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琴岛,海风裹挟着湿润的咸腥气,穿过半开的窗户,涌入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室。
叶辰站在窗前,俯瞰着楼下院子里几株开始泛黄的银杏树。
他从照海调任琴岛,担任这个掌管全市“官帽子”的要职,已逾三月。
然而,这三个月,比他主政一方经济、应对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时,感觉还要漫长和耗费心神。
手边,是一份刚刚送来的《琴北市科技局领导班子配置分析报告》。
在照海,他思考的是如何引进一个大项目,拉动Gdp增长几个点,解决几千人的就业。
而在这里,他面对的是一张张干部履历表,一个个抽象的能力评估数字,以及背后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
这种从“对事”到“对人”,从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到谋划长远发展的“潜绩”的转变,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他脑海中激烈地进行着。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办公桌一角那方温润的青田石印章上——“永怀初心”。
那时,他带着全县干部群众修路、引资、搞生态农业,每一步都踩在实处,百姓的笑脸和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就是他最大的政绩。
可如今,他的“政绩”在哪里?是妥善处理了多少份干部调动申请?还是成功组织了几次干部培训?
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浮感和焦虑感,时常萦绕着他。
这种焦虑,在下午的部务会上,达到了顶峰。
会议议题之一,是讨论接替即将退休的科技局局长人选。
组织部分管干部三处的副部长郭志刚提出了两个初步考察人选:一位是市科技局现任副局长,刘启明,五十二岁,在科技系统工作近三十年,是公认的技术权威,参与过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管理,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另一位是下辖区——高新区的管委会主任,张海涛,四十五岁,经济管理专业出身,思路开阔,在高新区任上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入了数家知名高科技企业,经济成效显着。
叶辰几乎是本能地倾向于张海涛。在他过去的认知里,张海涛这种能带来实实在在经济增长、看得见摸得着成绩的干部,才是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刘启明虽专业过硬,但似乎缺乏主政一方、开拓局面的魄力和实绩。
“我谈谈看法。”叶辰清了清嗓子,会议室里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张海涛同志在高新区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招商引资力度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局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他的经历和经验,似乎更契合我们当前的发展需求。刘启明同志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否更适合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
他的发言,带着在照海时惯有的果断和结果导向。
会场沉默了片刻。几位处长低头记录,眼神交流间有些微妙。
副部长郭志刚,一位在组织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组织”,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缓声开口:“叶部长考虑的发展导向,很有道理。不过,科技局局长这个岗位,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仅是技术评审和项目管理的终点,更是一个需要强大内部整合和外部协调能力的平台。”
他拿起刘启明的考察材料,指向其中一段评价:“刘局长在科技系统内部威望很高,几个关键处的处长、下面的院所负责人,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或者对他非常信服。他可能不擅长在招商酒会上侃侃而谈,但他能调动整个科技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科技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作战。”
接着,他又翻到张海涛的材料:“海涛同志开拓性强,这是优点。但科技局内部关系复杂,老专家多,专业性强。一个外来的一把手,尤其是一位以经济工作见长的领导,能否迅速融入,赢得这些‘技术大拿’的真心支持?如果内部指挥不畅,再好的外部思路也可能落空。局长这个位置,首先是个‘当家人’,要能稳住盘子,凝聚人心,其次才是‘开拓者’。”
郭志刚的话语调平和,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叶辰的心上。
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照海时期。
他看到的,是张海涛这个“棋子”本身有多“厉害”——能带来多少投资和产值。
而郭副部长看到的,却是整个科技局这盘“棋局”的布局:这个“棋子”放上去,能否调动其他“棋子”,形成最佳阵型?
会不会引起内部其他“棋子”的抵触,导致整盘棋陷入僵局?
“组织工作,更像是在下一盘多维的棋。”郭志刚最后总结道,“不仅要看单个棋子的强度,更要看它落入棋盘后,与周边棋子产生的化学反应,看它对整个棋局战略态势的影响。有时,一个看似不是最强的棋子,放在关键位置,却能盘活全局。而一个孤立的强子,反而可能因为格格不入,导致局部崩盘。”
“多维棋局……化学反应……”叶辰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恍然明白,自己过去的思维是线性的、二维的:投入资源,推动项目,收获结果。而组织工作是立体的、多维的,需要考虑人的性格、能力、背景、人际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后产生的无数种可能性。它追求的不是单一指标的极致,而是系统整体的最优解。
这次会议,成了叶辰思维转变的关键转折点。
他开始反思自己对“政绩”的定义。在照海,政绩是修好的路、建成的厂、增长的税收。
在组织部,政绩或许应该是配强的一个班子、激发的一支队伍、营造的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这些成果无法立刻体现在统计报表上,却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潜力和韧性。
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断层”后,叶辰展现出他在照海时就具备的强大学习能力和行动力。
他深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必须尽快构建起属于组织工作的新知识体系。
首先,是理论学习。
他让办公室将过去三年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工作的所有重要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汇编成册,放在办公桌最顺手的位置。
每天无论多晚,他都要抽出至少一小时潜心研读。不再是过去为了应付检查的泛泛而读,而是带着问题去精读、去思考。
他试图穿透那些严谨的官方表述,把握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要求:为什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什么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精准”和“科学”具体指什么?这些要求,又如何体现在琴岛的具体实践中?
他反复咀嚼“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这些原则,结合科技局局长人选的讨论,渐渐品出了更深的味道。
所谓“依事择人”,不是简单地看谁过去干成过什么事,更要分析未来要干的事,需要什么样特质的人。“事”是动态的,是具体的,“人”也是复杂的,是多面的。
将合适的“人”与发展的“事”精准匹配,这才是组织部长最大的职责。
其次,是案例研究。他指示干部处的同志,系统收集整理深圳、浙江、苏州等先进地区在干部管理、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
他不是要照搬照抄,而是希望通过研究这些“他山之石”,理解其背后的运作机理和适用条件。
例如,他看到深圳在干部培训中大量引入“行动学习法”,让干部带着实际问题进入课堂,在学习和研讨中寻找解决方案,培训结束方案也基本成型。
这比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他也注意到浙江在干部考核中,更加注重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和群众口碑的权重。
这些案例,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意识到组织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最重要的是思维融合。他尝试将经济工作中深入骨髓的“务实”作风,融入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不能务虚,不能空谈。评价一个干部,不能光看总结报告写得如何,更要看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留下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基础。
考察一个班子,不能光听其述职述廉,更要看其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有力,团队是否有战斗力。他将这种“务实”精神,内化为组织工作的基本准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一切以实效检验。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政策文件和理论着作,他会感到枯燥和头昏脑涨。
有时,看到其他地方眼花缭乱的创新做法,他会焦虑于琴岛组织工作的“保守”和“滞后”。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仿佛在攀登一座新的山峰,虽然艰难,但每向上一步,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思考的成熟,叶辰不再满足于被动适应和消化吸收,他开始尝试将新的思维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
他要在琴岛的组织工作中,打下自己的烙印,一种融合了经济工作精准性和组织工作战略性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