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特区,英国驻美大使馆
“您是说要通过集装箱实现物流革新。”
得知英国被排除在新欧亚横贯铁路项目之外的消息后,英国大使匆忙赶到美国财政部,向杜鲁门要求一个解释。
杜鲁门安抚他说,欧亚横贯铁路只是一部分,英国会被纳入一个单独的项目。
“不管怎么说,英国在海上运输中所占的比重与我们美国不相上下。而且很快《威斯敏斯特法案》就会颁布,英联邦解体这种事,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
英国依然是海上强国。
而且英联邦凭借“英国”这个名号凝聚在一起,其庞大的经济势力不会轻易瓦解。
“如果我们把整个英联邦的港口设施都按照集装箱标准进行改造,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物流将实现标准化。”
“没错,如果海运革新由英国和美国主导,那么将全世界物流链置于英美主导之下是有可能的。”
面对杜鲁门突如其来的提议,英国大使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显然,如果英国按照他的提议与美国携手主导集装箱标准化,其在海上运输中的地位将会提高。
“……这确实是个很诱人的提议。”
作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海上帝国,英国甚至拥有全球海运业集中的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
即便将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港口设施部分交给美国,其规模依然不容小觑。
“如果你们有意改造英联邦的港口设施,并积极参与美国大规模的欧洲复兴计划,我们美国将不遗余力地提供资金支持。”
“这……真的会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这一项伟大工程就能将全世界连接起来。这不是嘴上说说的全球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我明白您的意思。”
航线就如同海上的铁路。
如果说铁路在陆地上带来了近代化,那么通过集装箱革新实现的海运G命,也可以说是在海上带来了近代化。
说不定它带来的是更先进的现代化。
毕竟21世纪是全球市场逐渐融合、蠢蠢欲动的时代。
随着海上运输大型化,物流革新应运而生。
“港口设施将因集装箱的引入而迅速大型化。港口会越来越庞大,大量进出口企业和相关人员会聚集到这些大型港口。”
城市化,这与火车站类似,甚至可以说是火车站的升级版。
“您是说它会像火车站一样发挥作用。”
“对,和铁路一样。连接港口设施的航线越多,港口就会越庞大,进而发展成为大城市。以进出口为主的大企业也会纷纷入驻。”
集装箱将带来急剧的大型化。
因为其拥有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标准化,使物流变得更加便捷。
用大型起重机装卸就行,以往海上物流那种繁琐的人工操作将迎来革新。
“未来物流运输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如今比较优势主导的形势下,这将发挥出压倒性的效能。”
“不错啊。不,对于我们这样的岛国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环境了。集装箱革新让物流交流更加频繁,从英国的立场来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英联邦的优势。”
英国大使拿起文件。
“当然,前提是杜鲁门部长您给我的关于集装箱效率的报告准确无误。”
“您可以放心相信。目前,以我们美国物流网络为中心,太平洋航线的港口设施都在全面更换为集装箱设施。”
太平洋航线已经被美国掌控。
美国既然掌控了,就不会轻易放手。
毕竟没有哪个太平洋国家愿意被美国物流网络排除在外。
像倭国的大阪港、长崎港、横滨港等已经被半强制地改造。
“英国大使先生。”
杜鲁门身体前倾。
英国大使被杜鲁门突然的呼唤吓了一跳,紧张起来。
杜鲁门想纠正他一件事,感觉他现在似乎有一些误解。
“您说。”
“即便英国大使您拒绝并离开,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关系。”
“……!!!”
“我们美国有很多愿意合作的伙伴。而且英国不是因为无力承担,正将港口设施民营化吗?我们的民营企业可以接手并自行改造。”
“……”
英国大使愣住了。
杜鲁门只是在慢慢阐述现实中的一种可能性。
“在东亚有一个类似英国的岛国。他们运营着一种特殊的物流公司,叫综合商社。别看叫综合商社,每一笔物流业务规模都很庞大。”
英国大使立刻抓住了重点。
“……随着集装箱港口设施使海运运费和港口设施使用费降低,受益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如果综合商社把至今在战争特殊时期赚取的巨额资金投入到港口设施改造上,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
倭国综合商社,这些站在全球物流前沿的贸易公司,港口设施对他们来说就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能将集装箱港口设施垂直整合,而且集装箱港口设施建设本身作为一种投资产品也很有吸引力。”
“您是说倭国综合商社甚至能承担建设工作?”
“他们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做到。
不过杜鲁门举的综合商社这个例子只是小菜一碟,真正的“猛料”还在后面。
“倭国综合商社至少会有将其据点设施垂直整合的意图。而且他们与英国政府谈判的话,或许会是不错的谈判对象。”
“……”
自尊心肯定会像狗一样被践踏。
一想到亚洲有色人种渗透到白人的领域并掌控局面,那些人肯定会气得暴跳如雷。
但这只是设想。
目前还只是设想。
“要是华尔街的投机势力驱使建筑公司收购港口设施,会怎么样呢?”
“……!!!”
“那可是全世界最厉害的金融玩家。”
这才是真正的“猛料”。
这些人打着节约成本的旗号,拼命压低建设费用,把工程交给那些只求最低价格的建筑公司,建造出徒有其表的集装箱港口设施,然后高价转手。
不仅如此。
“他们会大量投入说客,动摇英国政界,废除各种监管,不顾一切地降低成本,把一切榨干。”
海运生态系统将会陷入混乱。
到那时,相比之下,倭国综合商社看起来都像天使了吧?
英国可是拥有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那里的法律技术人员和金融工程师武装起来的商人和企业猎手有多厉害,可想而知。
“19世纪和20世纪可比21世纪野蛮残暴多了。”
绅士?早就不存在了。
“……”
英国大使无言以对。
他心里清楚,按照杜鲁门说的情况发展,一旦集装箱港口设施被投机势力掌控,就会被搅得一团糟。
而且很明显,不只是以美国为幌子的美国投机势力,英国国内的投机势力也会参与这场金钱游戏。
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组成财团,加入这场争夺。
“我们美国明确表示会为集装箱港口设施建设提供补贴,这对投机势力也同样适用。”
“……呵。”
补贴,这可是让投机势力眼馋的诱饵。
没有哪个投机势力能抗拒用国家资金进行投资的诱惑。
“所以,英国政府自己掌控不是更好吗?”
杜鲁门微笑着说。
英国连结算银行都没有,可得看清楚形势。
英国大使露出像被锤子砸中后脑勺一样茫然的表情,很快,他像灵魂出窍一般,无奈地摆摆手。
“我们接受。”
“很好,这是明智的选择。”
>>> 白宫
“日程定下来了。”
杜鲁门和罗斯福总统在白宫难得地单独相处。
最近是大选季,他应该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接风了杜鲁门。
“是停战协定谈判吧。”
“想必在这次战争中,除美国外,法国占的份额最大。但在白宫举行停战协定谈判,似乎有点不太合适。”
“毕竟不在欧洲大陆。”
“对,所以我们协商后决定在法国签订停战协定。本来德国也在候选地之列,但没必要给人留下太浓厚的占领军印象。”
“这是个明智的选择。”
一旦被打上占领军的标签,就大麻烦不断小麻烦连犯了。
要是在美国举行,还不如在德国直接签订停战协定呢。
毕竟从德国人的角度看,这可能会与普法战争胜利后在凡尔赛宫举行的德国宣告仪式产生重叠。
从现在起要把控德国经济,不能让形象受损。
“自由的火炬。”
“对,我们至少表面上要高举自由的火炬。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台面下解决。”
既然打着传播民主主义的旗号,表面上就得好好履行。
但也不能完全纵容德国人。
不是有句话叫“斩草除根”嘛。
得把他们的原罪归咎于政府,把他们像傀儡一样掌控,狠狠地利用。
“在法国哪里签订停战协定呢?”
“凡尔赛宫。”
“镜厅,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你很清楚嘛。”
毕竟一切始于普法战争,那么在凡尔赛宫签订停战协定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对让德国人铭记失败也有好处。
“相比之下,你第一次给我讲杜鲁门计划的时候,我可真是吃了一惊。我以为只是欧亚横贯铁路,没想到最后是要以美国为中心重组全球国际物流网络。”
“实际上,这只是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就能完成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夸张。”
“还不夸张?。”
嗤——罗斯福点燃了雪茄。
接着,他低声轻笑,用力拍了拍杜鲁门的背,他感觉脊椎都快被拍断了。
“哈哈哈哈,现在终于名副其实地以美国为中心运转世界了。以底特律为中心发展的工业园区越来越强大,这将为美国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底特律,这座象征着美国产业的工业城市,不仅有汽车产业园区、纽约军工厂,还有最先进的航空产业园区。
杜鲁门投资银行的总部也迁至底特律。
“过奖了。”
罗斯福用贪婪的眼神看着杜鲁门,说实话,那眼神就像泰迪熊盯着蜂蜜,有点吓人。
“对了,我听说英国大使一开始有点抵触,这是为什么?我们都让步到不仅提供补贴,还帮他们维持海运业第二强国的地位了。”
“是的,一开始他确实有些犹豫。”
“这就奇怪了。”
罗斯福皱起眉头。
“英国不是被战争和经济危机搞得千疮百孔了吗?正常情况下,就算抱住美国的大腿,也要把补贴拿到手啊。”
“大概是担心英联邦被拆分吧。”
英联邦自治领,这些自治领现在对英国本土没什么好感。
毕竟英国本土想把危机和战争的负担转嫁到他们身上,他们心里有怨气。
不过《威斯敏斯特法案》颁布后,自治领就能独立行动了。
“英联邦自治领对英国本土积压了很多不满,现在就只盯着经济利益,勉强维持着英联邦的关系。”
“……哦。”
罗斯福眼睛一亮。
杜鲁门耸了耸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美国要是给英联邦自治领大量补贴,那些只看重经济利益而维持英联邦关系的自治领,可能就会与英国脱离关系,英国大使大概是担心这个。”
“所以你是跟英国大使说,反正英联邦迟早会解体,以此说服他的?”
“我说的都是事实。”
反正英国迟早会被纳入美国经济势力范围,那么英联邦自治领被美国经济势力吸收也是必然的过程。
杜鲁门强调,如果英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失去对英联邦的掌控力,那就无法挽回了。
从英国政府的立场来看,他们别无选择。
“现在就只剩被纳入美国经济势力范围这一条路了。”
“嗯,是这样吗?”
罗斯福嘴角微微一动,似乎还有话要说。
“我觉得你还有另外一个意图。”
“什么意图?”
“制衡俄罗斯。”
“……”
“难道不是吗?”
罗斯福展开一张地图,是欧亚地图。
“虽然说要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轨距为标准,但乍一听好像对俄罗斯有利,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意味着不进行相关工程建设,对吧?”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轨距,如果不进行相关工程建设,就意味着不进行土木工程,同时也相当于宣告不会把它作为重要项目来对待。
这就表示俄罗斯能获得的杜鲁门计划下的美国补贴会大幅减少。
“港口设施也是一样。”
罗斯福冷笑一声,仿佛看穿了杜鲁门计划中隐藏的“阴险”之处。
“俄罗斯本来就没有不冻港。”
虽然有克里米亚半岛,但这里四面都被英国领土包围,是个“陷阱”。
英国不可能忽视“大博弈”的残余影响。
不仅如此,在停战协定签订之前,克里米亚半岛严格来说都不算俄罗斯的领土。
毕竟我们部署在那里的美军还没撤离。
“有时候真觉得你挺可怕的。”
罗斯福连连摇头。
虽然嘴上说可怕,但语气却带着调侃。
真巧啊,巧的是俄罗斯目前确实没有正式的不冻港。
“俄罗斯只能干着急了。”
“不。”
杜鲁门摇摇头。
制衡俄罗斯没错,但杜鲁门并不打算完全抛弃他们。
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放弃的策略,而是要让他们着急。
就是要让俄罗斯在停战协定谈判中,紧紧抓住美国的衣角,急切地寻求合作。
“这是我处理俄罗斯的一种方式。”
不可能永远把俄罗斯排除在外。
因为他们潜在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依然很强大。
朋友要亲近,敌人要更亲近。
我们有必要与俄罗斯拉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