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药香伴仁心 > 第111章 纷争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前几日忙碌的诊治,客栈内外早已人声鼎沸。自从文老一行凭借精湛的医术解了几桩疑难杂症后,消息迅速传开,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纷至沓来。他们大多身患同一种病症——既有寒气入体、又有热毒袭身,仿佛内外失调,体内“寒热相争”,使人苦不堪言。患者们背着竹篓、手执破布,脸上写满期盼与焦虑,纷纷托人把病情诉说于文老、婉儿与蒋师傅手中。

正当客栈内熙熙攘攘,文老正细心为一位中年汉子辨证施治之时,院外忽传来一阵低沉而严厉的喝斥声。几位身着青衫、手持竹简的医馆掌门人走进院落,他们的脸色冷峻,眼中闪烁着不容侵犯的怒意。

“你们这边乱传偏方,胡乱治病,竟敢挤占了本地正统医道的根基!”院中领头的中年医师,眉宇间尽显威严,声音铿锵有力地责问道。他手中的竹简上,赫然写着本医馆历代传承的秘方和治法,气势之盛,似要将人压倒。

文老沉稳地站起身,拄着拐杖,微微拱手道:“各位师兄弟,众生疾苦,岂可因一时成见而相争?我等只是在顺应患者天机,因人施治。如今这‘寒热之争’,正是体内失衡所致,治疗之道自然应因人而异。”他语气平和,却透出历经世事的从容。

婉儿轻声补道:“我们的方法也非新奇之法,只是结合了一些民间智慧,配以调理食材,意在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何必互相猜疑,白白让病患受苦?”

蒋师傅则拭去手上尚留的油渍,稳重地说道:“器械虽简,但治病之理,不在招摇斗艳,而在实实在在地为人解忧。若各位不妨细看病历,便知症状虽同,但成因各异,岂能一概而论?”

医馆掌门人冷哼一声:“正统之道岂容你们胡来!我们医馆历经百年,诊治无数,从未失手。如今你们擅自入侵,不仅扰乱市场,更有损当地医术声誉!”说罢,他指了指客栈内正忙着救治患者的各色人等,语气中满是斥责。

院中围观的乡亲们议论纷纷,有的担忧,有的亦对文老一行的手法颇有赞誉。就在双方僵持之际,一位面容清癯、背负药箱的老中医走出医馆,步履缓慢却饱含智慧:“各位莫急。医者之道,本无高低贵贱。今日患者疾苦缠身,若各自为政,只会使病情更难调和。倒不如合力探讨,找出这‘寒热’失调的根源,共同为病患谋一良策。”

这一席话似乎为僵局带来了一丝转机。文老微微点头,回应道:“正是。何不在客栈设个合诊之席,各家各派各取所长,为患者诊治一番?天下医道,最终在于解人之苦。”

婉儿望着医馆那边虽犹豫却又闪烁着几分认可的眼神,低声对文老说:“或许,这才是化解纷争之道。既然大家都为病患着想,就不必执拗于名教之争。”

医馆掌门人沉默片刻,终于缓缓点头:“好,就暂且如此。待患者康复之后,再论你我高下。”他挥了挥手,示意随从收起怒气。

客栈院中,寒与热、传统与新意,交织成一幅复杂而动人的画面。正当众医师摆开桌案,各自取出家传秘方与调理药材之时,文老低声对蒋师傅说道:“这场纷争,未必全是敌意,或许也是彼此取长补短的机缘。只要病患能早日康复,便是我们共同的胜利。”

蒋师傅点头应和,眼中闪过一丝坚毅。婉儿则默默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效果,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医术的较量,更是一场传统智慧与现实困局的碰撞。

正午的阳光透过客栈斑驳的窗棂,洒在那摆满草药、竹简和古董药器的诊案上。混杂着各家医理与热议声的空间里,似乎也预示着未来无论如何分歧,只要心存仁心,便能把病患从苦海中拯救出来。

客栈天井的青石板上,八张诊案整齐地排列着,各家医师纷纷从各自的药箱中取出脉枕、砭石、针灸器具,一一摆在诊案上,营造出一场古今医道交锋的现场。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青石上,显得格外庄重而肃穆。

正当各家医师各自对待前来求诊的大娘病症时,清心堂的学徒怀抱着成摞已泛黄的药方,走过蒋师傅的诊案。只见他故意低头行走,身形一晃,轻轻撞翻了正在专心研磨茯苓粉的蒋师傅手中的药碾。蒋师傅没有立刻发作,只是默默弯腰将散落的茯苓粉重新拣起,随后,他用那粗糙而有力的指节在桌角轻叩出三声闷响。这三声敲击声低沉有力,正是昨日文老交代的暗号,提醒在场各位切莫因小事而起争执,保持医道的清净与严谨。

此时,仁济堂的赵大夫捻着他那略显粗糙的山羊须,端坐在诊案前,轻轻把脉。望着大娘那舌苔黄腻、畏寒喜暖的表现,他缓缓开口道:“这位大娘舌苔虽显黄腻,说明体内有热,但她偏好温暖之物,似乎内外寒热不调。依我看,正是少阳证,宜采用柴胡剂以疏解外感。”他的话语中既有对古法辨证的自信,也隐隐带出一丝对大娘病情复杂的担忧。

话音刚落,对面的百草轩孙娘子举起手中蘸有胭脂的毛笔,轻轻在宣纸上描绘出大娘的舌象。她凝视着那舌尖上如点点繁星般的红点,语气温柔却坚定:“且慢,您看这舌尖虽有红点,但分明预示着心火亢盛,病机偏于热盛。此症宜用黄连清心,佐以适当调理……”话未说完,她腕间那串翡翠镯子因她动作稍急,不慎滑落,轻轻磕碰在放有脉枕的桌沿,发出清脆而短暂的响声,仿佛暗示着医理之间那微妙而易碎的平衡。

此刻,文老神情凝重,缓步走近大娘。他用那细长的银针轻轻挑起大娘耳后的一片暗红疹痕,目光穿透病相问道:“昨夜可曾用艾草泡脚?”大娘微微颔首,似有迟疑也带着几分期盼。见状,文老从袖中取出半片焦黑的艾叶——那是经火烤后散发着特殊药香的艾草残片,他低声道:“寒邪若久滞,易化生内热,犹如湿柴闷烧。故此,外敷以生姜汁以祛寒散滞,内服栀子豉汤以清内热,两法相辅,自可调和寒热之分。”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每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年医道的智慧。

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阵讥讽之声。清心堂的少东家举起手机,镜头对准正在认真诊治的大娘,冷嘲热讽地说道:“又是这些土方子!我们医馆早已引入红外热成像仪,对症诊断科学精准……”话音戛然而止,只见手机屏幕上,大娘颈侧的红外图像竟呈现出诡异的蓝红交织之态,正如文老刚才在诊案上用银针在石板上绘出的阴阳鱼图案,寓意着寒与热的交战与平衡。这一刻,现场的气氛突然凝重起来,各家医师心中对传统与新派医术的分歧也显得格外明显,但那暗号的余音依旧在青石板上回响,仿佛在提醒众人——医者之道,在于治病救人,而非争名夺利。

文老且不与他们争执太多,继续下一个患者诊治。

“诸位请看这位小哥。\"文老的声音让满院寂静。少年撩起裤腿,左膝红肿如桃,右足却苍白似雪,\"上午在冷库做工,午后烈日下送货,寒热交替三年有余。\"

赵大夫的柴胡方、孙娘子的黄连剂在案头相持不下。文老忽然取来两盏茶,将热普洱与冰镇酸梅汤交替浇在少年足三里穴。只见红肿处渐消,苍白趾尖泛起血色。

\"此谓'以天地之气,调人身阴阳'。\"文老蘸着药汁在石板上画圈,\"外寒内热者,当如春水解冻——外敷白芥子散驱寒,内服白虎加人参汤清热。\"

文老话音刚落,院中便陷入一阵静默,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位少年身上。少年低垂着头,显露出膝部的红肿与足尖的苍白,此刻正是寒热相争、体内阴阳失衡的最好见证。

文老缓缓取出一撮洁白的白芥子散,手指轻轻弹动着散落的粉末,香气中透出一丝辛辣。他将粉末均匀撒在少年左膝周围那些因寒冷而僵硬的肌肤上,动作沉稳而细腻。与此同时,他又从药箱中取出装有白虎加人参汤的瓷盅,汤液呈现出温润的琥珀色,散发着药材独有的温热气息。

“外敷白芥子散以驱散寒气,内服白虎加人参汤则清热扶阳,”文老边说边用银针在青石板上仔细地画出阴阳相交的图样,每一笔都透着历代医道的沉淀与智慧。

他先用热普洱茶与冰镇酸梅汤交替浇灌在少年的足三里穴上,暖与凉的交替刺激下,红肿的部位渐渐失去了那刺痛的热感,而苍白的趾尖则开始泛出血色,仿佛一丝丝生命的暖流正从体内涌出。就在这细致操作中,旁边的赵大夫和孙娘子对视一眼,各自的方子暂时停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注视着这场调和寒热的仪式。

院内空气中弥漫着中草药混合的苦涩与温暖相融的气息,文老拾起一撮焦黑的艾叶,轻轻敷在少年的膝盖上,仿佛用大地的热情驱散那寒冷的阴霾。与此同时,他又让少年小口服下那杯白虎加人参汤,汤中人参的甘甜与白虎汤的微苦相互渗透,直达内脏。随着汤液慢慢下咽,少年的呼吸渐趋平稳,脸上的紧绷之色也逐渐舒展。

周围众医师不由得低声赞叹:赵大夫眼角微皱,感慨道:“此法既能外解寒邪,又能内清热毒,正是调和阴阳之妙术。”孙娘子则将手中的宣纸轻轻放下,眼中满是对古法疗效的崇敬。连那刚才不慎撞翻茯苓粉的清心堂学徒,也悄然拾起散落的药方,脸上浮现出一丝歉意与钦佩。

在这一番忙碌而细致的治疗过程中,少年原本赤裸的痛苦似乎在缓缓褪去,膝部的红肿逐渐消退,足尖的苍白也有了生机。文老最后在青石板上用银针点下一个圆点,仿佛在宣布这一场寒热同调已初见成效。“治病如理天时,急不得。待此阴阳调合之时,便能见到内在阳气重生之象。”

院中顿时响起低低的叹息与轻微的赞许声。阳光透过客栈天井的斑驳窗棂,洒在那渐趋平静的诊案上,也洒在少年渐渐恢复的面庞上。正如文老所言,这正是天地之气在人体内自我调和的奇妙体现。众医师对这一古法调理又多了一份信心,也在心中暗暗明白,只有真正理解寒热同调之理,方能在医道上走得更远。

辰时三刻,客栈门帘被猛力掀起,凉风夹杂着急促的脚步声冲入院内。两个壮汉肩扛着一位面色潮红的青年,闯进天井。那青年额角汗珠晶莹,油亮的皮肤上映出斑斓的晨光,脖颈上青筋暴起,呼吸急促得宛如风箱般发出嘶哑喘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极度的虚弱与痛苦。

紧跟其后的是清心堂的少东家,他的手机高举,镜头对准了文老,迫不及待地喊道:“都说您神医再世,快给看看这急症!”他的声音里满是炫耀与急切,仿佛要用这场直播证明自家的“正统医道”。

青年在众目睽睽之下,手一挥,抓起旁边的茶壶便猛灌凉水。那冰凉的水流沿着他的下巴滑落,迅速湿透了衣襟,仿佛要用这冰水驱散体内那股燥热。他脸上的红斑却不见减退,反而在烈日与汗水中更显刺眼。婉儿匆忙递上一块干净的帕子,递到青年手中,帕子的触感冰凉得仿佛井底石头,一下子让他的指尖传来阵阵冷意。

“热……热死了……”青年嘶哑着喃喃自语,他撕扯着衣领,露出胸口那大片因高温而泛红的斑痕。当文老走上前去时,他递过一个包裹精心冷藏的冰袋,青年竟似触电般猛地缩回手臂,仿佛冰凉的触感触及了他体内隐藏的异样。

文老那双历经风霜的手轻轻搭上青年的腕脉,眉头紧蹙,目光深沉而专注。清心堂少东家凑近手机,特写捕捉那跳动的脉象,高声道:“脉象洪大有力,分明是阳明热盛!”然而,镜头忽转,文老突然掀开青年的裤管,露出他小腿上密布的鸡皮疙瘩,在盛夏晨光的照射下微微颤抖,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寒热交织的内在抗争。

“取针。”文老低沉的话音刚落,婉儿已熟练地捧来鹿皮针囊。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银针,动作迅捷而稳重。文老将针对准青年的合谷穴,缓缓旋转三周。奇异的是,针尾竟凝结出细密的水珠,似乎在暗示着体内并非纯粹的实热,而是夹杂着一层寒湿凝滞的病机。婉儿不由得惊呼:“这哪是实热?分明寒湿凝滞!”

与此同时,少东家捕捉到自己学徒正慌忙退至门外的背影,仿佛也在逃避这突如其来的诊治混乱。人群中议论声渐起,“自导自演!”、“药里掺毒!”等讥讽与质疑,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混乱。

角落里,蒋师傅悄然绕到药柜后,他的手指轻抚过新到的药材包。那包大黄片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橘红色泽,他随手掰开断面,露出内芯分明是染色的姜黄。药材的质感坚韧而奇异,似乎有意掩盖了某种掺假的痕迹。

就在此时,窗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快门声——原来是卖凉粉的大姐,正拉着埋伏在一旁的狗仔队,硬是把他们从昏暗的角落拖到门前。大姐那双充满粗犷市井气息的手按着狗仔队的耳朵,示意他们不得再在这场乱局中添乱。

文老此时正从口中轻吐出一口黑痰,捻起痰渍,缓缓在一张宣纸上晕开。宣纸上那混杂着朱砂颗粒的痰迹,在晨光照射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冷光。文老低声道:“你们清心堂的降火丸,含汞量严重超标。”他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愤慨。痰渍中清晰可见混杂的朱砂颗粒,正是那些被质疑的降火丸的危险物质。

青年的神情突然变得扭曲,他抽搐着身体,指向不远处的清心堂少东家,声音颤抖中带着绝望:“他给我……五百块……说装病就……”话音未尽,混乱之中,学徒怀里的冰袋不慎跌落,冰水四溅,迅速洇湿了青石板,映出斑斑水痕。

蒋师傅举起那把竹杖,轻轻一挑,露出冻在冰水中、闪着微光的麻黄碎末——那正是制造假脉象、伪装病情的罪魁祸首。婉儿急忙举起青年的染黄舌头,对众人喊道:“大家看!这黄苔一擦就掉!”话音中透出质疑,似在揭露这一切并非表面所见。

人群瞬间炸开锅,议论声、嘲讽声、质疑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混乱之中,文老却依旧沉着,正忙于搓捻着手中的艾绒,将其揉成花生大小的灸炷。他熟练地运用古法灸疗,试图借热力调动青年体内的阴阳平衡。而青年此时脚底所贴的吴茱萸药膏因遇热而发烫,终至一阵剧痛,竟惨叫一声,吐出一大滩黑色药渣。那药渣中隐约可见降火丸的包装纸,上面赫然印着“清心堂监制”几个字,令人不禁联想到其中可能掺杂的毒素。

少东家在混乱的嘈杂声中,他突然暴起,抢向药柜,粗暴地撞翻了晾晒中的决明子。黄褐色的药粒随风纷飞,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药雨,混乱中将现场推向更为白热化的局面。

正当众人争执不休之际,门边骤然出现了一道冷静而坚定的身影——顾辰逸。他一身西装革履,神态从容,眉宇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手指轻捏着一枚蓝花楹标本,那标本在晨光下散发着清冷的光泽。顾辰逸缓缓开口,语气淡定而审慎:“需要我提供药材检验报告吗?”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顿时使得现场喧嚣稍稍停顿,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他,等待他下一步的指示和证明。

此刻,晨曦透过客栈的窗棂洒在满是争议的诊案上,古老医道与现代检测、传统秘方与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充满张力的画面。每个人的表情、每一件药材的质地,都在诉说着这场纷争背后,那不可调和的寒热、真相与谎言之间的激烈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