“所以你凭什么认为会有很多有识之士会投效我呢?他们缺衣短食了?家道中落了?还是被逼的走投无路,非投靠我不可了?”

“如果都不是,我凭什么能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来投?刚才还有人一口一个黄口小儿的叫唤我,这说明很多人还是看我不爽的。”

听到这里,顿时有很多目光扫过王浩义。

“且不说如苏兄这般的世家勋贵,就是寒门才士我也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没本事的我瞧不上,有本事的选择可多了去了,我又凭什么能许人家一个远大前程?”

在场不少寒士都暗暗点头,同时也佩服郭鸣仁能说出这种大实话。

寒门只是缺乏正常的入仕之路,正如郭鸣仁说的,有本领的人是可以选择的!

从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相轻从来如此,任你学富五车聪明绝顶,但并不代表你比我高明多少!抬眼看看现在的所谓世家子弟都是些什么样人?

若是说到值得投效的人,在场之中就有好几位,郭家确实并非什么好选择。

投效明主无非求一个出身,博一个前程。

士族勋贵都好面子,“我又凭什么能许人家一个远大前程?”这些话是不可能说出口的。所以郭鸣仁这番看似自嘲的话,反而得到不少寒门之士的敬佩!

“所以我等创立书院培养人才,有什么问题?我要你们出钱建学院了?还是我吃你们家大米了?如果没有,我们书院要收什么样的人为学生,还轮不到别人说三道四!”

他这话说的可谓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他自顾自地继续道:“再说了,我们秉承着孔圣先师‘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办书院,难道还做错了不成?”

错了?就算是专门来找茬的人,此刻也不敢说人家有错!

儒家得以发展壮大甚至独领风骚,很大的原因就是出于“有教无类”四字!

广收门徒传播儒家思想,是儒家做了千年的事,谁敢出来否定?

见无人敢说话,他又看向了苏陵,:“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吗?我的回答你可满意!”

“满……满意!哦不,是在下受教了!”苏陵此刻汗流浃背,脸上挤出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你满意了,可是我不满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引述这句存在争议的话来,是要打算批驳我,还是要歪曲圣人之言?”

“我……没有……”苏陵大急,一时反应不过来,连话都说不清楚。

众人也是一脸懵逼,这句话怎么就歪曲圣人之言了?

“没有?孔圣能被尊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有教无类四字!但你想想你刚才引述的这句话,有没有在打脸孔夫子?如果这句话是像你这样断句并且成立的话,那就推翻了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宗旨!要么你就是在暗指孔夫子心口不一,是伪圣!”郭鸣仁故意咬重孔夫子三个字,就是在给众提个醒,孔子最得人敬重的是夫子这个身份!

苏陵呆呆地站在那里,面如死灰!

祸从口出啊~!

郭鸣仁心里冷笑一声,害怕了吧!

不过他也只是打算吓唬吓唬对方,“我当然知道苏兄没有这个意思,毕竟你引述的时候在场并没有人指出这一点,想必大部分人都是如苏兄这般断句的。”

在场众人没有反对他这个说法,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那“大部分人”。

所以现在无论郭鸣仁表达的对错与否不重要,既然他敢提出来,大家更想知道他接下来的见解。

这时候,性子比较直接的蔡显笑呵呵地开口道:“郭小友,你是怎么断句的?快快说来,让老头儿见识见识!”

“蔡老爷子,我虽然不教四书五经,但是断句有问题,就有可能出现歧义,往严重的说,误导后世子孙!”郭鸣仁话锋一转:“我这要一讲,就是给学生上课了。我怕等会儿又有人跳出来说我什么不配为人师之类的话!”

谢阳伯听出来了,这小子烦那些人了,要他出来说话了。他立刻冷哼一声:“谁还有质疑,都可以来找我!现在开始上公开课,想听可以留下,不想听可以离开!”

院长都发话了,自然没有人会自讨没趣。

郭鸣仁没有过多理会,让人把黑板抬到前来。

整理一番思绪后,他慢悠悠地说:“在开始讲断句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件事!”他指着下面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你们就该好好记笔记!”

学生们赶紧翻出笔墨,铺开纸张准备。这些文具都是学院发的,他们还没用过,一开始都有些手忙脚乱。

等他们准备得差不多了,郭鸣仁又接着说:“《论语》是谁写的?或者说,是哪些人写的?”

或许是第一次上课的原因,学生们还未适应他的教学方法,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答。

他也不在意,继续道:“谁写的,年代太久远,不好考证。但写的都是谁呢?大胆猜一下,没错,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们写的笔记、手札一类的东西,后来编撰成了书。”

学生们看了看书桌上的笔记,又看向讲台,好像开始明白了什么。

“对啊!就像你们现在记的这些笔记!不过,《论语》不只是一个学生的笔记,而是好多学生的笔记汇集起来的,最后才编成了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本书看起来缺少连贯性,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笔记,一部语录。”他走前两步,指着他们的笔记。“比如现在,我说了这么多,你们写了多少?没写多少吧!我没要求你们怎么记,那孔夫子的学生是怎么记的呢?”

学生们此刻都集中精神,连后面旁听的人身体都不自觉向前倾。

“记重点!论语就是记录了孔夫子讲课的重点!而当时记录下来的重点,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精炼出来的!”

“要知道,每个学生的能力、悟性有高低,记的笔记也各有差别,还有可能搞错重点!比如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精炼的文字编撰而成,怎么会有错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歧义的呢?有没有同学能回答一下?”郭鸣仁用鼓励的目光看向台下,“答错都没关系,不用害羞。”

这时候,有个小胖子举起了手,呐呐的答道:“难道是……是记错了?”

郭鸣仁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却又摇头道:“这句话本身没错,是后人理解有误。或者明知有误,偏偏这句话好使,能得到上位者的欢心,所以故意这么写!要知道,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很有风骨、有气节的!”

“从汉初开始,这种断句就流传开了,还得到很多人认可,一直传到现在!但你们发现没,前后文好像不太通,好像缺了点啥?”

“前边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前文看,孔子一直在讨论诗、礼、乐的教育问题,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了?变成了一段谏言,教帝王如何愚民呢?”

“又或者应该这样说,这句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没有完全错,但这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

孔夫子生在春秋时期,他的目光看到的现实是众多的诸侯国,国与国之间是共生也是竞争关系。这句话是对什么人说的,对方是什么背景的人,是哪一国的人?

这些我们都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考证不了,那么就确实就是咱们这些后人理解错了!”

“从孔夫子的一贯主张看,他并不赞成愚民政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

台下的学生有的似懂非懂,但起点比较高的同学自然听得另有一番滋味。

二层的大佬们起初是皱着眉的,但是越往后听就越有些心惊。

一来是他们没有想到郭鸣仁有这番见解,二来是他的分析不无可能!

“现在我就将我知道的断句方式列出来供大家参考。”说完,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得飞快!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他写完最后一句,整个礼堂都发出“嘶嘶~!”的倒抽大气的声音!

不知谁发出了一声惊叹:“嘶嘶~!除了第一种,居然还有十六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