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教授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
姜宁心里满是自责,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金教授也不会和女儿起争执。
“金教授,您别往心里去,金悦姐也是着急唐海哥的事情。”姜宁轻声说道。
金教授笑了笑,“没事,这孩子,就是太轴了。你们来看我,别光说这些不开心的事。”
姜宁跟陆征在金教授家坐了一会儿,离开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唐固。
“姜宁?你怎么在这里?”唐固警惕的看着姜宁。
姜宁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唐固同学,我们来看望金教授。”
唐固皱了皱眉,眼神中带着一丝怀疑:“看望金教授?哼,希望你是真心的,而不是又来给教授添乱。”
陆征忍不住上前一步:“唐固,你别总是对姜宁抱有偏见。我们是真心感激金教授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我对她抱有偏见?难道这不是事实嘛?这所有的麻烦不都是她惹出来的吗?”唐固不屑的看着姜宁质问。
“唐同学,之前我还纳闷你为什么跑去指责我。我现在倒是明白了。”姜宁抱胸看着唐固。
第一次,唐固指责姜宁给金教授惹麻烦的时候,姜宁心存愧疚。
哪怕知道了唐固和金教授的关系,她仍然觉得是自己让金教授家产生了矛盾。
可这唐固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她面前找存在感,那她就不能忍了。
“你明白什么了?”唐固不自觉的追问道。
姜宁好整以暇的看着唐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上次你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指责我自私。其实,你才是最自私的那个。对吗?”
“你......你胡说八道什么?”唐固气愤的瞪着姜宁。
“怎么?我说的不对吗?你跑来指责我,难道不是因为金教授在那些学者面前为我说话,而没有管你父亲的事吗?你跟你母亲一样,觉得金教授不应该帮我这个什么关系都没有的学生,而应该把他所有的资源关系用在你们身上!”
唐固脸色瞬间涨得通红,被姜宁说中心事,一时竟有些语塞:“你……你不要血口喷人!”
姜宁却毫不退缩,目光坚定地直视着他:“我是不是血口喷人你自己心里清楚。金教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他支持我是因为他看到了计划和文章背后的意义,是为了国家和集体。而你却只想着让他利用关系帮你父亲解决工作问题,这种想法太狭隘了。”
周围路过的邻居到动静,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唐固脸上有些挂不住,强词夺理道:“就算是又怎么样?他身为父亲,本就该先照顾自己家人。现在因为你,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陆征在一旁忍不住插口道:“唐固,你不能这么不讲道理。金教授有自己的原则和判断,他作为老师,鼓励学生为国家发展努力,这并没有错。你要是真为金教授好,就应该尊重他。”
唐固狠狠瞪了陆征一眼,冷哼一声:“你们当然是一伙的。姜宁,你别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算了,我不会轻易放过你。”说完,他气冲冲地转身走了。
姜宁望着唐固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没想到因为我的事,让金教授和家人之间产生这么大的矛盾。”
陆征拍了拍姜宁的肩膀:“这不是你的错,金教授自己心里清楚。”
姜宁和陆征离开小区后,姜宁的心情依旧沉重。
“你还想金教授的事呢?这也不是你的问题,不用有太重的心理负担。”陆征看她还是不开心,就想劝她看开一些。
姜宁却摇了摇头,无比认真的对陆征说:“不是的。陆征,金教授的事,更加坚定了我要接受采访的事。”
陆征愣了一下,有些担忧地看着姜宁:“宁宁,你再考虑考虑,郝爷爷说得没错,现在接受采访风险太大了。金教授这边的事已经很麻烦了,要是你再因为采访陷入更复杂的局面……”
姜宁目光坚定,抬头望向远方:“陆征,正因为看到金教授因为支持我面临这么多压力,我才更觉得不能退缩。我接受采访,把事情解释清楚,把我们做这些事的初衷和意义传播出去,也许能减少一些误解,也算是对金教授的一种回报。而且我相信,只要我秉持着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就算有风险,也能应对过去。”
陆征知道姜宁一旦下定决心很难改变,思索片刻后说道:“那行,如果你决定了,我肯定支持你。不过咱们得做好充分准备,把可能问到的问题都提前想一遍,想好怎么回答。”
姜宁感激地看了陆征一眼:“谢谢你,陆征。”
她每次做出选择,陆征都是无条件的支持她的。
与此同时,学校里关于菜园计划和经济转型讨论的热度依旧不减。
各方争论激烈,有的时候上着课都能因此吵起来。
终于,约定采访的日子到了。
姜宁穿着得体,神色从容地走进阶梯教室。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她露出自信的微笑。
记者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从菜园计划的发起背景,到文章撰写的思路,再到对经济转型的看法,姜宁都一一耐心解答。
“姜同学,有人认为你发起菜园计划和写文章的行为给学校带来了麻烦,导致各方争议不断,你怎么回应这个观点呢?”一位记者问道。
姜宁神情认真:“我理解会有人有这样的看法,但我发起菜园计划,最开始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困难。而写文章也是希望通过分享这个微观案例,引发大家对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在发展过程中,争议不可避免,但正是这些讨论,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学校因为这件事受到关注,我相信这也能促使我们共同进步,并非是坏事。”
又有记者提问:“那对于当前各方在经济转型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你觉得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姜宁思考片刻后回答:“我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宏观调控。我们不能害怕争论,而应该在争论中求同存异,找到最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采访过程中,姜宁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立场,她的回答有理有据,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