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668章 弟子樊迟(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樊迟的声音很轻,谁料,孔子却貌似听清了。他看了看樊迟,突然想到樊迟也是季氏家臣!

甚至,如今孔子还有其他几位得意弟子,如端木赐,也是季氏家臣!

连仲由,都担任过季氏家宰!

连自己,都担任过季氏家臣!

难道,作臣子的,真的可以违抗主子的命令?

如果可以违抗,那这个忠字,又作何解?

忠,难道不是自己坚持的礼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吗?

人生在世,本就互相矛盾着的。有许多东西,只能坚持一头,而不能面面俱到!

当然,孔子不知道,自己创立的儒门后来的掌门人孟子会曰这样一句话: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二者不可得兼。

此时,听樊迟带着戏谑的窃窃私语,孔子不觉心头苦笑,不由暗讽自己:老了老了,还这么沉不住气。

是的,冉求虽然是季氏家宰,但他又怎么可能左右了季氏的决策?自己无来由地将责任推到冉求身上,确实对冉求不公。

但话已出口,不可能立即收回。那,就转移转移话题吧。

孔子道:“季氏居然僭礼祭祀泰山,难道泰山神会接受他的祭祀吗?这个道理,连林放都知道,季氏居然不懂?”

樊迟问道:“夫子,林放是何方神圣?”

孔子掂须微笑道:“林放,乃泰山一隐士也,为师曾与他有过关于礼的探讨。”

见众弟子都很期待的样子,孔子就将当年与林放共同探讨礼的事给讲了。

当时,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根本?

孔子认为,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而应强调真实、真诚、真心,这才是礼的根本。

为了准确表达意思,孔子对林放道:“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其他弟子听后都纷给点头,表示都懂了,唯有樊迟,仍旧将眉头皱成川字,尚在思索其内在要义。

孔子笑了笑,对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级别的弟子,孔子很喜欢。

孔子更知道,樊迟貌似在思维上要比其他弟子慢了那么一丢丢,有时表现出来相当愚钝的样子。

但樊迟最突出的优点,是不懂就问,而且很虚心地问。这令孔子非赏欣慰,所以孔子也不厌其烦地予以解释。

孔子曾经评价过樊迟,说他勇武好斗,求知欲也强,为人虽质朴但心胸不够开阔。这样的人,遇事斤斤计较,待己宽而待人严,有委屈而不计后果。

这样的人,在孔子看来,太需要加强学习改造世界观了。

在孔门众弟子中,樊迟表现出了典型的农家子弟特质,他对于农事非赏感兴趣。

原因也很简单,樊迟并非出身士大夫之家,而是出自农民家族。据说,樊迟家境贫寒,少年时就到曲阜打工谋生,一开始就在季氏府上做事。

樊迟人高马大,孔武有力,被季氏家宰冉求一眼相中,多次接触后,冉求认为樊迟诚恳忠实,故在稷门之役前,提拔他为自己的车右,随自己出征。

齐鲁稷门之役,樊迟荣立战功,成为鲁国战斗英雄级别的大牛人,并因功而挤身至士级行列,最后被冉求推荐给孔子,成了孔门弟子。

作为孔子晚年的学生,樊迟表现出了相当的求知欲。据说,樊迟曾经三次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道理。

有一天,樊迟陪孔子经过曲阜的舞雩台,这是鲁国为求雨祭天而设的一个祭坛,因求雨祭天时需用女巫舞蹈,故称舞雩台。

当时樊迟问孔子:“夫子,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不被迷惑?”

孔子点点头,用赞许的目光盯着樊迟道:“子迟,这个问题问题得好啊。提升品德,说简单点,就是先做而后得,而不是先考虑能得到多少再去做。

至于改正错误,那就不能下意识地将责任推给别人。如果经常检视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能改正错误。

至于不被迷惑,那就不能因一时之怒而乱了心智。如果因此而不顾一切,甚至不顾及自己的性命,不顾及可能会连累自己的父母,那就是被迷惑了。”

孔子为何要这样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樊迟本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勇武好斗,心胸不够开阔,遇事斤斤计较,待己宽而待人严,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受辱就会不计一切后果报复等等。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采取的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办法,对樊迟这样先天不足但求知欲强的学生,孔子尽可能地用简单的道理去影响他。

樊迟与孔子的这段对话,非赏有名,对于如今的我们也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当时,樊迟问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崇德、如何修慝、如何辩惑。

这三个方面,说到底,都是如何提高人的修养方面的问题,也是樊迟自身能够在这三方面有所改变并提高的渴望。

孔子告诉樊迟,不能在做事前患得患失,只要认定是善事好事,对人对己均有益,那就果断去做。这是樊迟应该具备的“崇德”,也是樊迟在自身修养上应该克服的方面。

孔子告诉樊迟,要经常反省自己的错误,不挑剔别人的毛病。只要能自觉做到宽恕他人,不挑剔,不攻击,不笑话别人,那就是“修慝”,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樊迟需要这种内心修养。

孔子告诉樊迟,不能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从而被迷惑。为人处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更不要因此而不计后果,做出令人悔恨的事。樊迟,应该具备这种“辩惑”。

看起来,樊迟虽然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在修身养性上,确实存在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