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一书主要根据明代官修《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十分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多有交代,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献。
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诸司职掌》。
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通政使司、都察院、大理寺和五军都督府十门,共十卷,记载了明王朝开国到洪武二十六年前所创建与设置的各种主要官职制度。
英宗朝开始修纂,孝宗嗣位后,因洪武后累朝典制散见叠出,未及汇编,不足以供臣民遵循,遂于弘治十年三月,敕命大学士徐溥、刘健等进行系统纂修,十五年修成,赐书名为《大明会典》。
只是,直到明孝宗死,《大明会典》都未来得及颁行。
正德四年,武宗命大学士李东阳等重校,正德六年由司礼监刻印颁行,世称《正德会典》。
嘉靖年间,会典凡两次续修。
嘉靖八年,将弘治十五年至嘉靖七年续定事例,照前例查出纂集,以类附入。
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又诏阁臣续修新例,续修会典达53卷,世称《嘉靖续纂会典》,然未颁行。
神宗万历四年,明神宗朱翊钧“敕命”张居正为总裁,重修《大明会典》。
实际上,以魏广德的判断,张居正主持此事,也是为了将他进行的改革编入会典之中以为永例。
魏广德并未参与《大明会典》重修,但要增加东西也是易如反掌,毕竟写手主要还是来自翰林院。
紫禁城飞檐上的最后一道金晖悄然褪去,钟鼓楼的暮鼓震碎鸽群盘旋的轨迹。
巡城兵马司的兵丁转动千斤闸的绞盘,青石板上蹄声嘚嘚,驮着货物的骡车碾过棋盘街的余温。
正阳门箭楼挑出第一盏气死风灯,宛平县令的轿影掠过棋盘街,灯笼上的“肃静“字样在暮色里洇成两团朱砂。
崇文门税关的木栅咯吱落下,漕船桅杆的剪影却仍在通惠河上摇晃,船娘舀起一瓢漂着槐花的运河水,泼碎了倒映在波纹里的东便门月城。
八大胡同的纱灯次第燃亮,琉璃厂书肆的伙计踮脚取下“慎独斋“的楠木匾,一缕檀香烟从智化寺藻井间溢出,缠住大隆福寺风铎的清响。
打更人沙哑的“小心火烛“漫过泡子河的芦苇,顺天府衙的灯笼巡至国子监檐下,惊醒了棂星门上栖着的寒鸦。
这就是夜幕下京城最后的景象,魏广德书房在书房里再次见到了劳堪。
“我已经和陈大人说过了,不过他还没有给出态度,说要好生思量一番。”
劳堪坐在太师椅上,有些苦恼的说道,“我把该说的都说了,面对当下局势,最好的人选其实就是海瑞。”
“陈大人应该是担心首辅那关过不去,说起来当初我也是想岔了,他初来乍到,如果贸然推举海瑞复出,出任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多少有点不给张江陵面子的意思。”
很多时候,一些很简单的事儿在当时你就是意识不到。
但是只要稍微等一等,过段时间在提起时,就会豁然贯通,想通许多细节。
“下来我也在考虑,应该就是为了这个事儿,现在看来,要都察院举荐海瑞,怕是还有些难度。”
劳堪低声说道。
“嗯,这个事儿容我再想想,若是不合适,就由我先和张江陵商谈一番,看看他的态度再说。”
魏广德确实对启用海瑞动了心思,满朝大臣,他能放心安排去负责为朝廷收取商税的,也只有这位了。
别的人,魏广德多少有些不放心,特别是制度初创之时,问题更多。
若是一开始不能把制度完善好,后面怕是会出许多乱子。
否则,真要是遇到阻力,大可抛之脑后就是了,也没必要为此费心费力。
“听说你的劝农司准备在各省都建立衙门?”
说完海瑞的事儿,劳堪忽然问起劝农司来。
“怎么,听到什么消息了?”
据魏广德所知,潘尚书已经接受了魏广德的建议,答应回礼部书写奏疏,请求将劝农司下设到省一级,便于对各地农耕的指导。
不过已经过去两天时间了,礼部并没有奏疏上来。
“呵呵,听说礼部里面这两天都在为此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为劝农司在各地开衙是在浪费民脂民膏,很是不同意。
都是说布政使司内有礼科,直接对接礼部事务,完全没必要单独开立衙门。”
劳堪笑道,“我也是今儿才听下面御史在议论这个事儿,若是善贷你推动的,尽快让礼部行文,再拖延,怕是有御史要上奏表达态度了。”
“那些御史是什么意见?支持还是反对?”
魏广德好奇问道。
“反对的有两个,支持的有三个,其他的还没想好。”
劳堪马上就答道,“反对的认为破坏祖制,和礼部里现在反对的意见差不多。
支持的则认为这样做能彰显朝廷对农业的重视,应该尽快执行。
毕竟大家都是从地方上一步步考上来的,没人会忽视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太祖开国就极重视农业,现在陛下不每年也要参加春耕礼,足可见劝农司的重要性。
特别之前你让劝农司给京城各家送去一批番薯,大家吃着还都觉得好吃,又甜又香。
对了,当时我不在京城,衙门里分番薯可没收到,是不是该安排给我补上。”
“你又不是没吃过那东西。
再说了,现在种植园里似乎也没多少番薯了,之前收获的除了分发外,其他的研究如何储存,但是都坏掉了。
到现在,扩大种植番薯,还得靠番薯藤,听说吕宋那边气候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他们直接把番薯切成小块就能种地里。”
魏广德叹气道。
“储存时间短是吧,这个我倒是也听说了,挖出来两、三个月内吃掉还没事儿,三、四个月吃不完就会坏掉。”
劳堪说道。
“给张科的信送出去没有?”
魏广德忽然问道。
“已经通过驿递发出去了。”
这时候运河处于半停航状态,只有南下的船只,没有北上漕船。
不过,对于商家来说,若是有南送的货物,也早就发出去了,自然没有老乡能顺便帮忙把信带回去。
不过都是官员,通过驿递,把书信送到九江府,再有九江府官差送到张科手里也是可以的。
虽说有公器私用的嫌疑,但驿递放那里,不用也是闲着。
不过明朝建立了庞大的驿递系统,但是仅用来传递官府公文、急件,多少感觉有些浪费。
明朝时期,驿递系统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明初建立了详细的驿递法令,规定了驿卒的管理和物资的调度,驿站、递运所、急递铺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驿递网络,确保了国家政令的高效传递。
快马加鞭传文书,驿站来往皆官客,就是大明驿递的主要工作职能。
“你说,有没有可能让驿递如前朝那样,也接受民间书信、少量货物的运输传递差事儿?”
魏广德忽然问道。
驿递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驿递还只是一个雏形,叫“馹传”,尽管这个时期的交通方式和通讯工具还相当原始,但类似驿传的方式已经开始显现。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驿递系统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覆盖全国的驿道网络,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政法律,名为《秦邮律》。
这部法律详细规定了驿传的具体流程,比如文书传递的时限、交接方式等。
可以说,秦朝的驿传系统是古代邮政制度的奠基石。
当时的驿卒要求极为严格,他们必须年轻、强壮,且诚实守信,每份文书都需要密封好并加盖印章,防止泄密或私拆,驿卒们肩负着极大的责任,若传递文书有任何差错,都有可能受到严厉惩罚。
到了汉朝,驿递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汉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密集的驿站网络,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驿站的数量和密度极大提高。
这些驿站不仅仅用来传递文书,还承担了官员和货物的运输功能,汉朝还引入了“驿券”制度,官员出差时必须持有驿券,类似于今天的通行证。
汉朝的驿卒们也有了统一的着装,他们戴着绛红色的头巾,穿着套袖,远远一看就能认出他们的身份,而这种统一的制服设计和后世快递员着装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便识别,也让驿卒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具威严。
到了唐朝,驿递系统不仅服务于国家政令的传达,也开始向民间开放,商人和普通百姓也开始依赖驿站进行货物运输和通信。
到了宋代,驿递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化,中后期也允许民间文书附递,普通百姓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信件,解决了民间通信的需求。
这一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民间的交流,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到了现在的大明朝,驿递似乎回到最初的目的,那就是保证朝廷政令畅通。
官员们有书信倒也可以通过驿递传递,只是并不对平民开放。
“东南沿海省份其实早就有民信局,只是一般只在省内传递书信、货物。”
没想到,劳堪马上就对魏广德话给出了回应。
“民信局?那是什么?”
魏广德好奇问道,听到这个词,魏广德就有种回到民国时期。
“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创办,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赚跑腿钱的商会,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
劳堪在福建干了多年,对当地民信局还算熟悉,很快就把情况给魏广德说了个清楚。
魏广德越听越觉得就像后世的邮电局,送信和货物,还办理电汇。
当然,服务过程中也收钱。
之所以覆盖范围狭窄,主要就是不管是书信还是货物,都是依靠原来的商路运作,也就是在本身经营之外,顺便帮平民带点货物、书信和银钱。
“若是朝廷把驿递也如民信局那般运营,任之以为如何?”
魏广德尝试着问道,“当然,民间书信、货物不必急递,只需每日如普通公文般在各驿站间相互接力传输,收取银钱算做驿递收入,抵扣维持驿递的费用。
如此,驿站每年向当地官府索要的驿站银也可以减少一些。”
明初驿站是徭役制,驿卒没有工钱,算是充作徭役。
不过这样运营后发现,驿卒频繁变动让驿递效率变得极差,于是改为雇佣专门的驿卒完成工作,而所需银两则是地方官府向地方摊派,也就有了驿站银这一项。
而且,驿站往往还会把驿站周围的土地圈起来,算做驿站田地进行耕种,满足日常所需。
毕竟,许多驿站的位置往往偏僻,若没有此项很难维持下去。
“难,地方上收取驿站银时间已经很长,大家都习惯如此。
不过,驿递向民间开发倒是可行,所赚钱财可以补贴兵部或者驿卒,驿卒的收入其实也不高,可以说还是很辛苦的。”
魏广德想法很好,不过劳堪一下子就看出很难实行。
已经形成收取的惯例,朝廷若是减少驿站银,怕是地方上也不会减少这项税收,最后百姓依旧承担这份责任,但好处全流进地方官员的腰包里。
与其让他们得了好处,还不如充入兵部或者作为补贴发给辛苦跑腿的驿卒。
当然,驿卒的差银应该也不会全部拿到,上下总会有些克扣,但总能落到手一点。
“而且,民间书信传递毕竟有限,想靠此赚钱几乎不可能,也就是方便平民而已。
倒是可以将邮费算低一些,每年将此项收入分给驿卒,如此百姓得了好处,驿卒也有进项。”
劳堪又分析一波,算是比较清晰的把账算出来了。
此时大明人口流动确实很低,百姓传递书信的需求不大,想靠邮费赚钱还很是白日做梦。
“这么说来,此事可行?”
魏广德问道。
“我认为应该可以,也不费什么力气,驿递都是现成的,只要和兵部说好。”
劳堪笑道。
“既如此,任之,此事就由都察院和兵部协调一番可好?”
魏广德说道。
“嗯,行,那就我去和兵部说,只是一份书信收取几文钱,还得好好琢磨一番。”
劳堪点头答应道,“礼部那边....”
“我会去催催。”
魏广德笑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