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第83章 【回忆往事】52年前,我刚满17岁参加工作后写的第6篇和第7篇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3章 【回忆往事】52年前,我刚满17岁参加工作后写的第6篇和第7篇日

【回忆往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83、在52年前,我刚满17岁参加工作后写的第6篇(1970年7月16日)和第7篇(1970年7月18日)日记

顾雪林(京城翎管王)

作者的话:

最近,我看了一篇小说,他的学习和成长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应当对那时年轻人的思想,没有直接的了解,而是受近年一些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影响,想当然写出来的。

在我看来,他写的年轻人有很大差距,而是根本看不明白他在写谁?在写哪个年代的年轻人?

一位作家朋友曾对我说,你写的日记非常有历史价值,反映了那时一部分分配到bJ小工厂的年轻人的真实思想。你何不在自己的博客上再发表几篇?

我默然。

......

2014年,我曾问90岁的母亲,你刚参加革命时,有什么豪言壮语?母亲想了想说:“想不起来了。”母亲1937年参加革命,这时距她参加革命,已经过去了77年。

我给母亲看了一张她1940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时拍的照片,在照片的背后,母亲看了许久,说:“这就是那时参加抗日战争的年轻人的想法,战争随时会有牺牲,那时我们都做了必死的准备!”

近日,我在看我52年前写的日记时,常常想,哦,那时我是这样想问题的。如果不看这些日记,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我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人,真的是可以忘记往事的!而且可以忘记得干干净净!

今天再让我写这些日记,我已经写不出来了。

......

下面发出那时写的两篇日记,以飨今日年轻的读者们(原文照登,错别字也不改了,只修改个别敏感字):

“(1970年)七月十六日星期四

经过了两天的劳动(作者注:这是我刚到工厂两天写的日记),我深深感到劳动的光荣、和幸福。每天我站在滚轮剪机床旁(作者注:一种切割水桶底的机器),饱尝着工作的苦乐,真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作者注:引用的是《教员语录》)为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吃苦,虽苦犹甜。

场(厂)里总的工作是造桶,我是车桶底的,有人对我说:‘你到五金厂,没当车钳工,去造桶,真亏。’教员教导我们说:‘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别人,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没当车钳工去造桶真亏’这说明在一般人眼里,造桶是一挑重担子。(作者注:看来,当时在bJ一些工厂已经恢复了团组织),就应当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为革命造桶,别说几十年,一辈子造桶,我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今后,只要是党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论干什么工作,自己都要愉快的接受,尽最大努力的去完成。”

......

“(1970年)七月十八日星期六

今天,由于加班没吃上晚饭(作者注:那时不像现在,饭馆哪都是。那时在我们工厂附近,没有饭馆。再说,我那时每月才挣18元钱,是个学徒工,也吃不起饭馆,只能在工厂吃食堂),自己的肚子饿得很难受,正在这时,排里的政工员(作者注:那时工厂都按部队编制,车间叫'排',车间主任叫排长;管思想工作的叫’政工员‘)、老工人蔡玉春拿着个饼子向我走来,她热心的叫我停车(作者注:停下机器),把饼子吃进去,并问我够不够。当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被老工人的这种共产主义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只是连声说:‘谢谢,谢谢。’究竟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感谢工人师傅对我无比关心的思想感情。

这不仅仅是一块饼子的问题,用它,可以衡量一个人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高贵品质。我自己以前对同志、对自己的阶级兄弟,就最缺乏这种互助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作者注:那时,我常常通过在工厂发生的一些事,反思自己,也许年轻人就是在这种反思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蔡玉春师傅老三篇学得好,用的活。她这种助人为乐,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高尚品质,值得我永远学习。”

......

作者后面的话:

经查,当天在我的另外一本专门记录教员等革命领袖和历史名人的名人名言的本上,记了这样一条教员语录:“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他们的)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依靠父母,不要依靠先辈,要完全靠自己。”这是当天从我母亲给我的一封来信中摘录的。

当时,我的父母都已经下干校,哥哥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待分配,两个姐姐去了东北生产建设兵团。bJ,就剩了刚满17岁的我自己初中毕业后分配在小工厂里辛苦的干活。

那时,只有母亲时常来信,在阅读了我写给她的信后,对我进行指导。可惜这些母亲的来信,我都遵从母亲的嘱咐烧掉了,一封也没有留下来。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