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 > 第三百六十二章 王承恩的心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六十二章 王承恩的心思

第362章 王承恩的心思

短暂的兴奋之后,崇祯皇帝冷静了下来,坐回榻上,沉吟片刻,道:“既然有了墨家的练兵之法,那勇卫营需要多久可成军出战?”

“三个月足矣!”王承恩的回答十分笃定。

然而语气虽然笃定,但他心里十分清楚,想要复刻出太平军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用银子和对皇帝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太平军的宣传。

毕竟古往今来,从不缺少悍不畏死的战士。

但这样训练出来的军队,难以量化,也难以长久。

靠忠义,可忠义之士本来就少,人多了必然有混子。

而靠银子,那样的军队,就意味着大量的投入,人多了谁也撑不住。

一支屡立战功的军队,本身就长久不了。

在大明,会有想要混军功的权贵往里面塞人,有嫉妒的小人下绊子。

更何况在如今的文官指挥体系中,他们会物尽其用吗?

这样的军队一旦失去自主作战的权力,那就失去了复刻的意义,毕竟历史上的勇卫营不用墨家的方法,也算是强军。

所以大明与墨家的区别,看似只是强不强军的问题,事实上它是一个整体的差异。

这些都是王承恩在太平军军营里学到的。

在那里,他还知道,北方的蛮族之所以强只是因为生存压力而悍不畏死,再加上掠夺的激励,可以让这种优势持续的时间更长。

也正是这种野蛮之力才让铁木真、金兀术等人成就名将之名。

说透了,他们的强大就只是因为,拥有一批上天帮他们训练好的野蛮战士,再加上掠夺带来的心理刺激而已。

同样的,华夏不灭的原因,从来就不是因为圣贤文华,就只是因为人多。

多的让蛮族一代人都杀不完,多的让文明的火种断不掉。

蛮族二代没有了先辈们的恶劣环境,自然就削弱了战力。

而汉人二代们没了先辈们的安逸生活,自然就变得凶悍了起来!

此消彼长之下,华夏文明的延续才成为必然。

金灭辽,那辽就一定比金差?只是一群蛮一代赢了另一群蛮N代而已。

蒙灭金也不例外。

南宋为什么会输,汉N代们还是处于安乐窝。

而后又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让蒙元的后代们成为废物。

王承恩在那里听到了太多的奇谈怪论,但它偏偏能解释所有的疑惑,让人无从辩驳。

在那里,华夏的根基从来不是圣贤不是帝王,不是名臣不是勇将,而是百姓。

武将以打天下自雄、文臣以治天下自居,皇帝以平天下自恃,本质上他们都是食百姓之功而肥己。

王承恩的见识比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多,所以很多道理都是一点就通。

当时他听完之后,就立马意识到,墨家永远不可能归顺大明。

可在他的内心里不管墨家所说的如何正确,心却依旧是向着崇祯皇帝。

所以若是在以前,他第一个选择肯定就是毁掉墨家,让这种言论永不出世。

可现在什么都晚了,就算能打败几万太平军,还有上百万的百姓!

这些有训练基础的百姓,拿上武器就能很快变成新的太平军。

总听人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这墨家偏偏就是个无缝的蛋。

不过不管如何,勇卫营的兵是肯定要练的。

至于今后的事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对王承恩来说,从进了信王府的那天起,皇爷就是自己的天。不管将来如何,他都会守到最后。

此时的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王承恩心里的想法,但听说只需三个月就可成军,心情更加愉悦。

当即笑道:“而今流寇走投无路上表请降,朕正犹豫着是拒绝还是接受,现在你若能三月成军,朕便没了什么顾虑。”

“奴婢绝不负皇恩!”王承恩再次叩首。

“行了,你起来吧!”心态放松的朱由检,挥了挥手,“朕信你!”

王承恩赶紧笑着站了起来。

然而等对方起来后,崇祯皇帝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问道:“王伴伴,流寇之乱平息之后,朕是先对付墨家还是鞑子!”

一提到对付墨家,王承恩的笑容不由自主的僵住了。

这时候,崇祯皇帝也正注视着王承恩,看到了其脸色的变化。

不过他并不介意,只是幽幽一叹:

“朕知道,刚刚得了墨家的练兵之法就想着对付墨家,不厚道。但朕说的‘对付’也不一定要动刀兵,在这之前,朕还是想先和墨家家主萧云见上一面,当面问问他到底想要什么?话说起来,此人除了对朕不敬之外,没有做过什么恶事,所以总该有个结果的!”

听到皇爷的话,王承恩忍住了将一切告诉崇祯皇帝的冲动,他不想皇爷与墨家之间彻底没了转圜的余地。

所以见面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于是赶紧解释道:“奴婢只是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那王伴伴的意思是先对付鞑子?”崇祯皇帝皱眉。

事实上崇祯皇帝也是倾向对付鞑子。

当年的乙巳之变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耻辱!

这时候,王承恩已经开始熟练的为崇祯皇帝揉肩捶背,边揉边说道:

“奴婢是觉得当初温阁老提出的驱虎吞狼之策依旧可行,至少在陛下对付鞑子的时候,墨家肯定不会对咱们用兵。”

现在的崇祯皇帝进步的确很大,三言两句间就听出了对方的言外之意。

王承恩刻意点出来“墨家肯定不会对咱们用兵”这一句,是在暗示大明完全可以借着对鞑子用兵的方法来抑制墨家的扩张。

因为以墨家的行事风格必然不会在此时对付大明。

所以,他很容易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之后用兵的时间越长,那大明用来稳定局面的时间就越多!

这一招,的确是墨家的软肋。

这种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样的做法也正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

不过,这都是三个月后的事情了。

若是没有成军后的勇卫营,一切都只能是幻想。

而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将流寇的事情定下来。

没有了流寇,大明才会有休养生息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