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随身空间之带着萌娃诸天种田 > 第180章 司马明抗诸葛暗图曹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0章 司马明抗诸葛暗图曹魏

一个产量不知真假的红薯自然不能让蒋琬跪地就拜。

“这红薯蒋某会种的,国师还有其它吩咐吗?”蒋琬淡淡的道,意思是您老人家得来干货才行。

王无痕也不生气,拿出两本书籍分别给了两人。

蒋琬疑惑的接过书籍。

【好民主,坏民主】封面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蒋琬疑惑更甚,翻开第一页。

“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一个模糊不清、平淡无奇的词,尚没有确切的定义,是一个极具弹性的词。

一个半世纪以前,奥古斯丁·布朗基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及这一见解。

然而,尽管“民主”这个词“含义模糊”,但几个世纪以来却被人们屡屡提及,甚至一直保持着一种核心地位——自柏拉图以来,政治领域那些最基本的论战都是围绕着“民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的。”

字是大白话,蒋琬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英国的“怀疑论者”和“保守主义者”欧克肖特曾说“哲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哲学的任务是对学科的基本问题发出质疑。”

本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思考原则,对现代政治的根基——“民主”,以及现代人的民主经验不断发问。

虽然都持有“怀疑论”的立场,但是本书的八位作者(其中两位是美国人:阿甘本、巴迪厄、朗西埃、南希、齐泽克、本赛德、布朗、罗斯)却一点也不保守,

他们普遍出生在20世纪40-50年代,是68学运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甚至是当时的中坚力量,随着左翼思想在欧洲的崛起,以及现代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建立,如今的他们代表着欧洲大陆思想界的至高点。

“英国?美国?那是国师所在的修真界的国家吗?”刘禅兴致勃勃的问道,他现在满脑子里都是长生久视,民主不民主的毫不在意。

王无痕笑笑,不知可否。

刘禅匆匆翻过一遍之后,便兴趣缺缺,仿佛他不是这蜀国皇帝,民主是要抢他帝位似的。

蒋琬则呆立不动,脸上阵青阵白,许久之后才清醒了过来。

长叹了一口气后道:“国师大才,然则此政实行不易,即便陛下支持,我二人都要死无葬身之处。”

蒋琬老好人一个,倒不在意自己家族也要被【民主】了的事情。

“不是要你们现在实行,给你们五年时间,偷偷的找一批孤儿培养,有红薯在,你们养得起。”

王无痕顿了顿,拿出一瓶丹药和几本【牛马般若功】道:“至于你们的安全,它们能给你们保障,丹药你们自己吃,功法你们自己修炼之外,都给孤儿们普及。”

刘禅狂喜的接过丹药功法,胸膛拍得砰砰山响:“国师放心,此民主就交给我二人落实了。”

革自己命,能革得这么开心的,诸天万界也就斗帝阿斗大人了。

蒋琬拱手拜服:“蒋琬遵命。”

“至于诸葛丞相的北伐...............”王无痕主动提起当下最迫切的话题。

“怎样?”蒋琬最关心,反倒刘禅不以为然。

“丞相北伐,其意于蛮族也,六出祁山无蛮族。”王无痕话语像是放下一个炸弹。

蒋琬大为震撼,也不问什么六出祁山,现在诸葛亮才第二此北伐,连忙转移话题问道:“丞相能赢司马懿吗?”

“丞相不如司马懿,但丞相能赢。”王无痕笑道。

“军师何以教我?”这下连本来毫不在意的刘禅也感兴趣了,连忙问道。

诸葛亮是出山以来一直是战无不胜,第一次北伐司马懿就大败亏输,其中最让蜀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空城计,不知道为什么在王无痕口中则是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的样子。

“敢问两位,空城计中,若司马懿派出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丞相会如何?”王无痕道。

两人怔住,半响之后,蒋琬垂头丧气的道:“丞相会输...............”说完一阵无力,有种信仰崩塌,偶像塌房的感觉。

刘禅则问道:“司马懿为什么要故意输给丞相呢?”

没等王无痕回话,蒋琬叹息一声道:“好叫陛下得知,司马懿所图甚大,他图的不是我蜀国,而是曹魏。”

蒋琬本来就是智力一流的人物,王无痕只要点破空城计司马懿是故意输的,他便能猜到司马懿的意图。

王无痕笑道:“公琰所言甚是,其实丞相和司马懿的争斗可以用两句话来囊括。”

没等两人问话,王无痕接着道:“司马明抗诸葛暗图曹魏,诸葛六出祁山无蛮族。”

两人沉默半响,蒋琬再次问道:“为什么国师说丞相六出祁山,而不是五次七次八次?”

王无痕笑而不语,用食指指了指天,逼格十足。

两人没再问,神神叨叨的事物,古人信的不少。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交锋堪称传奇篇章,然而 “司马明抗诸葛暗图曹魏” 一说,却需细细剖析。

司马懿,曹魏后期的中流砥柱,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他的 “明抗” 一目了然。

街亭之战,他瞅准马谡的弱点,果断出击,断其水源,一战击溃蜀军先锋,令诸葛亮初战受挫,战略布局被打乱。

此后多年,每逢蜀军压境,司马懿总是亲率大军,奔赴前线。

他凭借对兵法的熟稔,深知诸葛亮后勤补给线漫长的短板,常以坚守之策应对。

营帐之中,他目光如炬,注视着蜀军动向,不管蜀军如何叫阵、挑衅,皆不为所动,只为等那蜀军粮草将尽、士气低落的战机,其军事谋略与对抗姿态尽显无疑,力保曹魏西境不失。

反观诸葛亮,毕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北伐之举光明磊落。

他殚精竭虑,于蜀中筹备粮草、训练精兵,只为出祁山、逐中原。

虽与司马懿多次对峙无果,可心中所谋不过是 “还于旧都”,恢复大汉荣光,对曹魏政权是正面宣战,他每至一地,安抚百姓、推行汉法,以仁政赢民心,一心只为汉室正统正名。

倒是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连年征战中,羽翼渐丰。

麾下聚集起一众能征善战、死心塌地的部将,势力悄然在军中渗透。

随着曹魏内部政治腐朽,幼主登基,他开始在权力漩涡中悄然布局,借曹爽等权臣的昏招,一步步蚕食曹魏大权。

早年的抗蜀经历,反倒成了他积攒威望、掌控军权的资本,最终为司马氏代魏埋下伏笔。

故而,有人认为以偏概全地用 “司马明抗诸葛暗图曹魏” 形容二人争斗,实则掩盖了那段历史复杂的权谋轨迹与英雄壮志。

但要是加上【空城计】中司马懿为什么不派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诸葛亮就说得通了。

不要说什么司马懿爱惜士兵不忍士兵冒险之类的屁话,无论是演义还是历史记载,都没有司马懿爱兵如子的传说,何况即便再怎么爱兵如子,该要打的仗打还是要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