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灵将之说 > 第1103章 十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郭木显德四年(957年)二月,柴荣再次亲征李唐领地,攻破李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李唐军四万人,俘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材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

十一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李唐,连取濠、泗、楚、扬等州。

到郭木显德五年(958年),李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

郭木显德五年(958年)一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郭木大军死伤惨烈;二月,攻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

李唐主李璟被迫遣人献四州之地,划江为界,以求息兵,并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

柴荣三次南征,不但使李唐领地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避免了辽与李唐的夹击之势。

柴荣三征李唐,给了李唐以沉重打击,迫其去帝号后,开始依据枢密使王朴的《平边策》中“先易后难”之策,将战略重心移到北面。

在《开边策》中,王朴提到,统一战争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李唐与郭木接壤两千里,很容易骚扰。。。先平定江北,再平定江南,只要平定江南,那岭南、巴蜀都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再取燕地,河东北刘是死敌,但经历了高平之败,已经难以危害到郭木了,应该最后平定。

柴荣十分赞许这份《开边策》,采纳了其中的可取部分,因为对郭木来说,致命的威胁,依然是来自北面的神辽帝国,只要强大的神辽帝国存在一天,柴荣的心,就会紧绷一天。

故把李唐收拾得老老实实后,柴荣急于北上解决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当然,他的智勇和远见,也是让后人钦佩的。

之前,神辽帝国以幽州城为据点,以唐人为心腹和耳目,势力强大,并且神辽大军主要来自草原,人人是骑兵战士,恶劣的环境锤炼了他们强劲的骑射技能,加之中原地区丰厚的物质财富,更使他们在掠夺战争中奋不顾身,所以,神辽大军经常侵扰河北,轻骑深人几百里,杀掠抢夺,百姓不得安居。

自石水皇朝石敬瑭为当儿皇帝,献给神辽帝国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便失去屏障,门户顿开,从神辽太宗耶律德光起,对入主中原就有极大的野心,引狼入室的石水,最终被神辽帝国灭掉。

石水皇朝的灭亡,更让圣唐一族领教了神辽帝国大军的战斗力和野蛮,可以说恐惧神辽帝国是当时的流行病,因此,在柴荣的心中,神辽帝国才是心腹大患!

而今神辽帝国太宗之后,经历辽世宗耶律兀欲和辽穆宗耶律述律两代,为争夺皇位,神辽帝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辽穆宗昏庸无能,好打猎饮宴,嗜酒杀人,神辽帝国的国势日益衰微,政治黑暗,兵将疲弱,无法应付紧急局势。

与柴荣的英武成鲜明对比,燕云十六州的圣唐一族百姓受神辽帝国的残酷民族压迫,都翘首企盼回归,逃户现象严重,郭木皇朝接纳了20多万户幽、云难民,此时攻辽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十九日,后周世宗柴荣诏令因北部领土没有收复,将要亲临沧州,命令义武领主孙行友扞卫西山路(负责守卫),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代理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负责京师),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部署(负责禁军)。

三月二十二日,命令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等人率领水路、陆路军队先行出发,二十九日,柴荣从都城大梁出发。

四月十五日,韩通奏报从沧州修治水道进入神辽帝国国境,在乾宁军南面设置栅栏,修补损坏堤防,挖开排水口三十六个,于是直通瀛州、莫州。

四月十六日,柴荣抵达沧州,当日率领步兵、骑兵数万人从沧州出发,直奔神辽帝国国境。

黄河以北的州县,柴荣没有经过的地方,当地百姓都不知道皇帝亲征,因为柴荣没有扰民,也没有动员其它地方。

十七日,柴荣到达乾宁军,神辽宁州刺使王洪率城不战而降。

四月二十日,柴荣大力整治水军,分别命令众将水、陆两路同时出发,任命韩通为陆路总指挥,赵匡胤为水路总指挥。

二十二日,柴荣乘坐龙船沿着水流北上,船只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

二十四日,柴荣到达独流口,又沿水道向西。

四月二十六日,到达益津关,神辽帝国守将终廷辉率城投降,从此处向西,水路逐渐变窄,巨舰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弃船上岸,从陆路继续向西,在野外宿营。

当时,柴荣的侍从警卫军不到五百人,随从的官吏都很恐惧,而神辽帝国骑兵成群结队在周围出没,但不敢靠近。

四月二十八日,赵匡胤率先到达瓦桥关,神辽帝国守将姚内斌率城投降,柴荣进入瓦桥关。

四月二十九日,神辽帝国莫州刺史刘楚信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天平领主李重进等人开始领兵陆续到达,神辽帝国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投降,至此,瓦桥关以南全部平定。

五月初二,柴荣在行宫宴请众将,商议夺取幽州,众将认为:“陛下离开京城四十二天,兵不血刃,取得燕南之地,这是罕见的功绩。如今神辽骑兵都集结到幽州北面,不宜继续深入。”柴荣不高兴。

当天,柴荣催促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率先出发,占据固安,柴荣亲自到达安阳水岸边,命令架桥,到天色已晚,返回瓦桥关住宿。

当天,柴荣身体感到不适,停止进军,神辽帝国可汗耶律璟派遣使者日行七百里赶到晋阳,命令北汉主刘钧发兵骚扰郭木边境,后来听说柴荣率军南撤,于是休兵。

五月初四,孙行友奏报攻取易州,擒获神辽帝国刺史李在钦,在军营中斩首。

五月初五,郭木将瓦桥关改为雄州,割出容城、归义二县隶属于它;将益津关改为霸州,割出文安、大城二县隶属于它,征发滨州、棣州壮丁民夫数千人修筑霸州城,命令韩通监督工程,让韩令坤,陈思让等率兵戍守,而柴荣则匆匆南归。

津二关雄州、霸州留下韩令坤、陈思让率军镇守。

郭木显德六年(959年)七月二十七,郭木世宗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在开封去世,享年39岁,他的突然逝去,让郭木的大统一梦想,瞬时灰飞烟灭。

但柴荣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终结了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也为结束圣唐一族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代,奠定了基础。

柴荣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

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圣唐一族几千年帝王史上,十分罕见,可是这一切,最后终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柴荣在位时期,已经成威压天下之势,割据势力主要对手北汉、李唐已经不足为惧,北汉在柴荣继位之初,已经被打服,李唐割让整个淮南,李煜由于害怕神郭木军势,已经自降为国主,郭木统一中原,已经是大势所趋。

而柴荣也是一位非常有战略眼光和军事素养的君王,其在位期间南征北讨,高平之战败北汉神辽帝国联军,稳固政权;西征后蜀,收复秦、风、成、阶四州;亲征南唐,迫使李煜去帝号降为国主,他一生亲征五次,威震天下,使得分崩离析的圣唐皇朝出现了大统一的趋势。

更为难得的是,柴荣不仅会打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也是高人一等,他吸取高平之战“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整治军政,不仅重新整顿禁军,“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将禁军打造成为一支有着强悍战斗力的军队,还整肃军纪,惩处“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以及“监纳厚取耗余”的左羽林大将军。

同时,他还采纳大臣王朴“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目标,这也后来成了道宋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

柴荣在位短短六年期间,政治清明,举贤任能,百姓安居乐业,民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选拔贤才,纠正科举弊端,惩治贪官污吏,虚心求谏,一时间郭木政治清明,朝堂风气大为改观。

他限制佛教,毁铜像铸铜钱,救济民众,命僧尼还俗,解放劳动力。

他均定田赋,颁布《均田图》,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变革漕运,提高生产力,使国家实力大大提高。

他修订《通礼》、《正乐》,大兴文教,重视礼教,加强国家文化建设,恢复圣唐王朝灭亡以来崩坏的文明秩序。

他重视制度建设,修订刑法,颁布《郭木刑统》,整肃朝堂,一改圣唐王朝以来不正之风。

他招抚流亡,减免赋税,还百姓安逸之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得郭木国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提升,还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道宋。

柴荣作为结束圣唐皇朝时期多年割据战乱的决定性人物,他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乱世即将终结的希望,还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如唐太宗、汉武帝般英明神武的君主。

所以,不管柴荣当时的北伐能否成功,只要再给他三十年时间,拿下燕云十六州再创汉唐辉煌是很有希望的。

正如后世朱元璋评价柴荣:“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郭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柴荣,便是那个能逆转乾坤,能为人所不能为的人。

柴荣死后,范质等人在灵前拥立梁王柴宗训即位。

柴宗训,为周世宗柴荣第四子,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出生于澶州,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他在位时代,以李重进兼淮南领主,防备南唐;以韩通兼天平领主,戍守开封东北面;以赵匡胤兼归德军领主,戍守开封东面;以向训为西京留守,戍守开封西面。

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郭木皇朝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郭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领主、检校太尉。

而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郭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

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而在侍卫司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郭木皇朝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神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