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带着系统来大宋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宋百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又或是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苏石是谁,完全没有把年前苏石的那些举动当回事。

龙椅之上的赵祯,一身红袍在身,很小心的打开了战报,他这一刻心中也是有些忐忑的,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何事,要黄高义这个指挥使一定要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来通知自已。

众目睽睽之下,赵祯终于打开了战报,里面的内容开始向着他的眼中一一而入。

落针可闻。

整个垂拱殿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赵祯的脸上,随着他的面部表情变化而变化。

没有如众人所想那般,脸色沉重。

也没有如众人所设想的那样,脸色轻松。

无怒无喜,但脸上的表情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变幻,这就更让大家想不通了。

“来,大家都传阅一下看看吧。”许久之后,赵祯突然就闭上了眼睛,一幅不想说话的模样对着身边的内侍中官张茂则说着。

小心的伸出双手接过了战报,跟着张茂则这便向着台阶下的朝臣中走去,第一个就递到了现在正推行新政,极受赵祯重用的范仲淹手中。

范仲淹并非是众臣之首,若是平常,他或许还会推辞,可是现在,他急于想知道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这便也就顾不得那许多,接过战报连忙就看了起来。

同样是什么都没有说,表情也是跟着不断变化着,随后他就默然的把战报向一旁递了过去。

一个跟着一个的重臣们这就接过了战报,随后又是一片的寂静,这份诡异更让其它没有看到战报的臣子是大惑不解。

以往有六百里战报送来的时候,不是伴随着臣子们怒气的骂声、就是欣喜的兴奋之音。何曾有过这样的战报,所看之人都是一言不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用了好一会的时间之后,战报这才从重臣手中传了一个遍,到了那些品阶相对较低的臣子手中。然后原本寂静的垂拱殿中,终于有了其它的声音传出,“什么?这不可能,这不会是弄错了吧。”

能发出这样声音的人,显然都是城府不高,还需要历练之人。

但在发出声音之后,那人也就很快闭上了嘴巴。这可是八百里加急战报,没有足够的实证,谁敢乱说?

待战报在所有人手中抡了一圈之后,终于大家也能理解为何没有人发上一言了,感情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表达态度,而是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呀。

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通直郎苏石,真是凭着用经商所赚的钱招募来的所谓苏家军到了宋辽边境之地,且还在那里首战就灭掉了西夏的捉奴军六百人。

说是大多数人遗忘,那是因为还有人记得苏石,像是李家、苗家、曹家和庞籍等人,他们手中的商品存货可都不多了,即便是一直限购也支持不了几个月,他们可都是在等着苏石回来补货去赚大钱的。

还有就是包黑子,他对自已这个认下来的侄子很喜欢,他怕也是群臣之中真正关心苏石安危,而不参杂什么利益之人。

除他们之外,其它人自然也就忘记了一个干净。但就是这个被忘记的人,却在现在带给他们惊喜,或也可以说是惊吓。

不知兵的人就算了,但凡是知兵之人,统过兵打过仗的,那谁不知道西夏捉奴军的厉害,那可是西夏军中的精锐。

倘若是大宋派出大军,想要重创六百人并不难,可想要将他们全歼了,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但这样的事情偏偏被一个散官给做到了,还是一个虚岁只有十五岁的年轻人,一个可以称之为少年之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少年还有腿疾,传闻中还有脑疾,而他本人还是很厉害的圣手。

天呀,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人去质疑这份情报的真实性,黄高义如果没有十成的把握以及足够的证据,这样的情报是不可能送到京城的。

这就说明一切是真的了。那如果是的话,朝廷要如何应对呢?

西夏捉奴军入宋境杀、抢宋人百姓,自是该死。但一下子六百人全数都死了,是不是回头要给西夏一个交待?

原本西夏就是好战之国,平时没事还能找点事出来,现在这么大一个把柄落到手中,他们会不会向宋出兵?

是不是预示着西面之地,又要战火纷飞了?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苏石是如何做到的?

就凭着他用钱招来的那些个非军似军的苏家军?

只是普通的一些年轻后生而已,他们真的就可以在金钱的力量之下化身为精锐?

如果是这样,一直被国家养活的军队又算什么?是他们真的太无能了吗?

这要让那些所谓的名将情何以堪?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点的,最最重点的是,现在苏石在哪里?

是不是真的已经入了辽境,还是已经向京城而返。

后者自然好说,凭着他灭掉六百西夏捉奴军,就不会有人再说他无能了。但若是前者呢?

事情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他又在做些什么?

不会真的杀入到辽境,真的杀起辽狗来了吧?

倘若是真,辽国会怎么看这件事情,他们会不会认为这是大宋有意为之,这会不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甚至是刀兵相见呢?

情报中黄高义可是说了,要请派援军,这是不是说明宋辽大战要开始了呢?

这一会的时间里,不知道多少个疑问冒了出来,合在一起,都快能写十万个为什么了。

这就是为何明明大家都看到了战报,却没有作声的原因所在,实在是...实在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呀。

寂静一片的朝堂上,接下来随着仁宗赵祯开口被打破,“战报大家都看了,现在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苏石给了赵祯一种创造奇迹的感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苏石也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

按说苏石不管是全灭了西夏捉奴军还是入了辽地开始翻江倒海的折腾,于大宋而言都是好事情。敌人乱套了,敌人的军队有所损失,就等于大宋的军力变得更强大了一些。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大宋本身足够强大。

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任何个人的强大反倒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赵祯明明知道这些,但他还是抱有着一种希望,就是借用苏石在外面折腾,大宋是不是可以捞取一些好处,是不是可以借机出动军队,收回一些失地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赵祯问出了这句话。可是很快他的想法就破灭了,第一个开口的就是范仲淹。

“陛下,臣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玩笑而已,这一切的所为都是通直郎自已的行为,与我们大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派人与大辽和西夏说一个清楚。”

上来就给事件定性,范仲淹的意图已然十分的明确,那就是绝对不能现在起什么战事冲突,一切还是应该以庆历新政为主。

换一个时间发生这些事情,范仲淹或还会犹豫是不是可以趁火打劫,甚至是支持一下苏石。可是现在,一切都要为新政让道。

做为改革派的范仲淹开口了,随他之后富弼、韩琦、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人都持白玉笏板上前表明了相同的态度。

这些人中,也不全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新政就在眼前,他们却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去说。

支持新政的一众官员都站了出来,赵祯便知道,想要借此做些文章的事情是不可能了。然后他又看了看其它的臣子,见他们并没有说话的意思,便还抱着希望的问着,“其它的爱卿可有不同意见?”

不同意见,指的就是你有其它的想法可以站出来,如果与范仲淹等人的想法一致那就不要站出来说话了。

面对着赵祯的询问,其它的臣子大都低下了头。

他们之中,有人想着的是不应该冒然的发起战争,这于他们太平日子不利。

仗打赢了,那是苏石的功劳,是官家英明决策的结果,与他们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可是一旦败了,谁站出来支持那以后谁就要背锅了。

也有人是因为惧怕辽与夏,且内心中不看好宋军,他们当然也不会站出来表达什么不同意见。

还有的就像是大宗正赵允让这样看苏石不顺眼的,他当然不支持动用国家大军来帮助苏石建功立业了。

像是其它的李家、苗家、曹家和庞籍等人,他们不想看着苏石强大起来,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合作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即是合作,那就要有双方实力尽可能平衡,倘若一方太过强势的话,这个合作也就要到头了。

可不管如何,众人的决定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支持借着苏石之事与辽、夏开战,他们不会去帮着苏石,看着他成长壮大起来。

好在的是,百官之中苏石也不算是孤立,至少还有一人是支持他的。就见包黑子手持笏板站了出来,“陛下,臣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