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抗日之铁血使命 > 第837章 北线战斗的影响(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37章 北线战斗的影响(上)

原本李国耀是给枣庄方向的小鬼子挖了一个坑,希望枣庄的日军在得知山东游击总队的主力并不在熊耳山的有利时机,立即对熊耳山发动全面进攻。

而他们则是趁此机会悄然返回熊耳山,然后打小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小鬼子竟然没有上当,枣庄的日军第32师团非但没有主动发起进攻,反而还出乎预料的收缩兵力,摆出一副死守的态势,让李国耀的如意算盘彻底的落空了。

其实并不是木村兵太郎不想出兵,而是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和第12军司令部对他的出兵请求直接驳回,一点机会都不给他留,反而要求他主动收缩兵力,这才避免了第32师团再次被重创的下场。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和第12军司令部倒不是知道李国耀给他们下套,而是日军在东北方向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关东军,以至于大本营以及华北等地日军高层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诺门坎地区。

7月份日军第23师团接连在哈拉哈河东岸发起多次进攻,其结果不仅未能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

对于7月份的失败,日军方面进行了战斗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关东军在对战苏蒙联军时的失败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是日军认为擅长的夜战遭到了失败,苏蒙军除在其坚固、纵深的防御阵地内配备了大量的重火器、重要据点的外围筑有反坦克壕、设置了反坦克的雷区和高低多层的铁丝网之外,还在阵地内配备了不少的探照灯和准备了各种照明设施,河西岸的高台阵地,又增强了支援的炮兵火力。

每当日军在夜间喊着“万岁”,并以集团向前冲杀时,苏蒙军的阵地上顿时打开了探照灯,发射大量的照明弹,把阵地附近照得如同白昼,使无遮无挡的日军失去“夜”的凭依,充分暴露于苏蒙军阵地前的开阔地带,遭到了浓密火力的射杀。

其次是日军引以自豪的“白兵主义”,就是拼刺刀,也明显失去作用。靠冷兵器拼刺刀的战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已很少采用,都注意以增强火力密度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日军未到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未遇到过大密度火力的对手,所以一直把现代作战中只有最后才使用的手段——拼刺刀,作为制胜的途径。

而苏军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的经验,非常注意“火制”,即火力密度,所以士兵的轻武器大部已自动化;并加强了炮兵,在关键时刻,要求在炮兵射区内,每平方米1分钟内平均爆炸两发炮弹。

这几次战斗,当日军发起了遮天盖地的冲杀时,苏蒙军在河两岸的各种炮群以相互交织的密集火力,使日军不仅发生了很大的伤亡,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不少日军的士兵和军官,事后回忆说,数不清的苏蒙军炮弹所炸起的黄土与黑色浓烟混在一起,顿时使阵地上空由晴天变成了阴天。由于苏军的“火制”,使日军的“白兵主义”无法发挥作用。

再次,是对苏蒙军通往河西的军桥地区,日军多次研究,并专派部队对其作为意要攻击目标,实际这些军桥,不少是苏蒙军的伪装物、暂用桥。真正的多数桥梁,是在哈拉哈河的水面以下,或称之为暗桥。

这种桥是在河床上打好基础后,根据河水的涨落和人员、车辆、火炮通过时需要的宽度及深度,建成水下的平坦水泥道面。对这种桥地面进行侦察时,不到其附近很难发现,除非河水的透明度较高,否则空中也难以侦察到。

日军总认为切断哈拉哈河上的桥梁,即可将苏蒙军的前后阵地分开而予以各个击破。实际河上的桥梁,成了对日军的引诱目标。

第四是苏蒙军使用了以假乱真的战术,即在日军进攻前,又佯作向河西撤退,对此日军却相信不疑。

当“追击”开始后不久,先头的部队即遭到苏蒙军预定的反击而被迫停止。此时河东、河西的苏蒙军炮兵群,则按预定的计划,一齐发炮射击,大量杀伤停止间的日军。

经过分析之后,前线的日军指挥官将情况上报到关东军司令部,最后关东军司令部当即作出决定,待增加炮兵后再继续进攻。

随后,关东军司令部命令炮兵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少将任总指挥,除了原已在战场上的野炮兵第13联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外,又增加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16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10公分口径加农炮16门),穆棱重炮兵联队(15公分口径加农炮6门)。

计新增加大口径火炮38门,加上原来两个炮兵联队的44门,共有火炮82门。

为了等待炮兵,日军约有半个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进攻,这样苏蒙军就有充裕的时间增加了部队、运来了物资、补充了装备、加强了工事。

内山英太郎的炮兵到达战场后,23师团确定继续进攻河东苏蒙军的日期为7月23日。担任正面主攻的为4个步兵联队,5个炮兵联队。

另外,安冈正臣的第1战车团和师团搜索队位于主攻兵团北侧约16公里的达克湖一带,担任北侧的警戒;伪满军的兴安师,位于主攻兵团南侧约8公里的744高地附近,担任主攻部队的南侧警戒。

日军方面这次进攻,对炮兵的期望很大。

关于炮兵的任务,日军前敌指挥部要求在第1期效率射时,首先是消灭苏蒙军的炮兵和摧毁其军桥;接着是掩护步兵出击,和继续消灭对方的炮兵,预定射击持续时间两小时。

第2期延伸射击,步兵到达哈拉哈河东岸后,协助其进行扫荡;但重炮兵仍然执行消灭对方炮兵的任务,特别是对方新出现的炮兵,预定射击时间为1小时至1小时20分。

7月23日,天气晴朗,6时30分日军炮兵首先用野炮进行诱致射击,企图侦察苏蒙军各炮群的位置。

果然,苏蒙军进行了反击,日军炮兵情报队和升空的飞机,一一记载和通报了苏蒙军炮兵阵地的方位、距离。

根据这些数据,日军的炮群随即进行了效率射,隆隆之声震天动地,使苏蒙军的炮兵阵地上尘土飞扬,浓烟滚滚,当日军每门炮打完约两个基数的炮弹后,苏蒙军的炮火已开始沉寂,日军通过观察,预计对岸苏蒙军约有2个炮兵连已被消灭,5到6个炮兵连已被压制,因而命令在进攻出发地的各联队,一齐出击。

上午11时,受到炮群/射击鼓舞的日军步兵上万人群,象是决堤的洪水,齐喊着“大日本皇军万岁”,径直冲向苏蒙军的阵地。

然而转瞬之间形势骤变,原来沉寂的苏蒙军,其炮火突然遮天盖地地打来,在一线工事中的苏蒙军,以冲锋枪、轻重机枪、12.7毫米大口径的机枪、37毫米口径的机关炮与各种大口径炮及后来到达战场上的cБ轻轰炸机群相互配合,在阵地前组成一道炽热的“火墙”。

先头冲上来的日军人群,大部倒于这堵“火墙”之下,有的在尸群中挣扎。

这种突发性的局面,使日军的士兵、军官皆惊慌失措。23师团、第7师团,此时并未下达任何命令,但在横宽约12公里正面上的日军部队,因遭到苏蒙军强烈的反击,而均突然被迫自动停止进攻。

日军以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并特地增强了炮兵,竟得到这样的结果,矢野音三郎、小松原道太郎根据这样的突发情况,即令部队停止进攻。

同时,要求重炮兵将位置前移,直接摧毁苏蒙军的第一线工事,以便有效地支援步兵。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日军同样没能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反倒是部队损失极为惨重,尤其是战车部队几乎被全歼,无奈之下关东军司令部只得停止继续进攻。

而由于进攻接连受挫,前线部队损失惨重,关东军司令部与大本营存在已久的矛盾彻底的爆发了,这不但影响了东北前线的战斗,也影响了整个侵华日军,包括华北华中等地日军的动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