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6 章 计划制作羽绒服
戴星予的脑海中,一个全新的计划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成型。她的目光聚焦在当下南方正大力推行的稻鸭共生种植法上,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大量的鸭毛、绒毛等副产品将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些在旁人眼中或许是无用的废料,在她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她决心要试着做出羽绒服。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百姓们常常在寒冬中饱受冻馁之苦。戴星予深知,若能将这些鸭毛、绒毛收集起来,制作成羽绒服的填充物,不仅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物尽其用,更能让更多百姓在凛冽的冬日里感受到温暖。
想到这里,戴星予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知前路或许充满挑战,制作羽绒服的工艺、收集原料的渠道、推广普及的难度,每一项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但一想到百姓们穿上羽绒服后能露出的温暖笑容,她便充满了动力。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让这个计划成为现实,让吃饱、穿暖不再是百姓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
收集羽毛和绒毛虽说并非易事,但在整个制作工序里,还算不上最棘手的。真正的难题,是挑选合适的布料。这布料,得兼具防风性能,还得防止羽绒外漏,也就是要做到密不透风,绒不外露。在当下这个时代,要想让布料既防风,编织得又足够密实,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毕竟,传统的布料不是透气性过强,使得保暖效果大打折扣,就是编织稀疏,难以阻挡羽绒的 “逃窜”。
不过,戴星予仔细考量了现有的丝线、纱缦的制作工艺,觉得也并非全无可能。只要在编织技法上加以改良,对丝线的捻度和经纬线的密度进行优化,说不定就能实现目标。于是,她咬咬牙,还是决定放手一试。
接下来的时间里,戴星予一头扎进了计划书的撰写中。她详细罗列了所需的材料、预估了制作成本、规划了每一道工序,甚至连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都一一考虑周全。等终于完成计划书,她才如释重负地放下笔,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体回到房中,倒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准备养精蓄锐,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
第二日天刚破晓,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戴星予就已起身,匆匆洗漱后,便登上了前往首府县的马车。说起织布的门道与资源,澜玲布肆的梁掌柜在这方面堪称行家,人脉广泛、消息灵通,找他准没错。
马车缓缓启动,车轮在土路上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一个多时辰的路程里,戴星予靠在马车里闭目养神,试图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恢复些精力。此次出行,她还带上了师灵昕。小家伙已经五个多月大了,愈发活泼,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好哄。小灵昕特别依赖戴星予,只要一会儿看不到母亲大人,那嘹亮的哭声便会瞬间响起,足以传遍整个大院。
戴星予有意带师灵昕出门,让孩子多见识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只是江北局势一直混沌不明,她心里始终七上八下,这份担忧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她难以抉择。
她时常在心里盘算,要是江北能安稳些,就立刻带着师灵昕去见师凌裕。虽说她和师凌裕能在灵境里碰面,还能一起完成任务,可真真切切的分离,还是让思念如野草般疯长。
这四个月里,每次在灵境相见,师凌裕的目光中总是藏着化不开的牵挂,开口问的最多的,便是女儿怎么样了。他会细细询问女儿有没有长胖,最近爱不爱笑,长牙了没 。那些琐碎又温暖的问题,让戴星予越发觉得,一家人分隔两地的日子实在煎熬。她渴望着一家人能实实在在地团聚,在同一个屋檐下,陪着女儿慢慢长大。
第一次坐马车出远门的师灵昕,被乳母稳稳抱着,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树木和偶尔路过的行人,都像有着无尽的魔力,将她深深吸引。
“啊!” 她兴奋地指着远处吃草的牛羊,那惊叹的声音仿佛在发现新大陆。紧接着,又随着马车的颠簸,发出 “哦” 的一声,像是在和掠过的风打招呼。看到路边绽放的野花,她更是忍不住 “哇” 地叫出声,小手在空中挥舞,试图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美好。
本想在马车上闭目养神的戴星予,被这一连串清脆又充满活力的叫声打破了宁静。她无奈又宠溺地睁开眼,看着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女儿,困意瞬间消散。戴星予笑着将师灵昕抱进怀里,轻轻刮了刮她的小鼻子,打趣道:“瞧你这兴奋劲儿,真是大乡里出城,看啥都新鲜呐。哈哈……” 师灵昕像是听懂了妈妈的调侃,咧开没牙的小嘴,笑得更欢了,清脆的笑声在马车里回荡,也为这趟旅程增添了不少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