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美国财阀私生子 > 第256章 法德死战:巴黎的精神堡垒地位与波尔多的战略价值权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6章 法德死战:巴黎的精神堡垒地位与波尔多的战略价值权衡

1906年的时光悄然流逝,战争的阴霾却愈发浓重,无情地笼罩着大地。

当战争踏入第6周,德军曾怀揣着胜利的希望,首次攻入巴黎。

那一刻,施里芬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满心以为他的计划即将成功,德国陆军将顺利占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荣耀的桂冠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无情地将他的幻想击碎。

巴黎,这座古老而坚韧的城市,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地狱之门。

德国第一军在这片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他们连巴黎的第16区、第17区都无法突破。

在毫无防备的城市战和游击战中,德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处碰壁,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撤退。

“简直要疯了。”施里芬一屁股瘫坐在中军的椅子上,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平日里,他总是以严于律己的形象示人,身为总参谋长的他,极少会露出这般狼狈的模样。

然而,法国军队那决死抵抗的顽强姿态,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施里芬,也不禁感到厌烦。

在这场战争的棋局中,德国第4 - 8军精心布局,成功地包围了法国陆军。

从表面上看,法国陆军已然陷入了绝境,仿佛一只被困在笼中的猛兽,无处可逃。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包围的法国陆军,如同被点燃了斗志的勇士,抱着必死的决心,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德军,他们毫不屈服,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德军试图通过劝降来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于是派出了劝降使者。

然而,这些使者的命运却异常悲惨,他们往往还没来得及开口,就会被法国士兵一枪爆头。

从德国陆军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令人火冒三丈,心中的愤怒如同燃烧的火焰,难以平息。

但法国陆军却坚决不投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4 - 5军联合司令部传来消息。”一名传令兵匆匆走进营帐,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说了什么?”施里芬抬起头,眼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向法国陆军发出劝降,但这次派去的使者也头部中弹,被抬了回来。”传令兵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唉……果然如此。我就猜到会这样,虽然猜到了……”施里芬的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心中明白,再派使者去劝降已经毫无意义,这不过是徒劳无功的举动。

柏林参谋部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法国陆军完全没有投降的意愿。

被包围的法国陆军,现在甚至连劝降使者都不愿意见,直接在近距离开枪射击,他们的抵抗意志坚如磐石。

“真没想到,法国第一军到第五军居然全部拒绝投降。”施里芬喃喃自语道。

德军并非盲目地发出劝降,他们深知法国陆军由于具有前现代的特性,每个野战军团都有独立的司令部,实际上只是在大战略上协同,几乎是各自独立运作。

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法国野战军团内部的师团之间也各自为战,在德军看来,这种指挥体系极其落后。

“是的,参谋部原本也有意见认为,应该分别接触,逐个劝降,但没想到他们全部拒绝。”一名参谋军官在一旁补充道。

驻守在凡尔登的法国军队则是另一番景象。

凡尔登的要塞化工程已经完成,这座城市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屹立在法国的土地上。

原本法国军队对要塞化的凡尔登并没有太在意,但德军的大规模进攻,使得凡尔登的防御迅速加强,变得异常棘手。

所以德军没有强攻凡尔登,而是让第六军对其进行包围压迫,同时执行旋转门战术。

“看起来他们完全没有接受劝降的意思。先命令第六军包围封锁凡尔登,把他们困到投降。既然都知道凡尔登是地狱之火,就没必要亲自踏进去。”施里芬果断地做出了决策。

“是。”传令兵领命而去。

“如果再向法国陆军发出几次劝降,对方仍明确表示拒绝……”施里芬紧紧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

“消灭他们。”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从牙缝中挤出这几个字。

“是!”参谋部的参谋军官们齐声回应,声音在营帐中回荡。

参谋军官们在大致方针确定后,迅速向各个野战军团下达了命令。

从表面上看,德军的形势一片大好,似乎只要击败法国陆军就能取得胜利,胜利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

但从战略层面来讲,情况却并非如此。

施里芬即便知道胜利近在咫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从战略角度看,他已经失败了。

他精心策划的施里芬计划,在法国陆军的顽强抵抗下,已经被彻底打乱。

“总参谋长,要是就这样包围并消灭法国陆军,之后该怎么办?”一个敏感的问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作战室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名参谋军官的提问,让整个作战室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在如履薄冰的氛围中,施里芬和参谋军官们都陷入了沉默。

但作为德国军队的参谋军官,这是一个迟早要问的问题。

秉持着军人精神的施里芬,对这个问题既欣慰又无奈。

实际上,包围法国陆军,原本是希望能让法国陆军尽快投降,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现在,法国陆军拒不投降,局势变得异常棘手。

“先消灭法国陆军。”施里芬斩钉截铁地说道。

既然已经包围了法国陆军,他们不投降,总不能就这么放了。

而且防守薄弱的凡尔登,随时可能成为德军防线的漏洞。尽快消灭他们才是正确的选择。

问题在于之后该怎么做。施里芬在脑海中迅速梳理优先级,剔除不必要的因素,只挑选出对于让法国投降至关重要的事项。

然而,答案其实早已确定。

“消灭法国陆军后,大幅推进西部战线。关键在于选择哪个目标。”施里芬低头看着法国地图,地图上的线条和标记仿佛是他心中的战争蓝图。

法国陆军第1 - 5军已经被包围,法国第6军和“十字军战士”野战军团正在巴黎展开生死较量。

英国远征军派出了3个野战军团和预备队。

说是预备队,实际上是军团级到野战军团级别的部队,规模和4个野战军团差不多。

但施里芬并没有太担心。

单从数量上看,英国陆军规模庞大,但与训练有素、如钢铁般的德国陆军相比,英国陆军只是徒有其表,没什么实际战斗力,所以不必太过担忧。

不过,其规模还是具备一定的牵制能力。

“总参谋长,您说的目标是……”一名参谋军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法国现在有两个首都。”施里芬缓缓说道,他的声音在作战室中回荡。

旧都巴黎,这座充满浪漫和象征意义的城市,是法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脸面,是历史,是自尊,是法国的象征。

巴黎(paris)这个名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魔力,让无数人为之向往。

临时首都波尔多,包括法国政府机关在内的主要机构都已迁至此处。

从实际角度看,以巴黎为中心的首都地区,伊尔德法兰西区域形成了工业基地,占领这里就能掌控遍布法国全国的铁路。

可惜的是,这里有个缺点,美国拥有的铁路无法使用。

但伊尔德法兰西地区,法国一直坚持以首都为中心发展的首都集中化政策,只要占领伊尔德法兰西,占领法国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占领波尔多,就能挟持法国政府。实际上,我确信可以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毕竟我们掌握着决定这些人生死的权力。”施里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信。

“第三共和国……”参谋军官们迅速思考起来。

总参谋长特意提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图何在?但联想到普法战争,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三世被俘后,尽管法国政府投降,但巴黎的民众重新组建国民防卫政府,投入到决死抗战中。

法兰西第二帝国投降了,但法国没有投降。

“您的意思是,即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法国也不会投降。”一名参谋军官恍然大悟。

“没错。在法国陆军全军被包围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决心赴死,拒绝投降,转而采取决死抗战的态势,所以即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也毫无意义。”施里芬很确定。

他深知法国人的性格,他们绝不会轻易屈服。

法国佬们,就算政府投降了也没用。

必须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才能让他们投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占领波尔多毫无意义。”施里芬话锋一转。

波尔多是港口城市,从美国进口的战争物资,大多在波尔多集结,然后通过法国陆军运输部队铺设的补给线,用火车运往各地。

实际上,法国军队的军需司令部几乎就设在波尔多。

占领波尔多,就能摧毁法国陆军的军需司令部。

“但是总参谋长,只要英国皇家海军存在,即便波尔多被占领,法国陆军也有可能转移到其他港口城市,存在这样的风险。”一名参谋军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十有八九会转移。但英国皇家海军将法国军需司令部置于其控制之下的瞬间,必然会产生裂痕。”施里芬分析道。

两个自尊心极强的团体无法共存,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战争中的变数。

“存在变数。”施里芬微微皱起眉头。

只是,英国的陆军大臣霍尔丹(在这个时期,英国的陆军大臣实际上就是战争大臣),从德国的角度看,是个相当危险的人物。

霍尔丹大臣对德国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他也是一个愿意与法国对话的温和派人物。

而且,他还是从战前就开始构想英国远征军的战争专家,是推动军队改革的领军人物。

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国内,他被视为德国的奸细,但从德国的角度看,再也没有比他更了解德国的大臣了。

虽然是个令人头疼的人物,但问题不大。

“只要英国一旦战败,被视为德国奸细的霍尔丹就会陷入困境。”施里芬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就像在刀刃上行走,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

施里芬很快将关于霍尔丹的想法从脑海中抹去。

“先拿下波尔多。”施里芬再次做出决策。

占领波尔多后,法国陆军的军需司令部必然会处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影响范围内,这可能会导致两支陆军之间产生裂痕。

“但这并不能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施里芬心中明白,这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

只是让战争进行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实际上,占领波尔多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

但是巴黎呢?巴黎对于法国人的意义不同。

“光明之城与众不同。”施里芬缓缓说道。光明之城,这是巴黎(paris)众多别名之一。

巴黎因华丽的灯光和火焰而被称为光明之城,这固然有其原因。但法国人所指的“光明”,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

“知识之光。”巴黎,这座城市是启蒙运动的象征,伟大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自由民主主义的开端,政治近代化的起点。

巴黎,作为法国不变的象征,他们尊称其为“光明之城”。

从德国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极其夸张的文化象征,但同时,也有很多德国人对此羡慕不已。

光明之城巴黎,深深扎根于法国人的心中,是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首都。

“占领巴黎,就等同于占领了法国人的精神支柱。”施里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事实上,巴黎沦陷后,普法战争就宣告胜利。

首都地区沦陷的瞬间,法国人就投降了。

普法战争的历史便是证明。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也有先例可循。那么,为了摧毁他们的抗战意志,占领巴黎难道不是正确的选择吗?”施里芬的声音在作战室中回荡,仿佛在向众人诉说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

法国政府并非法国人的精神支柱,它只是法国人民精神的产物之一。

政府垮台,并不意味着法国人的抗战意志、抵抗精神和革命意识就会消失。

但巴黎不同,巴黎几乎就是法国人民精神的实体化象征。

“……没错!”作战室里响起热烈的欢呼声。

至少柏林参谋部的军官们都这么认为。

只要拿下首都就可以了。

参谋部的所有参谋军官,都被施里芬这番类似演讲的发言所打动,不知不觉间将进攻目标重新设定为巴黎。

“巴黎的抵抗意志最为顽强。就连市民都拿起机关枪和步枪,展开游击战。建筑物的窗户挡住了视线,不知从哪里就会射出机关枪的子弹。”一名从前线归来的军官向施里芬汇报着。

“而且,街道下到处都埋着地雷。被人行道砖盖住,很难分辨。”另一名军官补充道。

“据说,即便占领了部分区域,市民们也能通过只有他们知道的秘密通道,或者地下的墓穴、下水道,重新夺回失地。”还有军官讲述着巴黎的恐怖之处。

巴黎是个难啃的骨头。

已经有超过十个进入巴黎市区的德军连队,不幸的是,全部全军覆没。

受此影响,一个营被打得七零八落也是常有的事,持续的兵力损失让师团级部队都叫苦不迭。

巴黎抵抗意志顽强的观点很有道理,巴黎的市区和地下城市,对德军来说,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只要能占领巴黎,似乎就能彻底摧毁法国人的士气。”施里芬心中暗自想着。

“不能再拖延了。”施里芬深知时间的紧迫。

施里芬计划已经完全被打乱,法国边境的包围圈即将到达进攻的终点,但法国陆军拒不投降。

似乎除了先消灭他们,再进军巴黎,别无他法。

施里芬感到一阵头痛。

也许把法国边境的敌军一扫而光,头痛就能缓解一些。

如果法国的5个野战军团被消灭,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现在,摧毁法国人的抗战意志成了首要目标。

“总参谋长,包围圈该怎么处理?”一名参谋军官问道。

“消灭他们。”施里芬再次下达了歼灭的命令,他的声音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仿佛在宣告着一个不可更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