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671章 孔子修编六艺(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言偃,字子游,公元前506年出生,卒于公元前443年,孔门十哲之一。

言偃是孔子弟子中年轻一辈的姣姣者,吴国人氏,今江苏常熟人,也是孔子唯一的吴国弟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二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读书人主要出在北方。但到了后来,嘿嘿,南方的读书人抖了起来。

科举制度实施以来自公元605年隋朝实施科举制以来,一直到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帝时期,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宋代开始,全国学霸大多产自南方。

我们排排状元之乡,苏州54,福州26,莆田22,安吉20,泉州19,徽州16,常州15,杭州15,绍兴11,宁波7。

看出什么来了?三大人才大省,江苏、福建、浙江!都是南方。

但在春秋时期,嘿嘿,南方鲜出文学方面的人才,而吴国的言偃却是一个另类。

我们在鲁哀公刚即位时提到过他,但仅仅是一笔带过。当时,吴国人在会稽山挖到巨人防风氏腿骨,因不认识最后请孔子辨识。

当时的言偃,年仅12岁,被孔子的才华所折服,立志拜孔子为师。

必须要说明的是,儒家弟子,不见得是拜孔子为师的,有许多是拜孔子的弟子为师的。也有的自学成才的,自学的是儒家经典,坚持的是儒家学说,也是儒家弟子,这样的弟子,在孔子时代,当然尊孔子是“吾师”,在孟子时代,就称孟子为老师。

相信言偃一开始并未直接拜孔子为师,因为言偃专程到了鲁国后,孔子已经周游列国了。

为了生活言偃就投入季氏,在季氏府上打工,因其才能出众,很快便被季氏家宰冉求看中,年纪轻轻便被推荐为武城邑宰。

邑宰相当于后来的县令,当时的言偃,年不足二十,可以说是当时鲁国最年轻的县令了。

言偃才华横溢,通今晓古,尤其擅长文学,与卜商一起被孔子称赞为孔门弟子中文学科目的优秀代表。

而且,言偃治理武城所用的方法就是以礼乐教化士民,不遗余力地宣扬儒教学说。武城因此大治,年轻的言偃不但深得武城民众爱戴,也在鲁国声名鹊起。

孔子回鲁后,当然得知自己居然还有言偃这样一位弟子,逐专程去武城看望言偃。

孔子来到武城,令他意外的是,他居然在武城这个小城,多次听到朗读诗书的声音,发现当地民众遵从礼乐教化,用当时的话讲是“处处闻得弦歌之声”。

见到亲自前来迎接自己的言偃,孔子随口就笑道:“子游哇,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话当然很高大上,他随口一说就为后世的我们奉献了“杀鸡焉用牛刀”这样的名句,但在当时,孔子纯粹就是一句玩笑话。

是的,武城是什么地方?鄫国被灭后,季氏将武城给了鄫国末代世子巫,将部分鄫民迁移至此。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武城甚至连华夏都算不上,因为住的很多是当时被认为是东夷的鄫人。

既如此,那又何必用高大上的礼乐治理民众呢?

孔子貌似只是随便说说,但其本意就是考察一下言偃是怎么想的。

令孔子欣慰的是,言偃的回答非赏到位:“曾听老师教诲,当政者因学习礼乐而仁爱,民众因学习礼乐而顺从。推行礼乐教育,终归是有利治理的。”

孔子听后大悦,他对同行的颜回、颛孙师、冉求等人道:“听听,子游所言,太对了。大家注意啦,刚才为师所言,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千万不能当真。推广礼教,从来都不会有割鸡焉用牛刀的说法。”

言偃对孔子非赏敬仰,也毫不保留地向孔子汇报自己的执政理念。说起执政,孔子感触良多,毕竟,孔子曾经在鲁国担任过大司寇、行摄相事,是实打实的执政大夫。

如今的孔子,年近七十,曾经追求出仕为官,意欲将满腹经伦用于治国理政造福百姓上,但终归悻悻而罢。

如今,见弟子言偃在武城治理得当,孔子非赏感慨,道:“没有活在大道盛行的那个年代,没有活在三代明君当政的年代,遗憾呐。那些个年代,‘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真令人向往。”

言偃牢牢记住了孔子的话,“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就是咱儒家弟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景象啊。

孔子对言偃:“治理武城以来,武城是否有看得上的人才?”

言偃心中一动,立即答道:“有一人,乃本地世家,澹台人氏,名灭明,字子羽,长弟子六岁。弟子观之,此人刚直不阿,行不由径,致力于学业,对礼教文学有相当研究,其学识之渊博,弟子十分佩服,夫子何不一见?”

行不由径,指的是从来不走捷径,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从来不走后门。这样的人,光明磊落,心底坦荡,绝对的君子。

孔子大喜,在言偃的安排下,澹台灭明与孔子相见。但孔子见到澹台灭明时,见澹台灭明相貌丑陋,心中不喜。

但澹台灭明是武城当地豪门世家,其父亲曾担任过武城邑宰,因吴军入侵中防备不严导致城邑被吴军占领,从而被罢官。且从澹台灭明的谈吐来看,此人确实才识过人,最终孔子算是收了澹台灭明为弟子。

但不知何故,孔子与澹台灭明貌似真的没有缘分,反正孔子一见到澹台灭明那张丑陋的脸就心生不快。性子直率的孔子又不会过于掩饰,澹台灭明也知道自己根本不受孔子待见,因此在学问上得到孔子的亲自指点并不多。

但澹台灭明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他加紧研究儒学,下苦功专研学问,使其学识才华在孔门弟子中很快脱颖而出。

澹台灭明后来南下楚国,并开宗立派,传学收徒,弟子竟然有三百之多,他是孔门弟子中第一个将儒家思想传到南方的,也是在孔子时代就收徒较多的,为儒家思想的发扬和传播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所以,后来孔子知道澹台灭明在楚国收徒传道的事后,非赏感慨,对众弟子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二三子,切莫学为师,贤与不贤,绝非相貌皮囊可观之。”

澹台灭明是言偃发现并推荐给孔子的,所以说言偃可谓是将澹台灭明引向儒门的引路人,结果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儒家弟子,孔子七十二贤。

有意思的是,澹台灭明南下楚国收徒传道,而言偃自己后来也南下回自己的母国吴国收徒传道,影响甚巨,人称“南方夫子”。

孔子听说言偃去了吴国宣扬儒家思想,非赏高兴,给出了“吾门有偃,吾道其南”的超高级评价。

据说,大约于公元前444年,言偃赴东海之滨开设学馆,招收弟子,传播儒学思想,倡导礼教文化,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被当地百姓尊为“贤人”。

言偃去世后,当地百姓为纪念言偃,将该地取名为“奉贤”,为言偃建祠以纪念,这便是如今上海奉贤区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