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美国财阀私生子 > 第301章 制空权的争夺:美国的战机布局与德国的飞艇迷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1章 制空权的争夺:美国的战机布局与德国的飞艇迷信

第301章 制空权的争夺:美国的战机布局与德国的飞艇迷信

>>> 美国财政部大楼内的战略谋划

在美国财政部大楼那宽敞而又略显肃穆的部长办公室里,杜鲁门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自抵达华盛顿特区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此处,身旁紧紧跟着詹姆斯和贝隆。

“德国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空战中。”杜鲁门一落座,便直奔主题,语气中透着几分对局势的洞察与掌控。

“听说德国这次将空军单独分离出来了。其拥有的齐柏林飞艇数量可能达到1000多艘。”詹姆斯紧跟其后,补充着关键情报,神色间满是凝重。

齐柏林飞艇,这一在当时极具威慑力的空中利器,听闻齐柏林中校因在飞艇运用上表现出色,直接晋升为空军司令。新成立的空军就授予如此高位,足见柏林宫廷对齐柏林飞艇的高度重视,也彰显出柏林参谋部欲将空军当作扭转战局王牌的决心。

“1000艘是目前的保有量,而且据了解,他们为了扭转战局,还额外订购了约200艘。”贝隆接着汇报,他手中的资料详实,数据精准。

(在原本的历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仅拥有208艘飞艇,可在这个时空,德国将大量海军预算都砸向了飞艇,致使其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这无疑宣告着一个飞艇时代的到来,至少在齐柏林飞艇的狂热拥趸眼中是这样的,那实实在在的1000艘飞艇仿佛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德国军队对飞艇过于迷信了。”杜鲁门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飞艇看似威风凛凛,实则局限性极为明显。一旦美国航空产业园区精心打造的下一代战斗机投入空战,这些庞大的飞艇就如同脆弱的气球,轻易便能被打爆。

毕竟,美国手握战斗机这一王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德国军队沉醉于1000艘飞艇带来的虚幻优势时,他们就已经在给自己挖掘失败的坟墓了。

德国空军全然无视飞艇的种种弊端,仅仅满足于当下齐柏林飞艇在前线所取得的那些看似压倒性的战果。

“投入到波尔多的战斗机数量是多少?”杜鲁门看向詹姆斯,眼神中满是期待。

“按照您的指示,我们调整了生产数量。运往法国波尔多的物资大概有500多架。”詹姆斯迅速回应。

“这个数量足够了。”杜鲁门微微点头,心中早有盘算。

天空中那漂浮的飞艇,就像一个个待射的靶标,要将它们全部摧毁,究竟需要多少战斗机呢?说实话,500架感觉都有些多,但之所以生产并送去500架,实则另有深意。(原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共生产了约18.2万架飞机?)

这是为了能在齐柏林飞艇返回德国空军基地之前,将其一网打尽。

“必须一次性消灭德国空军。”杜鲁门的声音低沉却坚定,德国军队实在太过强大。

他们凭借飞艇牢牢掌控了制空权,借助U型潜艇展开无限制潜艇战,让英国皇家海军和英国商船队遭受重创,而其陆军更是一直以来都处于顶尖水平。

要想从掌控陆、海、空三军优势的德国军队手中夺得一些主动权,改变当下的战局,就必须采取雷霆手段,让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他们到现在玩得不是挺开心的吗?”杜鲁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那笑容中带着些许嘲讽与算计。

说实话,他也曾考虑过直接对飞艇下手,但在运营空军的诸多要素中,最关键的资源并非飞机型号。

“最重要的资源是飞行员。”杜鲁门目光深邃,缓缓说道。这次精心策划的战斗机空袭行动,目标就是要将飞艇和里面的德国飞行员一同歼灭,不仅要摧毁德国空军当下的根基,更要将其未来发展的希望彻底碾碎,让德国空军陷入万劫不复的荒芜境地。

“歼灭齐柏林飞艇,同时消灭飞行员。”杜鲁门一字一顿,仿佛在向德国空军下达死亡宣告。就算未来德国拥有了下一代战斗机又能怎样?没有了飞行员,这些飞机不过是一堆废铁。虽说德国有预备飞行员,但培养出能让空军复苏的合格飞行员,至少也得两年时间。

“这次机会,要把德国空军的火种掐灭。”杜鲁门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德国也该从那虚幻的美梦中清醒过来了,现在正是协约国夺取德国空军制空权的绝佳时机。

>>> 柏林参谋部的作战会议

柏林参谋部内,气氛紧张而压抑。

施里芬参谋总长正神色严肃地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周围一众参谋上尉们屏气敛息,紧紧围聚在他身旁。

“东线暂时平静下来了。”施里芬参谋总长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平静,却仿佛在这静谧的空间里回荡起一阵回响。

参谋们个个神情紧张,施里芬参谋总长那强大的气场和独特的领袖魅力,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各位参谋从军校时期就耳濡目染,想必早已熟知,德国从诞生起就注定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沼。”施里芬缓缓说道,目光扫视着众人。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像是奇迹。俄罗斯先是因经济危机陷入困境,甚至还提出了《布列斯特 - 立陶夫斯克和约》。对德国来说,当下无疑是发动战争的绝佳时机,实际上他们也在积极推动与英国的谈判。

“砰!”施里芬突然用力拍了下桌子,情绪似乎有些激动。

“现在两线作战才刚刚开始。但德国军队都是以两线作战为前提训练出来的精兵,并且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应对。”施里芬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从内心深处,他坚信这一点。

从德国军队的实际表现来看,这话也并非毫无根据。他们仅仅凭借一个野战集团军,就成功击溃了俄国西北战线的军队,这无疑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俄罗斯短期内无法再动用西北战线的军队了。西南战线也停止了进攻,战线进入收缩状态。”施里芬继续分析着战局,“收缩状态”,由于德国军队的大获全胜,东线暂时陷入了停滞,局势似乎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

“奥匈帝国那帮家伙只会挨打后退,但多亏了我们德国军队,他们才得以起死回生。”施里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强调基于现实的积极因素,过滤掉那些看似不利的情况。

毕竟两线作战一直是德国军队预设的基本作战态势,简而言之,他这是在给大家加油打气,毕竟有必要驱散两线作战给众人心中带来的潜在恐惧,适当的鼓舞士气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军队必将胜利。”施里芬斩钉截铁地说道,随后便低头看向地图,似乎在寻找着下一个战略突破点。

“既然俄罗斯的西北战线军队陷入沉寂,他们要再次投入前线,似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是吗?”施里芬说完便不再言语,然而他的话语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参谋上尉们立刻心领神会,纷纷投入作战会议,争抢着发言机会。德国军队通过严格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高级军官,士兵们必须绝对服从军官的命令,所以军官们必须具备卓越的能力。

“参谋总长,我有话要说。现在是整顿西线的时候了。”一名参谋上尉鼓起勇气,率先发言。

“西线?”施里芬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是的。”参谋上尉坚定地点点头,其他参谋上尉们似乎并无异议,都默契地闭上了嘴,将目光聚焦在这位发言者身上。施里芬也以鼓励倾听的目光看着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虽然俄罗斯正在扩充预备役第十集团军,但原有部队的状况很不理想。俄罗斯第二集团军几乎已不复存在,第一集团军虽然看似顺利撤退,但补给状况糟糕,近期投入前线的概率很低。”参谋上尉有条不紊地分析着,手中的情报资料详实可靠。

“但即便补给状况不佳,俄罗斯第一集团军不也投入战斗了吗?”施里芬提出了质疑,他的思维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参谋上尉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地拿出证据,“这是截获的俄罗斯电报。由于他们通信的特性,没有加密,所以我们获取了内部电报。”

“内容是什么?”施里芬追问道。

“提到可能会进行大规模内部审查。”参谋上尉回答道。

“审查啊。确实听说俄罗斯第一集团军的状况最差,好像是腐败问题爆发了。”施里芬捋了捋胡须,陷入了沉思。

这样看来,俄罗斯军部似乎打算在重启战争前先进行内部整顿。虽然不能贸然断定,但东线目前的局势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么说,西北战线的军队短期内可能会维持收缩状态。东普鲁士的容克们这下该安心了。弗里茨那家伙推进得太猛,白白消耗了兵力。”施里芬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如果在东普鲁士能合理安排兵力,不浪费时间,本可以更早解决俄罗斯军队,让局势更快进入收缩状态。

“真没想到俄罗斯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简直可笑,他们平时吹嘘的那个强大俄罗斯到底在哪呢?”施里芬的语气中充满了嘲讽,在德国军队眼中,俄罗斯不过是一个政治军事势力分裂,百姓被当作肉盾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也敢称帝国,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必须集中力量在西线。”参谋上尉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但用什么集中呢?东线的第八集团军不能抽调,南部的奥匈帝国又如此不堪,我们德国必须派兵支援。”另一名参谋上尉提出了担忧,或许需要比西线更多的征兵。

俄罗斯的人口众多,百姓源源不断地被送上战场,单靠第八集团军防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可能会有数百万人投入战场,必须加以防范。

“未来还需要大规模扩充投入东线的兵力。”施里芬假设了现实中最糟糕的情况,不,这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

俄罗斯庞大的人口就像无尽的潮水,正好可以被消耗。

数百万人甚至超过千万人将死于战场,这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残酷现实。

“是的,我们德国军队必须结束西线战事。”参谋上尉们纷纷表示赞同,从法国巴黎经凡尔登到瑞士的巨大防线,层层叠叠,宛如一片人间地狱。

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即便一方夺回阵地,几天后又会被对方夺回,战争的残酷与艰难可见一斑。

“必须动用齐柏林空军司令的空军力量。飞艇数量已经超过1000艘,要全部动员起来,在西线倾泻炸弹。”参谋上尉提出了大胆的作战计划。

“凡尔登。”施里芬参谋总长一听,便立刻洞察了作战意图。

参谋上尉像被蛊惑般点头,“对,如果切断西线的腰部,就能迅速推进战线。德国陆军的动员能力依然充足。”

“你是说在陆军方面德国军队占优势?”施里芬追问道。

“虽然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往东线,但西线暂时借用一下也无妨。

德国军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既然东线进入收缩状态,现在就应该集中力量在西线。”参谋上尉自信满满地回答道。

“这话没错。”施里芬表示赞同,“对,通过战略轰炸将凡尔登夷为平地,同时投入两个野战集团军的兵力推进,即便兵力损失巨大,也能拿下凡尔登。”

凡尔登是一座要塞,一座凝聚了现代技术,在历史上就极具战略意义的要塞。如今,它更是成为了法国构筑的要塞中,最为棘手的一个,形成了一道可怕的地狱防线。

“截至目前,我方兵力损失约160万人。照此下去,今年内预计会突破200万人。”参谋上尉汇报着令人痛心的伤亡数据。

“确实该整顿一下战线了。”施里芬神色凝重,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

“比起大规模空袭占领巴黎,切断凡尔登这个腰部,效果会更好。”参谋上尉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同意。”施里芬点头表示认可,目前的战线形状像一把弯曲的镰刀,如果折断凡尔登这个“腰部”,再向北实施包围机动,或许能一举包围伊尔德法兰西地区或者巴黎近郊。

从凡尔登到瑞士的防线相对较为薄弱,只要摧毁凡尔登,他们有信心将防线一直推到瑞士。

“齐柏林飞艇目前1000艘都在基地吗?”施里芬谨慎地问道,如果部分飞艇正在执行任务或处于作战中,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棘手。

德国空军作为新诞生的兵种,操作和调度都比较复杂,在施里芬看来,专家齐柏林空军司令的意见至关重要。

“是的,几天前刚完成作战任务,现在都停留在基地。”参谋上尉回答道。

“那就好。”施里芬微微松了一口气,看样子可以进行大规模出击。他坚信,如果德国能够平定凡尔登,协约国将再也无法维持现有的战线,战争的局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法国全面战争开始。]

[临时总统府,呼吁法国民众全力以赴。恳请大家为了法国而战。]

[不仅是可参战的男性,连女性都被投入的大战。为保卫法国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勇士们。]

[西部集团军‘十字军’,整合了从法国西部征召的3个野战集团军兵力,投入首都防御战线。]

[凡尔登防御战线是否也会组建集团军?英国增派的野战集团军会与之会合吗?]

[对尚未成立的协约国总司令部的期待值上升。]

“集团军。”施里芬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丝不安。集团军是整合多个野战集团军的大型编制,他的不安并非针对法国或协约国的集团军,而是来自东线,来自对俄罗斯动员能力的深深恐惧。

“俄罗斯不是正在运营名为战线军的集团军吗?”施里芬问道。

“是的,目前正在西北战线和西南战线两个方向展开。”参谋回答道。

“目前是这样。”施里芬心中隐隐有种预感,他深知一旦俄罗斯全面开始动员人口,那将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俄罗斯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施里芬缓缓说道,可别小瞧这“第三”的排名。俄罗斯的排名仅次于清朝和印度,对比对象本身就是人口庞然大物,所以德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至少有1亿以上人口,这只是大致估计的人口统计数据,但俄罗斯的行政能力实在让人难以完全相信,说不定实际人口有2亿。

“如果俄罗斯像法国一样展开全面战争,到底能动员多少人口呢?”施里芬心中暗自思忖,1000万?2000万?5000万?这些不断攀升的数字让他感到头晕目眩。

如果不尽快整顿西线,德国可能会在这场战争中陷入绝境。

就连与英国的谈判也到了关键时刻,法国甚至都组建了集团军编制。

以斯拉夫主义和日耳曼主义为旗帜,彼此憎恶的俄德战争,未来会如何发展,充满了未知数。

“目前德国仍占据优势。”施里芬心中暗自给自己打气,但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安心投入战争。

“作战批准。”施里芬向参谋们下达命令,“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凡尔登,陆军兵力切断其腰部,包围并歼灭协约国军队。参谋们撰写书面报告,进一步完善作战计划,精心设计后提交。”

“是!!!”参谋们齐声回应,声音响亮而坚定。

“呼……”施里芬暗自深吸一口气,突破西线的腰部——凡尔登,他坚信,这次作战将成为欧洲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点。亚眠方向已经组建了集团军,镇压变得更加困难,攻打巴黎的计划已然失败,这就不用多说了。那么,只能再次尝试突破凡尔登。

“结束西线的大规模进攻。”施里芬低声呢喃,将希望寄托在了德国的空军——齐柏林飞艇身上。

>>> 情报获取与战斗机首秀

美国财政部情报本部,这里是情报的汇聚地,也是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撑点。

德国的齐柏林事业部有不少美国人参与其中,这使得美国能够迅速获取德国空军作战的关键情报。

事实上,一直以来美国都在密切关注德国空军的动态,持续获取相关信息。

但由于德国空军此前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其安保措施并不像陆军那般严密。

毕竟,如果此前获取的情报曾让德国空军陷入不利战斗,哪怕只有一次,他们也必然会加强安保,然而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得到的情报显示,火力攻击的目标是凡尔登,陆军参谋部正在准备大规模进攻。”情报人员向杜鲁门汇报着最新情报,德国空军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作战计划之中。

“为了今天,筹备已久啊。”杜鲁门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期待,这将是美国战斗机的首次华丽登场,也是改变战争局势的关键契机。

在法国第三共和国的临时首都波尔多的陆军航空基地,此刻正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

这里,即将迎来美国战斗机的首战,这是直击德国空军要害的最佳时机。

“终于到了战斗机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指挥官们和飞行员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美国战斗机的这场首战,无疑是将军事强国德国打入深渊的第一声号角,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