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转头对两名知青说:“你们俩新来村里,不懂的事儿多问问,别稀里糊涂让人误会。”
“大家伙明天就要秋收了,下午大家都回去好好休息休息。”
处理完这事儿,白天山摆摆手:“都散了吧,以后谁再闹事,可别怪我不客气!”众人慢慢散去,袜子厂渐渐恢复平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子就被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唤醒。
白日里骄阳似火,将整个田野烘烤得金黄灿烂,空气中弥漫着成熟庄稼的香甜气息。
大队部门前早已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对秋收的期待与紧张。
白天山站在台阶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乡亲们呐,都听好了!今年秋收,20人一个队,每个队都得选出个得力队长来监工。
咱们村就一台拖拉机,李二狗、张宝山、白杰,你们三人可得把这拖拉机开好了,争取多帮大伙干点活儿!”
众人纷纷响应,不一会儿,各个队伍便组建完毕。
知青院的20名知青也组成一队,他们年轻气盛,虽然缺乏经验,但干劲十足。
队长是个性格开朗的小伙子,正忙着给大家分配任务:“咱们年轻人,手脚麻利,多干点重活,一会儿都跟紧了!”
之前的老知青结婚的结婚了,回城的也有几个,现在这些知青都是这几年才来的。
随着白天山一声令下,秋收正式开始。
田野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挥舞着镰刀,“刷刷”地割着麦子,动作娴熟而有力。
拖拉机“突突突”地穿梭在田间,装满麦子的车厢一趟趟运往打谷场。
孩子们也没闲着,在田边帮忙捡拾遗漏的麦穗,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田野上空。
另一边,时颜熙一大早就背着背篓上山了。
山林里静谧而湿润,弥漫着淡淡的雾气。
她仔细地在草丛中寻找着蘑菇,眼睛像探照灯一般不放过任何角落。
不一会儿,背篓里就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蘑菇,还有一些山货。
辰辰、烨烨和月月跟着白老太在家,忙得不可开交。
白老太见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她笑着指导着孩子们生火、淘米、洗菜。
虽然他们都在捣乱,但白老太也愿意惯着他们,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阵阵饭香。
做好饭后,白老太和三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抬着装满饭菜的篮子,往田里走去。
到了田间,大伙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家里人都在这时送来了饭菜,大家伙围坐在田埂边吃饭。
大家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分享着上午的劳动成果,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短暂的休息过后,大家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秋收工作中,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喜悦的氛围里 。
一连半个多月的秋收,把大家累得够呛。每天天未亮,村子就已苏醒,人们匆忙洗漱,嚼上几口干粮,便奔赴田野。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却浇不灭大家的热情。
知青们初时手法生疏,割麦速度缓慢,还常不小心弄伤自己,可在村民耐心指导下,动作渐渐利落起来。
他们弓着背,一手攥麦秆,一手挥镰刀,“唰唰”声响成一片。
拖拉机整日在田间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李二狗、张宝山和白杰轮流驾驶,一刻不停。
车厢装满麦子,扬起的麦糠飘进他们的口鼻,痒得人直打喷嚏,可他们只是揉一揉,便又投入劳作。
中午烈日高悬,光线刺目,地面蒸腾着热气。
村民们累得腰酸背痛,胳膊像灌了铅般沉重,但无人停下。
大家简单吃几口饭,喝上几口水,便又拿起工具,继续与庄稼“较量”。
打谷场上同样热闹非凡,脱粒机飞速运转,金黄麦粒如雨般落下,堆积成小山。
妇女们忙着扬谷、筛糠,额前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
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搬运麦捆,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
一连多日高强度劳作,大家面容疲惫,手上磨出层层水泡,又变成老茧。
可当看到仓廪逐渐充实,望着那一座座饱满的粮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欣慰与满足,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丰收的喜悦 。
休息了一天,众人精神抖擞。
次日天刚破晓,村里便热闹起来。拖拉机停在村口,上面堆着晒干的粮食,小山似的,在晨光下泛着金黄。
村里的汉子挑着箩筐,紧紧跟在拖拉机后,扁担压在肩头,发出“吱呀”声响。
“今年这收成,肯定能评上先进大队!”王二麻子满脸笑意,声音洪亮。
“那可不,咱大队年年冲在前头,这次也错不了!”李铁牛附和,脸上洋溢着自豪。
几个年轻后生听着,一边走一边打闹,还时不时开些黄腔,引得众人哄笑。
老张头笑骂道:“你们这些个混小子,没个正形!”话虽如此,他脸上也挂着止不住的笑意。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到了县公社,场面热闹非凡。
大队的人马陆续赶来,拖拉机的轰鸣、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工作人员拿着本子,忙碌地登记、检查。
“同志,看看我们大队的粮食,保管颗粒饱满!”白天山满脸热忱,带着几分自豪。
工作人员打开麻袋,抓起一把粮食,仔细查看,点头称赞:“不错,质量上乘,你们大队年年都让人放心!”
众人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卸粮、称重、登记,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交完粮,大家聚在一起,望着空空的箩筐和拖拉机,满心都是丰收的喜悦与自豪。
听到这番调侃,白天山爽朗地大笑起来,脸上满是自豪,摆了摆手道:“嗨,可不光是拖拉机的功劳,咱队里男女老少都齐心,从春种到秋收,那都是一鼓作气,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伙心里都憋着股劲儿,就盼着年年能赶在前头,给咱大队争个好名声。”
旁边的李二柱也跟着搭话:“就是就是,为了能早点交粮,秋收那阵子,我们天不亮就下田,月亮都升老高了才收工,一个个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不过现在看着这事儿办成了,值!”
这时,另一位大队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们今年雨水多,粮食晾晒耽搁了不少时间,晒坝就那么大点儿地方,粮食又多,只能一批批来,到现在还有些没干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