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569章 鲁哀公问政孔子(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9章 鲁哀公问政孔子(1)

张三回国后,向吴王夫差汇报了见孔子的情况,对孔子推崇之至,强烈建议吴王夫差正式邀请孔子赴吴。

张三见孔子问巨骨之事很快传遍了吴国,人们都在感叹着鲁国圣人孔夫子的学问,孔子的大名在吴国更盛更响。

有一个少年,将捧着的一卷竹简轻轻合上,对着自己的父亲道:“待儿子长成,定拜孔夫子为师!”

这个人叫言偃,此时刚满12岁!

言偃,字子游,公元前506年出生,卒于公元前443年,吴国人氏,今江苏常熟人赴鲁国,孔门十哲之一。

此时的言偃,还仅仅是一介少年,有志少年。我们就让言偃先慢慢长大成人吧,在不久的春秋舞台中,自有言偃表现的机会。

吴王夫差派人接触孔子的事,经孔子学生们之口,很快被鲁国国君鲁哀公以及一众公卿大夫们知道了。

孔子并没有制止学生们对这件事的宣传,因为孔子真的很想很想让国君鲁哀公记住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满腹才华,用于鲁国中兴大业上。

但以季孙斯为首的三桓,显然不希望在鲁国的政坛上再见到孔子。

孔子太厉害了。

想当年,孔子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让整个鲁国翻天覆地,公室权力迅速得到加强,三桓家族势力受到严重影响。

如今,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可以说是全面掌控了鲁国。此等有利于三桓的政治局面,三桓绝对不容许有人破坏。

所以,孔子欲在鲁国从政,已然不可能了。

但是,鲁哀公看上去文质彬彬且对三桓低三下四的,但他的骨子里,流淌着鲁文公、鲁武公、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等一干鲁国着名先君的血,他真的非常非常想重用孔子。

尤其是听说吴国这样的东夷国家也想重视聘用孔子,鲁哀公坐不住了。

孔子,是鲁国的孔夫子,是鲁国的圣人,寡人哪怕不能重用他,也要礼待他!或者,寡人就视孔夫子为师,向孔夫子学习礼教文化,学习治国理政,这总可以吧?

鲁哀公决心已下,他随即召见了孔子。

孔子非常高兴,见到鲁哀公后,施礼后端坐于侧。

看着这位身高臂长、和善可亲又两鬓皆霜的魁梧老人,鲁哀公彬彬有礼地问了第一个准备好的问题:“请问夫子,寡人该如何治理国家,以利民众?”

孔子立即起身,恭敬且肃然道:“主公英明,臣未曾想主公能如此重视治理民众之事。今日此问,实属我鲁国万民之幸也。臣虽不才,敢不尽绵薄之力?

臣以为,为政之道,首推人道。

政者,正也。国君正,则民众亦正。国君若不正,则民众无所适从。”

鲁哀公问道:“请夫子赐教,如何才能推行人道呢?”

孔子道:“夫妇有别,男女有亲,君臣有信。能做到这三点,那一切都正了。”

鲁哀公道:“尽管寡人德才不足,但听夫子所言,亦有心实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但不知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

孔子道:“古之先贤治政,以爱人为要。欲行爱人,礼仪为要。推行礼仪,恭敬为要。恭敬之事,婚姻为要。故天子、诸侯大婚之时,着冕服而亲迎,以示敬慕之情。

君子敬之,以礼维之,故能亲之。若不敬,则失礼,必无亲。不敬不亲即不尊,不尊必无爱。故臣以为,爱与敬,乃治政之本也。”

鲁哀公细细咀嚼了一会孔子这番关于爱与敬的理论,皱了皱眉道:“诚如夫子所言,与治政无上精妙。但寡人还是认为,大婚之日,天子诸侯这样的人要着冕服亲自去迎亲,是不是过于隆重了呢?”

孔子严肃道:“主公差矣!婚姻乃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是两个异姓宗族共结连理,目的是为了存续祖脉,使天地、宗庙、社稷的祭祀延续不断。这等重要之事,主公怎可言过于隆重呢?”

鲁哀公脸一红,忙起身施礼,谦逊道:“寡人浅陋无知,请夫子恕罪。夫子所言,寡人敢不听从?只是寡人德疏才浅,在夫子面前又不会说话,难以表达言词,让夫子见笑了。”

鲁哀公如此谦逊有礼,让孔子非常感慨。

他相信国君是一位有大仁大爱的人,更是一位孜孜求学的人,是一位有意好好治国理政的国君。

而自己的理念与主张,正需要通过这样的国君宣传并实践之。

怀着激动的心情,孔子认真对鲁哀公道:“那臣斗胆向主公再讲讲天子诸侯的婚姻。

主公,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理应隆重。

为天子诸侯者,内治宗庙之礼,以配天地之神;出治直言之礼,以立上下之敬。如此,于事不合规就可以更正,于国秩序有乱就可以振兴。这就是为政以礼为根本的道理。”

见鲁哀公还在咀嚼着自己的话,孔子举例并解释道:“主公,古之夏、商、周三代明君,一定尊重、爱护自己的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妻乃家内之主,子乃祖先之后,岂敢不敬呢?因而,君子无不敬重的。

君子言敬重,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因为自己是父母所衍生的支脉,怎敢不敬呢?如果不敬重自己,那就是损害父母;损害父母就是损害自己的根本。

根本受损,其枝叶也因此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自身、妻子、儿女这三者,百姓也像国君一样都是有的。所以,治国之道,应通过自身想到百姓之身,通过自己的儿子想到百姓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妻子想到百姓的妻子。

国君能做到这三方面的敬重,那么教化就通行天下了,这是以前太王治国之道。主公若能行之,则治理国家必定和顺安平。”

鲁哀公非常感慨,孔子的话非常浅洁易懂。

婚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合二姓之好,续接祖先后裔,为百姓示范,故应敬慎郑重。

婚事礼节虽隆重,但其意义深远。身为国君,要与妻、子一起祭祀宗庙天地,对内主持先祖祀祭,对外治理国家,敢不重视?

这正是孔子的“君子无不敬”理念,君子,不但要敬爱妻与子,更重要的是敬爱自己。

敬爱自己,是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因为自己是父母所生。

到后来,《弟子规》有言:“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让父母亲忧虑。自己做出伤风败德的事,必然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敬重自己是基础,然后是敬重他人,敬爱他人的妻与子。

以此礼治国,当然能使国家和顺,社会安宁。

治国之前,必先齐家。

家庭幸福和睦了,社会也将变得和谐安定,国家因此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