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流言
“李晟。”
“在。”
“关索。”
“在。”
“牵弘。”
“在。”
“此去曹魏,一切需要小心谨慎,万不要出半点差错。诸事办妥后,自会有人接应你们。”
“是!”几人同声应道……
十月,有一个传言在曹魏四处传播。其内容是,二十多年前坐掌冀青幽并四州,被推举十八路诸侯盟主,名动天下的袁绍袁本初的孙子,又回到冀州准备大有所为了。
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当年为天下第一大势力,远远超过魏武帝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几乎没能人相信曹操能打败袁绍,这其中还包括了曹操自己。但世事就是这样奇妙,官渡一战,曹操亲自领军突袭,烧了袁绍的军粮,让袁绍惨败。曹操从袁绍帐中,单是自己手下写给袁绍的书信就缴获了一大堆。有人说按信检查,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处置。曹操却大度的一笑,把那些信全部烧掉了。时间不久,袁绍病死,袁家几个儿子互相攻击,最后落了个星流云散,从此北方全部是曹操的天下,今日,曹魏都城邺城就是原来袁绍的都城。
这个传言从北方开始出现的,转眼间就传遍了冀州和青州。
好多地方都用泥涂了巨大的字:“我将归来!”
好多人都会声会色的描述,在某一天夜里,看到一队骑兵从远方奔驰而来,穿过夜暮奔向远方,蹄声如雷。
很奇怪的是,袁家后人归来的消息是从北方先传起的。可与此同时,又有一个关于曹睿不是文帝亲子的消息从青州传过来。
……
路人甲:“袁绍地后人回来,不可能啊,他们不是都死绝了么?”
路人乙:“你那是什么时侯的消息了,当年袁家战败,袁氏兄弟身死,但这个孩子却仅以身免,被旧部掩护着。逃入扶余国,在扶余国长大的,眼下,要回来报仇了。”
路人甲:“一个小孩子,能报什么仇?要兵没兵,要将没乱的,还不是找死?”
路人乙:“这你就不懂了,人家隐忍多少年。今天出来,肯定有所依仗。”
路人甲:“嗯,也有这么一说。”
路人乙:“而且,你听说没有,回来的这位袁家后人。可是故甄太后的儿子,和当今陛下还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呢。
路人甲:“啊,不会吧,这么巧?这可有乐子了。人家是两国交战。各为其主,他这里是兄弟相争,各为其父。”
路人乙:“各为其父?也难说,文帝抢了甄妃,生了这个儿子,哎,你说,谁知道眼下头上这位(用手指指天)。是不是真的龙种,要是……那乐子可大了。人家袁本初用一个女子就夺回了天下。”
路人甲:“哈哈哈。”
路人乙:“嘿嘿嘿。”
官兵甲:“你二人偷偷说什么呢?敢非议朝政,抓起来。”
……
官兵甲:“这些日子,光是传流言地就抓满了监狱,可是越抓这消息就传的越快,你说,这街上行人说的事情,有可能么?”
官兵乙:“有没有可能又怎么样?袁家早就灰飞烟灭了。如今回来。还能怎么样?”
官兵甲:“怎么样?没听说过么,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人家隐忍二十多年,重新回来,一定是有大作为的,不然的话,他难道是傻瓜,回来送死么?”
官兵乙:“袁家本来就都有点傻,当年那么好的局面,都会败给武帝陛下。现在回来,能有什么用?”
官兵甲:“凡事没有绝对,而且,你算算,咱们现在朝中大臣,有多少是袁氏的旧臣?现在朝中大臣,当年又有多少曾给袁氏写过降书的?这些人加在一起,会有多大地势力?更何况,季汉与我大魏为敌,他们不会从背后支持,只怕鬼都不会相信。”
官兵乙:“你说的我心里毛毛的,这样一算,咱们大魏国还真的是从袁氏身上起家的,难道说,咱们国外大败之后,内部还要大乱一场么?”
两人对视,齐声低叹道:“祸不单行啊!”
……
大臣:“你今天看到地那个人,真的说起二十年前的一封信?”
仆人:“是的。那个人是这说地。”
大臣:“他长什么样子?”
仆人:“他戴着斗笠,看不清样子,但听声音似乎不过三十岁。”
大臣在原地来回的走着,眉毛在不住的颤动着,挥手道:“下去吧。”
仆人点点头退下了。
大臣用低低的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道:“不应该啊,武帝把所有的书信都烧了,怎么还能有人知道我写过书信呢?”
仆人突然连滚带爬的闯了进来:“老爷,不好了,官军把府门包围了。”
大臣手中的杯子落在地上,打得粉碎……
“不行,我要去找陛下,不能再这样抓下去了,这样一来,我大魏人人自危,反而帮着证明了这个谣言。来人,备轿,我要进宫。”陈群叫道。
“老爷。”夫人叫住陈群,“老爷且慢,此事入宫,只怕不妥。”
“有何不妥?”陈群还是很尊重夫人地意见的。
“老爷,此事关乎二十年前那场大战,关乎陛下身世,关乎大魏兴衰,老爷万不可轻易行动啊。”
“正因此事重要,我才要入宫。陛下若不停止搜捕,岂不是自乱阵脚?谣言止于智者。陛下年青,太沉不住气了。”
“可是,老爷若进宫,不怕有人怀疑你当年也曾投过袁绍么?”
“胡说,我怎么会投袁绍?”
“老爷,你知道,但旁人知道么?朝中群臣,谁也不去劝。您自己触这个霉头做什么?人言可惧,眼下朝中已乱成一团,陛下年少气盛,万事自有主见,极少纳谏。此事又涉及皇家私秘,自古以来最为犯忌。您当初曾随玄德公,渭南时又曾被季汉所擒。如今总有人眼红您的官位,传说什么流言。此时若在陛下心中。与袁绍挂了钩,那老爷必然被降罪,降罪老爷一人事小,可没了老爷在朝中,这大魏国可怎么办?老爷为国为家。皆不当再出头了。”
“会是这样的么?”陈群有些迟疑了……
曹睿皱着眉头:“这个人是从哪里钻出来的?他的身世……”说到这里,似乎想到那个关于是与他同母异父地传说,有些难以启齿似的,停了一下。咬了咬下唇,才继续说下去:“不论如何,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挖出来,只要挖出来,发现他地所在,一个百人队就可以解决问题,否则地话,这只蚂蚁只怕会动摇国家的基本地。”
曹肇两道剑眉一皱:“陛下太高看他了吧。时间过去的太久了,这个人就算真的是袁氏后人,他能有多大作为?”
曹睿叹了口气:“你与我自幼相识,我也不瞒你,你可知我为什么把千里迢迢把你调回京中,让你负责禁军,坐镇京师么?因为朕除了你,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你不用吃惊。事实就是这样。朕这个座子,坐地不是那么稳的。朕年纪太青。大臣们多有不服者。而且,武帝子嗣颇多,先帝得位时,几个叔叔就有过其他一些想法,打算夺取世子之位,先帝得诸大臣拥护,保住了王位,后来称帝,待诸王叔也算不薄,可就算是这样,民间居然还传说父亲暗害萧怀王(曹熊)和任城威王(曹彰)。而且,联登极之前,朝中也传出有大臣想要拥立东阿王(曹植)的消息。如今之事,只怕已不是袁氏之后的事情,有心人利用此事,已把矛头指向了朕。”
曹肇不由吸了口冷气:“难道说……”
曹睿目中闪动着火光:“那谣言传来传去,居然说朕不是先帝之子!这叫什么话?这不就已经表明这一切了么?说朕不是先帝之子,那么,谁能得到好处?这个消息又怎么会先从青州传过来?哼,袁氏之子,就算当真存在,也有争天下之心,他绝不会传出这等谣言,朕若与他有亲--姑且这样说吧,那么悄悄与朕接触才符合他的利益,无论是用‘亲情’来换取利益还是用那所谓的‘秘密’来换取,都要朕这个位置坐的稳才行。他这些天直接提供给我们几位大臣的消息,派人去审,果然都是当年与袁氏勾结过地,他这样做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证明他手中有真的东西么?既然如此,他又节外生枝的弄出事端来,岂不是弄巧成拙?”
曹肇想了想,道:“不错,臣也觉得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证明他手中当真有着当年这些大臣当年的书信或是书信地复件。不过有或没有,又能怎么样?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就算是有这些证据又能如何,只不过是这些大臣们曾有心怀异志罢了。武帝当年都不追究,如今翻出来,更没有什么用。陛下一道旨下,全部赦免了他们,也就是了。不用担心他们。”
曹睿恨道:“如今的情事,哪和当年一样,当年是祖父初败袁氏,手下这些人正当大用,况且祖父当年势力正在上升之时,这些人既是墙头草,我大魏强大,他们肯定会心向大魏。可是如今,我大魏连败,这些人难保不会再起异心。这两年,先是司马懿不听调派,拥兵宛城,接着有些人偷偷与季汉连络,以为朕一无所知,欺负朕年轻。朕若不杀他一批,杀一儆百,他们还以为朕是无能之主呢!虽然这个姓袁的危胁不大,但是他是事情的根源,你想办法联络那个姓袁地,想办法一举把他收拾了,从根儿上把事情解决掉。还有东阿王,他对朕危胁太大了,你派一些人去看看他,如果情况不妥的话,你可以随机处置。”
“随机处置?”
“只不要让旁人发现就是了。”
曹肇刹那间只觉的后背寒如冰雪,他忙低头施礼,把惊惶掩饰过去:“是。”
曹睿没有发现曹肇的异样,他拍拍曹肇的肩头,道:“朕眼下能用的人,也就是你自己了。去吧,把这两件事处理好了,朕另有重赏。”……
东阿属青州东郡,当年曹操曾做过东郡太守,也算是与曹魏兴衰有莫大关系的一个地方。可是曹植封在这里,却并不幸福。
他以少年才俊,绝世文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却不幸生在帝王之家,没能夺得帝位,又被长兄排挤,几次几乎被赐死。好不容易兄长死了,以为可以宽松一些,雄心不死的他面对季汉和东吴地进攻,写下了着名的《求自试表》,对曹睿说,我现在被养在封地,象是被圈起来的鸟兽一样,上无助于国家,下无益于百姓,希望陛下给我个机会,让我统领雄兵,荡平天下,生擒刘禅和诸葛亮孙权,也算我为大魏尽了忠,报效了陛下的厚恩。
这个文彩风流的人物其实并不适于生身帝王之家,他根本就不明白帝王怕的是什么。曹睿不怕他没才能,怕的就是他既有才华又得人心。他一直在担心着曹植,对曹植的戒心并不在其父之下,也绝不会因为曹植写过一篇《洛神赋》并宛转地表述他与曹睿地母亲的感情而有丝毫地放松。这篇《求自试表》一送上去,曹睿二话没说,就把这位叔叔从雍丘弄到东阿去了。曹睿觉得,曹植在一个地方久了,只怕会扶持起自己的势力来,这样经常的换封地,或许会让他老实点,不会弄小动作。于是,曹植又一次换了封地。这些年,他“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徒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曹植《迁都赋序》)其间颠沛流离,窘迫困顿,却又无法言说。
他更想不到的,都已经这样惨了,他还会因一场没有来由的谣言,将要断送他的性命。此时,曹肇亲自带领的人马正在快骑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