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中,他闭目养神,嘴角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

天色渐晚,列车却迟迟未到达目的地。

“同志们,不好意思,前方线路维修,列车可能会晚点两个小时。”列车员歉意地通知道。

郭绍华皱了皱眉,拿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已经接近晚上十点。

他立即去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前进厂安排的招待所电话,却只听到一阵忙音。

再三尝试后依然无人接听,这情况有些反常。

列车终于在将近午夜时分抵达目的地。

下了火车,郭绍华带着疲惫的队员们来到约定的招待所,却被告知根本没有前进钢铁厂预订的房间。

“对不起,同志,我们这里没有收到前进厂的任何预定信息。”接待员翻着登记簿,确认地说。

郭绍华脸色一沉,立即找了公用电话亭,拨打了厂长给他留的前进厂联系人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但传来的却是一个陌生女声:“您好,刘工程师今天下午临时被派去省里开会了,要三天后才能回来。”

郭绍华放下电话,心头涌上一股不祥的预感。

这哪是什么意外,分明是有人故意使绊子!

看来前进厂内部有人不希望他们此行顺利。

是心里有鬼还是敝帚自珍?

深夜十二点,郭绍华带着疲惫的队员们,在一家条件简陋的小旅馆勉强住了下来。

昨夜的波折仿佛只是一个小插曲,并未在郭绍华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第二天一早,晨光熹微,郭绍华整理好着装,带着精神抖擞的小组成员,手持红星轧钢厂办公室开具的、印着鲜红大字的介绍信,直接踏入了前进钢铁厂的大门。

门卫验过介绍信,打了个电话,态度倒是很标准。

很快,厂办公室的一位干事小跑着出来迎接。

“哎呀,是红星厂的同志吧?欢迎欢迎!”干事笑容热情,引着他们往办公楼走,“我们陈副厂长正等着各位呢!”

前进厂主管生产的陈副厂长,是个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挂着标准笑容的干部。

见到郭绍华一行人,他立刻从办公桌后站起来,大步上前,热情地握住郭绍华的手。

“欢迎红星厂的同志们莅临指导!早就听说郭总工年轻有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这番过度的热情,与昨晚招待所的冷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让郭绍华心中多了几分警惕。

陈副厂长亲自将他们让到会议室,茶水、烟卷很快摆了上来,随即安排了一场简短的欢迎座谈会。

会议室里,陈副厂长清了清嗓子,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前进厂的光辉历程。

“我们前进厂啊,底子薄,条件差,但我们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语气激昂,手势有力。

“尤其是在节能降耗方面,我们坚决响应上级号召,全厂上下拧成一股绳,克服重重困难,大搞技术革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陈副厂长唾沫横飞,将厂里的节能工作拔高到了政治高度,仿佛他们已经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郭绍华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钦佩笑容,适时插话,语气诚恳:

“陈副厂长,我们这次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

“听说贵厂在转炉余热回收方面走在了前列,不知道具体的回收效率能达到多少?吨钢综合能耗这块,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后进单位透露点经验?”

他的问题直接切中要害,又显得十分谦虚。

陈副厂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又恢复了热情洋溢。

“哎呀,郭总工太谦虚了!”他巧妙地避开了具体数据,“我们搞技术革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的领导,靠的是工人阶级无穷的智慧和冲天的干劲!”

他大手一挥,指向墙上的标语。

“这叫什么?精神原子弹!有了这个,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他开始大谈特谈某某车间的老工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用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言语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绝口不提具体的技术指标和能耗数据。

郭绍华安静地听着,嘴角依然带着微笑,只是眼神深处,那抹锐利的光芒一闪而过。

看来,想从这位陈副厂长嘴里掏出干货,比预想的还要难。

座谈会结束后,陈副厂长大约是觉得亲自陪同有些“屈尊”,便委派了办公室的王主任,领着调研组去参观几个所谓的“节能标兵”车间。

王主任也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一路上介绍着厂区的绿化和厂容厂貌整治成果。

进入第一个模范车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地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能反光。

机器设备擦得锃亮,关键部位还系上了大红花。

墙壁上更是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宣传标语:“节约一度电,增产一分钱!”“向浪费宣战!”“争当节能标兵!”

讲解员是一位穿着崭新工装的女同志,声音洪亮,按照稿子介绍着车间的“先进事迹”。

无非是一些“加强跑冒滴漏检查”、“给蒸汽管道穿棉衣”、“优化操作流程减少空载时间”之类的常规措施。

内容空泛,避重就轻,和郭绍华他们厂里已经实施的“小改小革”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红星厂做得细致。

整个参观过程就像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他们被引导着沿着规划好的、干净整洁的路线前进,看到的都是精心布置过的“样板”。

在参观转炉车间时,李龙飞作为轧钢厂的老技术员,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庞大的设备。

他的视线停留在一套标着“余热回收系统”的装置上。

那套装置看起来很新,管道锃亮,但连接处的几个关键阀门却布满了灰尘,而且周围听不到任何设备运行的声音。

“王主任,”李龙飞指着那套装置,声音洪亮地问道:“这套余热回收系统,现在是停机检修吗?”

王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连忙打岔:“哎呀,李工真是内行!这个嘛...主要是为了配合今天的参观,暂时调整了运行状态,免得噪音太大,影响各位领导视察。”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正在擦拭设备的老工人抬起头,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

郭绍华恰好捕捉到了这一幕,以及老工人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复杂神色。

王主任眼疾手快,立刻上前一步,挡在了郭绍华和老工人之间,热情地招呼道:“郭总工,周工,李工,这边请!前面那个是我们的连铸车间,也是节能改造的重点区域,我给你们好好介绍介绍!”

他不由分说地将众人引向另一个方向,那位老工人最终还是低下了头,继续默默擦拭着冰冷的机器。

郭绍华不动声色地跟在后面,将刚才那稍纵即逝的细节牢牢记在心里。

这前进厂,果然藏着不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