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挥着卷刃的刀,一道血线喷出,打在了胸前的盔甲之上,如同猛兽的目光让元军胆寒,终于有人扛不住丢下了武器投降。
城门口。
刚逃出去的元军迎面就看到了一面牙旗,虽然许多人不识字,可大家都知道,这附近有资格挂这种牙旗的人,只有徐达一个。
徐达亲至的消息彻底摧毁了元军的意志。
要知道在草原之上,最害怕的明军将领只有三个:
徐达、冯胜、李文忠。
邓愈、汤和都排不上号,常遇春原本也可以上榜的,只不过他死得太早了。
李文忠是个生猛的不好招惹的,这个家伙拼命起来令所有人牙疼,最擅长的就是帮助元军搬家。冯胜这些年来的威名也很大,傅友德七战七捷的战绩令元军胆寒,而傅友德背后的主将便是冯胜……
换言之,冯胜只派出了一个傅友德就打得元军找不到北了,这若是冯胜出手的话……
至于徐达更不用说了,元朝大都是他带人拿下来的,王保保也是被他一路赶出关外的,多少场战斗,都是徐达在指挥,邓愈、汤和这些人,许多时候都只是徐达的部将……
这名气可不是摆设,而是杀出来的,是以元朝军士的脑袋堆出来的!面对徐达,别说这些元军小兵小将,就是纳哈出听说徐达要来,他睡觉也得多加几床被子,免得冷。
城内元军投降,城外的厮杀也逐渐进入尾声。
火铳、弩箭的配置让明军可以先手两下,而就是这两下,一轮下去便让两千骑元军锐减至一千三四,以三千骑对一千三四,优势明显,纵是元军骑射出色,可终究扛不住左右夹击,尤其是这些人并不敢恋战,只求冲出去,一旦被困住,就失了分寸。
徐达步入晾马台城中,进入了爆炸过的院子,看着躺在火器堆上还没咽气的呼兰察,言道:“大冬天里还给我们送来战马,当真是辛苦了。”
呼兰察嘴唇哆嗦,虚弱地开口:“这里不是顾正臣在布局,为何来的是你徐达?”
徐达看了看死透了的额尔德木等人,对呼兰察道:“对付你们区区几千人,还轮不到大明出两位国公吧?不过这火器埋设的法子,确实是镇国公提出来的,现在看来,论对火器的认知与使用,确实没人能超过他。”
魏平点头。
这倒是事实,随着火器换装,顾正臣的《新式火器论》也成为了军队将官的必读书籍,与《孙子兵法》一样,但凡主持练兵或是高级将官,都需要研读这本书,了解火器与如何使用火器。
在这本书里,有一篇名为“火器设伏”,讲述了使用火器来布置陷阱。
徐达、魏平等人了解这本书,也明确一些火器用法,手中还有一批新式火器,一直都只在营地里训练,还没真正实战过,这次拿出来实战了下,结果确实吓人,甚至连一些上过战场的老兵都被吓吐了……
说到底,火器杀伤还是太惨烈了些,远比残肢断臂更恐怖,毕竟刀兵想加,断手掉脑袋,也就那样,谁会变态到将人脑袋砸开,将人肚子划破的……
呼兰察气息更弱了:“所以,顾正臣压根不在这里,你只是用了他的名,做了诱饵?”
徐达指了指呼兰察下面的火器:“火器当诱饵,你们迟迟不动,只好加上他了,这是他提出来的,现在你们上钩,折在此处,说起来,也有他一份功劳。来人,将他抓起来。”
呼兰察看着走过来的军士喊了声:“别动,断,断了……”
军士不为所动,一拉呼兰察。
咔嚓声传出,呼兰察最后一口气咽了下去。
怪不得一直不动弹,感情是被火铳给铳断了肋骨,肋骨插入了内脏,能活着说几句话已经算是奇迹了。
这一场战斗,明军没有遇到太激烈的反抗,以牺牲三十二人,伤五百余人的代价,杀元军三千七百余,俘虏三千二百余,俘获战马六千余,可谓大获全胜。
白羊口。
房屋冷如冰窖。
顾正臣费了不少力气才从被窝里爬起来。
这里没什么炉子,将官原本想给顾正臣安排个炭盆,被顾正臣拒绝了。
这里从将官到军士,手中有冻疮的可不在少数,一些人的脸都有冻疮了,大家都一样,没有谁例外。
这是真实的边关,又苦又寒!
无数人被他们日日夜夜守护着,却又有无数人日日夜夜不曾想起过他们,不曾记起过他们,甚至还有一些人——不理解他们,鄙视他们,嘲笑他们,冠以武夫、粗人、兵痞!
顾正臣将双手放在冰冷的水里,扎手的疼。
没办法,这里柴有限,热水也有限。
至于为何不用煤炭?
这个——多少有点不是肉糜了,山西确实不缺煤炭,可买这玩意是需要钱的,就是金陵的寻常百姓家,谁也不舍得整日烧煤炭,能使用暖气炉的,基本上都是大户人家,家底殷实。
至于边关军饷,这些年来朝廷给的并不宽裕,主要还是因为要修的东西太多了,长城需要修,关隘需要建,重镇需要增高加固,那外三关、内三关,哪个不需要钱?
能每年做到给军士发一套棉衣,这已经是朝廷努力的结果了,给大同这里拨钱买煤炭,那宣府要不要,北平要不要,肃州与辽东呢?
搞特殊化,容易引发内部矛盾。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实在令人头疼。
所以,煤炭没办法大量供应边镇,即便是有一些,那也是紧着热水,做饭,而不是取暖。
顾正臣知道军士苦,尤其是看到一些年轻的军士,手冻得发紫,冻裂的口子可以看到里面红嫩的肉,没有血流出来,似乎血就这么冰封了。
这两天,徐允恭、马三宝等人也吃了不少苦,这可不比都司住得舒服。
汤鼎匆匆走至门外,拍着门喊道:“先生,有骑兵接近,看样子像是魏国公回来了。”
顾正臣打开门:“走,我们去看看。”
登长城,远眺关外山与路。
徐允恭将望远镜递给顾正臣,难掩兴奋:“是父亲,他回来了。”
一道骑兵浩浩荡荡而来,队伍在远处的山口处快速收窄,有条不紊地接近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