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 > 第二百九十五章 钱士升的疏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九十五章 钱士升的疏忽

第295章 钱士升的疏忽

作为此事的最大赢家,钱士升早就知道了结果。

派人将张宗衡杀死,然后嫁祸给墨家,是他早就做好的准备。

他不可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张宗衡的死就是应对这件事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钱士升能想象到温体仁知道这件事之后的反应。

他当然很清楚,驱虎吞狼是对大明最有利的选择。

他也有自信,自己可以从这个选择之中,在朝堂之上掌握主动权。

但是他和温体仁不一样,他要的不只是权力,而是这权力背后的利益。

所以若是到了最后,权力有了而鞑子却灭了,岂不是本末倒置?

既然登州的墨家这么厉害,那就不得不先让他们消失了。

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不止一次派人到登州寻求合作。

登州产棉麻还有盐,这不都是钱吗?

随便安排个人接一下头,大家一起赚钱不好吗?

特别是墨家人有这么强的兵马,时不时的配合着来一场战斗。

兵饷、物资这都是可以捞钱的门路。

而墨家就可以获得大明军队的所有战利品,武器、盔甲!这些在钱士升这里都可以换钱,一点儿都不会浪费。

反正都是用朝廷收上来的税结账。

和蒙古人、鞑子一样,放心大胆的来大明抢。

这群野人不抢,怎么有钱做买卖?

其实本质都一样,反正都是大明百姓的血汗钱。

什么是草民,就是命如草芥的意思!

当然这些事情,钱士升不会明说,其实也不必明说。

千万不要把流寇和鞑子之类的事情赖在自己身上。

也不要埋怨流寇和鞑子到不了江南,是因为有长江天险而已。

真没办法,老天爷赏饭吃。自己的钱都是干净的。

可是,这么长时间了,凡是进入登州的人就跟消失了一样。

现在更过分了,连鞑子的闲事也要管。

他们没抢够,损失的是谁?

到头来损失的还不是自己!

最麻烦的就是,墨家竟然不接受朝廷的招降!

不成为自己人,大家怎么给你掺沙子?

还是当年的戚家军省心,稍微用点儿手段,就散了。

所以现在对钱士升来说,最迫切的就是让朝廷将目标转移到攻打登州。

他虽然不懂什么信息传播学,但一早就开始准备了,让人大肆宣扬此事。

接下来墨家将要面对的是,从朝廷上的士大夫,到下面还在辛苦求学的莘莘学子全面反墨的局面。

剩下的也就要看阿福的了。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正在稳坐钓鱼台的时候,突然从皇城里传出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原来,昨天晚上死得不止是张宗衡一个人,连宣府总兵张应昌也被暗杀了。

这下,让正在悠哉悠哉的品着佳茗的钱士升,顿时没了滋味。

甚至端着茶碗的手,都开始抖了起来。

这是他对于意外的应激反应。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并没有让人杀张应昌。

张应昌只是个武将,武将有武将的用处,可不能这么浪费了。

况且死一个武将,可不会让大明的官员产生那么大的反应,所以他只需要杀张宗衡就够了。

然而现在张应昌也死了,是谁做的,那就不言而喻了!

这就意味着,一件可怕的事情:直接杀人本来就是墨家的后招。

也就是说就算自己不动手,墨家也会选择这么做!

那自己的一番谋划就有些多余了。

当然也不算是完全的多余,

因为现在的他,不认为墨家有能力去杀张宗衡。

府城的总督府可不是那么容易进的,况且还是要杀人。

自己安排人除掉张宗衡可是费了不少精力。

此外,自己留在张府的那个牌子,恐怕是个隐患。

这个牌子虽然是仿的很逼真,但张应昌身边的牌子可是真的啊,万一凑在一起能看出什么漏洞,那就容易出大事。

思及此处,钱士升有些后悔了,早知道他就不这么着急下手了。

若是提前有个准备,或许在宣府城就可以来个守株待兔,那张宗衡就不用死了,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计划。

他不是杀人魔、变态狂,能不杀人还是不杀人的好。

若不是情况紧急,他也不会出此下策。

这次又大意了!

最关键的一点,墨家竟然真有这样直接杀人的心思,这对儒家绝不是一件好事。

没想到,一点点的疏忽就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

钱士升揉了揉太阳穴,再次感觉到了疲惫。

不过好在,他已经做好了对付登州的计划。

现在也就等着内阁议事了。

…………

紫禁城,

朱由检的眼珠子都红了:“为什么会这样?墨家也太放肆了!简直无法无天!”

王承恩一宿没睡,此时也没有感觉到一丝疲倦,现在可不敢劝皇爷。

他很清楚皇爷心里这股火得发泄出来才行。

自己还不是一样,经过这一晚上的疾驰,什么火气都消了。

平心而论,尤世威不该死吗?若朝廷不需要考虑用人,他当然该死!而张宗衡和张应昌也是一样!

况且墨家本就是反贼,无法无天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样的放肆也不应该觉得奇怪。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愤怒或者说错觉,只是因为双方都有着爱民之心。

虽然这两种情感的根源是不一样的,但在结果上却是能形成共鸣的。

朱由检一番发泄之后,情绪还没有像王承恩那样的平静。

不是因为缺少了彻夜的策马狂奔。

根本原因是他们身处两个不同的位置。

朱由检没有经历过一天的储君生活,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教育经历,他从本质上就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书生。

相比于大明的读书人来说,他可能更纯粹一些,不需要考虑金钱和利益,因为整个大明都是朱家的。

家族传承对他来说也不是私心,因为他的家族就是大明本身。

所以刻薄寡恩也好、急功近利也罢,只是在他成长道路上的无奈。

因为从他登基的那一天起,身边就没有一个能真正教他东西的人。

没有萧云别有目的的给他敲一敲警钟或者拉一把,他的人生注定就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