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一寸山河一寸血 > 第376章 选官(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洛阳城里乱七八糟的事,张扬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虽然如今他麾下的情报系统绝对算得上完善,但这同样也就意味信息十分的驳杂,只有少数重要

的信息才能汇聚在张扬的案头上。

而且张扬也对关羽的风流史不感什么兴趣,若是刘备和吕布打起来了他可能还有点想法,只不过现在嘛,还差那么点火候。

在他看来,除了他自己之外,割据天下的那些诸侯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不是他们搞得天下大乱,一地鸡毛,说不定他重生之后还能混在官军之中,

按部就班的弄个小官当当,过安生日子也好,当个东汉的冠军侯也不错,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五胡之乱了。

现在倒好,为了活下去,死在他手里的人数也数不清,一天到晚也没一刻清闲,总而言之,就是和他想象当中的生活差距有些大。

所以说,在张扬的眼中,所谓的天下诸侯也就那么回事,随他们折腾去吧,最好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死绝,最后由他安安稳稳地接收天下,挺好。

反正他没什么心情来关心这些破事,自己脑袋上还堆着数也数不清的事,哪有闲功夫来操心别人?

吴用远在关中,钟繇之类的还没摸清他的习惯,不敢随意开口,时常找他麻烦的,说来说去也就刘伯温和田丰两个人而已。

王氏算是稳住了,但若要说整个并州稳如泰山,却还没到那个时候。

让刘伯温和田丰都很头痛的还是如何平衡并州的各个世家门阀,让他们能全心全意为张扬效力的事。

归根结底,简单概括一下的话,那就是官制。

往好听了说,就是选贤任能,往不好听了说,就是分蛋糕,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实际上,自从张扬入住并州开始,他就已经有心想要重新制定一下官制。

原因也很价单,他需要给属下的官员们弄出一个通畅的升迁渠道来,不能像现在一般,由他一言决定,这就有些不太正规了,也容易让手下的官员们心

里没数,容易把心思放在讨好他身上。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总得让官员们看到上升的希望,他们才会用心办事,否则的话,一辈子呆在一个位置上,谁又有心劲办事呢?

在张扬看来,只要官员们的心安稳了,自然会把心放在实事上,那治下的百姓自然也就安稳了。

这话虽然不怎么好听,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情,否则哪怕他修订出再好的律法,官员们不认真执行又有什么用?

而用他那并不算卓越的眼光来看,如果官员们都朝不保夕,那谁又顾得上百姓呢?

其实不管是官制还是律法,张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无非是让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能尽快恢复良好的秩序。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治下应该是文武分家的,文就是文,武就是武,用武将来担任一地太守的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而且在他的心里,没什么比

这个更为重要的了。

这和他领兵征战其实是一个道理,虽然他在官场上还比较稚嫩,但最起码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作为一地之主,如果张扬思路清晰,那么聚集在他身边的人,也就绝对不会迷失方向。

像刘伯温和田丰两人在跟张扬几次商谈之后,就渐渐明白了他的想法。心中也颇为欣慰,最起码,他们这位主公想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属地,而并不是要

穷兵黩武,这和他们心中所想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他们心中最怕的还是张扬一直在军中,信奉武力至上,一旦手握大权,便会没日没夜的整军括战,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先做过一场再说。

如果那样的话,,刘伯温这种召唤出来的还不好说,田丰、钟繇这种本土良禽没准就要另栖他枝了。

而从河套到晋阳,一路走过来,在他们的眼中,张扬这一路上的表现绝对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虽然张扬的心里还是有以武力至上的想法,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治政上,他都算得上不温不火,颇有一股子大家的风范和气度。

不管是在乐平还是在晋阳,张扬都难得没有大开杀戒,后来更是不遗余力地安置关中移民,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更是率先安稳住了太原王氏,张扬总

是在想法设法的让治下百姓填饱肚子,再言其他。

什么是章法?这就是章法。

这就是传说中的雄主气象,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和田丰两人心中都不免有了这种想法。

一次次大战的胜利,确实让他们的心中颇为振奋,但他们所看重的,还是和军中的将军有很多不同之处。

三个人凑在一起,随意谈了谈,便谈到了很晚。

张扬一直颇有耐心地和他们说着话,他自己没什么独到的见解,但是刘伯温和田丰提出的建议在他看来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他的心里,选官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起于隋唐的科举制,比起大汉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来说,科举制无疑要先进不少,毕竟从隋唐开始,

一直到清朝,能使用一千多年的办法岂能是泛泛之谈?更何况,哪怕到了现代,科举制这一套也还是有着它的市场。

但是,现在谈这事却有些为时过早,他的地盘还不够大,人才也不够多,与其搞出一个科举制不伦不类的选官,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沿用察举的制度,名

义上也比较好说,不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对。

不过张扬还是把科举的办法说了出来,算是为以后的施行打打底下,看看手下之人会有什么反应。

待张扬讲完,刘伯温和田丰顿时惊为天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顶好的办法,只是不适合现在。

说到底,就四个字,时机未到。

他们都是聪明人,从张扬的三言两语中就能听出来,这科举制明显是冲着世家大族来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减门阀世族的权势。

可从现在看来,别说张扬,哪怕袁绍、曹操等本就是门阀出身的诸侯们,也无力去改变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得世家者得天下。

如果还有诸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他们已经处在了淘汰的序列之中,除非你真的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抗衡整个天下的猛人,那就当咱没说。而张扬

也明白了自己之前所说,诸如灭掉天下世家之类的话多少有些不现实,哪怕能够做到,那汉人也会元气大伤,总得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原本历史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辈子在压抑世家,可他一死,曹丕一上位,陈群就整了一个九品中正制出来,最后连自家的江山也拱手让给

了司马家,枭雄如曹操都不行,张扬可不敢说自己的政治手腕比曹操还强。

科举制的提议直接被否决了,张扬虽然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没说什么,如今的情况他自然不会不清楚,还不到时候。

不过也别看这个提议俨然已处于废弃当中,可将来的某一天,定会大行于天下。

“如今并州初定,但天下大乱,战事颇为频繁,并州想要独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官职上暂且不宜大动干戈,大体上沿用汉制便可,若有细微

之处需要稍加修改,你二人回去之后可细细思索,只要合情合理,我断然没有不准之理...”

刘伯温和田丰两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仔细听着张扬的话。

这些话基本上就属于最后的定论了,而数天的商议,他们所要的也就是这些话。

而今天张扬所说,也会将今后数年内成为并州官场的铁律,他们必须得一个字一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回头还要仔细揣摩一番,因为他们还得转告底下的

官员。

古往今来,为官之人若是没有这样的心态和准备,只怕是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多远。

堂上灯火幽幽,数天的讨论和思考让张扬颇为疲惫,但还是不得不沉下心来,认真地在心中组织言语,再从口中说出来,这种大事,真是一点都马虎不

得。

“察举制从孝武皇帝起已有数百载,其中弊端横生,二位都是大才,不需我过多赘言。”

“我认为,当有数条解其弊病,我列出三条,两位且听,若有其他可进行补充。”

“其一者,不管是举荐还是被举荐,都需记录在案,若是被举荐之人但凡涉及反叛、贪污、受贿之事,举荐之人则同罪。”

“其二者,都说内举不避亲,但若要我说,时间或许真有一心为公之人,但怀有私心者却更多。所以在我之麾下,任何亲缘关系者要避此嫌疑,不得举

荐兄弟子侄等血脉相关者,一旦犯之,不光此人,其家族亦当重责。”

“其三者,我将在镇北将军府中设下坊司专门监察此事,所有被举荐之官吏,都得给我进这镇北将军府走上一趟,德行才干都得有我亲自考校一番,如

此一来,用着也能放心不少。”

“而若是有人连续举荐三次都没能过了这第三条,那此人的眼光却有一些问题,以后不得再举荐其他人。”

刘伯温和田丰两人连连点头,张扬说得这三条都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而也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接受范围之内。

察举制是大汉四百年选官的基础,也是构成大汉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武帝到现在,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时间,其实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而张扬的话,也不过是以后世人眼光,在其上明确加了几条硬性规定而已。

这些规则实际上也是察举制的一部分,是大汉官员做官的门槛。

只是四百年来,世家大族之人难免形成了一些在暗地里的潜规则罢了,不曾明文规定,四百年下来,这些潜规则有的人还在遵守,但有的人却视若无睹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遵守的人越来越少,世家大族之间渐渐开始相互勾结,盘根错节之下,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便成了世家大族手中看不见的刀剑,排

除异己的时候便拿出来用一用,用完了便扔在一旁,没什么人再去在乎。

而张扬的目的便是将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放在明面上,既能够堵住一些察举制的漏洞,让世家大族有所顾忌,而也没有太过动摇世家大族的利益。

可以这么说,这条政策绝对算得上张扬起兵一来最为温和的一条治政之策。

刘伯温和田丰也当场表示赞同,不过他们赞同的肯定不仅仅是张扬提出的这些条件,他们赞同的还有张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