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贝尔福的惊惶与巴林行长的冷漠:cdo 背后的英国经济泡沫
“首相,坚持高利率政策本质上有两面性。”
唐宁街10号。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的紧急情况发生后,贝尔福首相秘密召见了巴林银行行长。
贝尔福首相实际上是外交出身,在经济问题上需要听取专业意见。
巴林银行行长立刻赶到了首相办公室。
目前巴林银行在财政上依赖贝尔福首相的支持,只能站在他这一边。
他们是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多方面形成对比的大型银行,也是支撑伦敦金融城的支柱之一。
“罗斯柴尔德家族想必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当前局势。”
他们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看待此次危机的视角截然不同。
这也难怪,毕竟有一颗连罗斯柴尔德家族都不知晓的巨大炸弹,深埋在伦敦金融城的黑暗之中。
“但我们必须从债券市场和cdo(担保债务凭证)的角度来分析。”
当然,罗斯柴尔德家族所预测的危机也会降临,但当下,对巴林银行和贝尔福而言,“那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毕竟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有所保留。
相反,贝尔福首相和巴林银行却深陷债券市场,从中获取了巨额收益。
未来的危机?
统统不重要。
眼前的危机才是重中之重。
长久以来,他们沉醉于资本的狂欢,埋下的炸弹规模,连天都能捅破了。
“此次危机的核心在于cdo和债券市场。”
巴林银行行长的脸色并不好看。
“首先……美联储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意图或许是真的。美国市场的繁荣已经到了极其狂热的程度。美联储这是在扮演消防员的角色。”
“消防员……”
“是的,但不止如此。”
巴林银行行长语气沉稳地说道。
“高利率政策实际上提高了银行存款利率。联邦储备系统(FEd)通过提升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像吸尘器一样把市面上的资金吸进银行金库。但是……”
问题从这里开始。
“短期内债券市场会受到冲击。”
“冲击?”
“是的,新发行债券的利率会提高,债券持有者会将手中现有的债券抛售到市场上。最终导致债券市场出现大量卖盘,债券价格下跌。”
“这样啊……啧。”
贝尔福首相咂了下嘴。
基本上,英国的cdo市场与由企业债券和国债构成的庞大复合债券市场并无区别。
债券种类繁多,市场规模庞大。
从投资级债券到垃圾债券,各种债券大量涌现。
再加上由cdo衍生出的债券产品,形成了涵盖英国整个产业界的庞大债券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债券流通活跃,企业融资变得顺畅,债券价格上涨,企业信用评级也跟着提升。
融资变得容易,信用评级机构便以此为依据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也就是说,企业信用评级取决于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通过债券融资的规模,市场已然形成了这样的机制。
“如今,我们英国的债券市场,交易量决定一切。”
巴林银行行长神情严肃。
“债券交易量越多,涌入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和资金就越多,企业就能存活下来,信用评级也会逐步提高。”
信用评级?确实存在问题。
贝尔福首相随意发放了大量的AAA评级,但这多少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要是毫无依据,谁会参与资本市场呢?
被操控的债券市场,规模就是一切。
规模越大,就越能提升债券市场内企业的信用评级,企业得以存活,融资也变得更加容易。
债券市场规模越大,英国的产业界自身就能发展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良性循环。
……前提是债券市场的繁荣能够持续下去。
“英国政府和议会认可cdo之后,投资者们对债券市场产生了信心,得以毫无顾虑地进入债券市场。更何况,英国政府还向债券市场投入了巨额的支持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扶持债券市场。
日不落的英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度为债券市场助威。
市场参与者们看到英国官方的认可,便放心地进行投资。
实际上,他们或许都没意识到,自己正陷入信用评级机构精心策划的世纪骗局之中。
但国家层面的宣传极具蛊惑力。
英国政府为了扶持债券市场,出台了各种政策,债券市场因此愈发壮大,而投资者们看到不断扩大的市场,又纷纷涌入。
“但反过来,债券市场的信用度与英国的国家信用紧密相连。”
这就像是一场报应。
主导债券市场过热的英国政府,如今面临着反噬。
一旦政府信用度下降,支撑债券市场的根基就会崩塌。
“四处都潜藏着风险。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被触发,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可怕的是,这些风险所对应的炸弹规模也极为庞大。”
没错,就是炸弹。
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并非健康的扩张。
贝尔福首相的肩膀开始微微颤抖。
直到现在,他眼前那层模糊的迷雾才逐渐消散,现实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他面前。
与此同时,巴林银行行长却很镇定。
“债务抵押债券,cdo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贷款。更何况,信用评级被随意发放,实际中无限贷款的情况肯定已经发生。”
“把钱借出去,将贷款本身证券化作为抵押,再‘借钱’。用这笔钱再放贷,再证券化作为抵押,又‘借钱’。”
情况不妙,非常不妙。
商业银行靠着不良的cdo发展起来,这就意味着这些商业银行本身就是炸弹。
资金积累得越多,风险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循环100次,贷款就会累积100次。
同时,从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钱也会累积100次。
“放贷次数会急剧增加。算上衍生产品,规模会越来越大,远远不止100次、1000次。”
一切看似美好。
贷款增多,企业融资就更容易,由公司债券构成的债券市场就能进一步扩大。
毕竟cdo本质上和公司债券差不多。
在买卖过程中大家都很开心。
商业银行的业绩提升,营收也会大幅增长。
一切看似美好。
……当然,前提是市场的繁荣能够持续。
“债券市场的繁荣是唯一的支撑。泡沫越吹越大,却没有人愿意正视这个现实。大家都在说,债券市场已经达到临界点,突破之后就会永远上涨。”
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信用膨胀最终会逐渐失控,信用体系漏洞百出。
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满足商业银行这类客户,甚至给那些根本不该获得AAA评级的资产都评上了AAA。
这显然是泡沫。
英国的债券市场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
“这个泡沫一旦破裂,没有人知道英国会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场灾难正在逼近。
而且这场灾难的规模难以想象。
“首先,那些信用评级高但实际经营不善的公司会同时爆发危机。融资容易使得公司规模扩张迅速,所以这些倒闭公司的规模也不容小觑。”
“接下来银行就会出问题。与这些公司相关联的金融机构会被卷入其中。然后金融界意识到危机,开始收紧信贷,对吧?”
“信贷收紧,原本经营不善的公司会加速恶化,直至破产。”
“等这些公司都破产了会怎样?”
“大型银行将无法收回巨额贷款的本金,通过证券化借来的钱也无法偿还。那就只能破产。”
问题是。
这可不是普通的破产。
“没人知道到底隐藏着多大规模的贷款。不是几亿、几十亿的规模,很可能是几百亿、几千亿,甚至可能达到万亿级别。”
“什么,他妈的!万亿级别?”
情绪激动的贝尔福首相从椅子上跳起来,抓住巴林银行行长的衣领。
银行行长咳嗽着被拽了起来。贝尔福首相充血的双眼死死盯着银行行长。
“你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事情怎么会恶化到这种地步!我们现在可是处于战争中的国家!”
颤抖的声音。
但如火焰般喷出的愤怒,却如耳光般打在银行行长脸上。
银行行长紧紧闭上了眼睛。
巴林银行并非毫无过错。
但即便他们察觉到风险并提出警告,过去一直充耳不闻的贝尔福首相,总是要求更多更多。
然而,行长感到很无奈。
“你到底在搞什么,把事情弄到这种地步!国家信用已经被齐柏林飞艇编队的战略轰炸消耗殆尽,债券市场又快被美联储掏空了!”
贝尔福首相疯狂地咆哮着。
被抓住衣领的银行行长,眼神中透露出放弃的神情,呆呆地看着这一切。
“你这个混蛋!承担责任!你必须承担责任!他妈的!你现在就给我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啊啊啊啊!”
巴林银行行长捂住了耳朵。
他只能把还没来得及告诉贝尔福首相的真相,默默咽回肚里。
“虽然不能告诉贝尔福大臣……但美联储(FEd)很可能有意对英国下手。”
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理由也很明确。
“他们想搞垮英国。”
cdS(信用违约互换)。
一种针对cdo破产风险进行投资的保险产品。
掌控美国经济界的杜鲁门和Jp摩根银行,已经在押注英国的灭亡。
这是巴林银行行长通过私人人脉得知的真相。
若不是与cdo、cdS关联最深的巴林银行行长,很难获取这样的信息。
他闭上了嘴。
不知为何,他就是不想告诉贝尔福首相。
反正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无法挽回。
而且他很淡定。
毕竟他只是个因贝尔福首相的关照而任职的巴林银行行长,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巴林银行行长悠然地看着眼前暴跳如雷的贝尔福首相。
“要不趁这个机会逃往美国?”
他没有任何负担。
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所以他可以尽情想象这噩梦般的现实。
反正就算事情搞砸了,他只要辞去行长职务,逃到国外就行了。
“带着‘合理报酬’积累下的巨额资产。”
“得先把资金转到瑞士银行。”
那些受苦的英国国民?
哼,那又怎样。
怪就怪他们自己投资的时候没搞清楚状况。
他毫无愧疚之情,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只是觉得有点可惜罢了。
>>>
“力度太弱了。”
华盛顿特区。
杜鲁门坐在中央的椅子上,不满地嘟囔着。
即便大幅提高了基准利率,还是没能打破市场的预期心理。
债券市场先是装模作样地低迷了几天,然后立刻又反弹了。
海外资本流入美国固然不错,但通货膨胀必须切实得到控制。
“75个基点似乎太弱了。”
联邦储备系统大楼。
杜鲁门与美联储主席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会面。
英国正在叫苦不迭,但比起这个,我们的通货膨胀问题更为重要。
哼,英国那群家伙越惨越好。
我们在cdS上大量下注,他们要是垮了,美国反而能赚钱。
“是的,我也没想到75个基点的影响力这么小。”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咂了咂嘴。
纽约股市的狂热,区区75个基点根本无法浇灭。
一个月来,股市先是看似平稳,然后又急剧攀升,简直让人无语。
“杜鲁门,下一次Fomc会议即便宣布再次大幅加息,是不是力度也太弱了?干脆直接宣布加息100个基点以上,怎么样?”
“不。”
杜鲁门摇了摇头。
看来将美联储立场声明推迟到距离下次Fomc会议仅剩两周左右的时间,是个明智之举。
原本计划在下一次Fomc会议上宣布再次大幅加息,给市场来个冲击,但鉴于市场的异常波动,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
果不其然,纽约股市一个月内就像火箭一样飙升。
“距离下次Fomc会议只剩两周了。现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下次Fomc会议进行预告,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对吧?”
“应该是这样。”
“两周时间,应对起来也很紧迫。”
没错,就是要突袭。
通货膨胀就像要用大锤砸脑袋才能解决的问题,突袭式的一击,正是当前美国经济所需的冲击。
75个基点?100个基点?
太弱了。
照这样下去,经济繁荣与金本位制的冲突很快就会引发恐慌。
与其引发恐慌,不如来一记大锤。
反正纽约股市目前还没有形成泡沫,用大锤砸一砸纽约股市的脑袋,或许也无妨。
“干脆来个猛烈的突袭。”
“您的意思是?”
杜鲁门露出狡黠的笑容。
“在下一次Fomc会议上,将基准利率上调150个基点。”
翻倍。
直接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