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不歇的学习,让林婉儿迅速的熟背《脉经》、《素问》以及《灵枢》。为了让林婉儿更多的掌握诊脉的技巧,文老让她更多的接触病人,每一个来找他看病的都会让婉儿先做诊断,然后写下自己的结论,老先生再接手诊脉。同时,婉儿在旁边进行更深入的辨识以及总结。
病例一:小孩发烧
病人:小女孩,李悦悦,6岁,发烧三天,体温持续不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林婉儿见到李悦悦时,首先用目光扫描孩子的面色,发现孩子面色潮红,尤其是两颊略显发烫,眼睛有些迷离,偶尔发出几声低弱的咳嗽。她赶紧伸手探了探孩子的脉搏。
脉诊:
林婉儿按住李悦悦的脉搏,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去感受。经过片刻,林婉儿略微皱了皱眉头,轻轻吐气。脉象非常浮,搏动明显,且脉动较快,弹性较强,属于浮数脉。
浮脉常常表示外邪侵犯,尤其是风热之邪侵袭。结合孩子的发热症状,浮数脉初步指向外感风热。
她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脉象的特点:浮数脉,风热外感,热盛内闭。然后向文老请示。
文老搭脉之后,转向林婉儿,接过她的笔记。
文老看了林婉儿的记录,微微点头。接着,他开始询问孩子的症状。
文老轻声问道:“小悦悦,除了发烧,还有没有咳嗽或者是喉咙痛?”
孩子的母亲说:“她有咳嗽,声音哑,喉咙有点痛,但不是很严重。”
文老继续观察李悦悦的舌苔,发现舌苔薄黄,舌质微红,提示内热的迹象。
文老对林婉儿说道:“你的脉象诊断是对的。这个孩子的发烧是因为风热侵袭,内热积聚,导致了肺气不通。我们要清热解表,疏风散热。”
药方:
银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表散热)
桑叶、菊花(清肺热)
连翘(解毒散结)
文老看向林婉儿:“你记住,处理小儿疾病时,不仅要看脉象,还要结合舌诊和症状。要清热解毒,但也要防止过度清热,避免伤了孩子的正气。”
病例二:妇科病,月经不调
病人:赵琳,32岁,月经不调,时有延迟,伴随小腹隐痛、胸闷,常感疲倦。
林婉儿看到赵琳时,病人的面色较为暗沉,眼圈微黑,且气色不佳。她上前诊脉。
脉诊:
林婉儿探脉片刻,心中一凛,轻轻收回手。她的脉诊结果如下:脉沉,细软,且偏迟,尤其在肝脉部分有明显的滞涩感。
这脉象提示的是脉沉细,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结合病人的症状,小腹隐痛与胸闷,可以推测有可能是气滞血瘀,肝气不舒。
她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记录:沉细脉,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然后等待文老的面诊。
文老在仔细搭脉之后,接过婉儿的笔记
文老看到林婉儿的笔记,点点头,开始询问赵琳的生活习惯。
“赵女士,您最近情绪如何?是不是容易烦躁或是焦虑?”
赵琳稍显尴尬地回答:“是的,最近压力大,工作繁忙,晚上也睡不好。”
文老摸了摸下巴,继续问道:“小腹隐痛,是在月经前后,还是月经期间?”
赵琳答道:“通常是在月经前后,特别是晚上,感觉特别明显。”
文老观察了赵琳的舌苔,舌质稍暗,苔白腻,提示脾胃虚弱,血液运行不畅。结合林婉儿的脉象判断,这个病例确实是肝气郁结,脾虚导致月经不调。
药方:
逍遥散(疏肝解郁,调和脾胃)
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调经)
当归、白术(补气血,健脾)
文老叮嘱林婉儿:“治疗月经不调时,关键是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你要注意辨证施治,不是单纯的活血化瘀。”
病人:李爷爷,75岁,慢性咳嗽已持续三月,咳痰较多,痰黄,且咳嗽时伴有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疲倦。
林婉儿走到李爷爷床前,仔细观察他的面色和舌苔,发现李爷爷的面色略显苍白,气色差,舌苔薄黄,舌体胖大,呈现湿润的状态。
脉诊:
她握住李爷爷的脉,感受到脉象较为沉缓,脉搏不规则,略带虚软。特别是在肺脉部,略显无力,反映出肺气虚弱。
“这个脉象属于沉缓脉,虚弱脉,结合咳痰多、胸闷、气短的症状,很明显是肺气虚弱,痰湿阻肺。”林婉儿心中做了判断。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脉诊与症状:沉缓脉,肺气虚,痰湿阻肺,随后转向文老求证。
文老手搭在老人家的手上,很仔细的诊断之后,看向婉儿。这时的他也是带着期待的,毕竟老人家的身体通常会夹杂着更多的其他病症,不容易把握准确。他也很期待看到婉儿的答案。
文老通过观察李爷爷的舌苔和询问症状,最终确认了林婉儿的脉诊。
“李爷爷,您这几个月的咳嗽是不是早晨最严重?”
李爷爷点头:“是的,早晨起来总是咳得厉害,痰多,吐不完。”
文老眉头一皱,继续问道:“最近有没有容易气喘或者是感觉活动后特别累?”
李爷爷叹了口气:“有的,活动一会儿就气喘,特别是爬楼梯。”
结合李爷爷的症状和舌脉,文老确认是肺气虚弱,痰湿阻肺。
药方:
补肺汤(补益肺气,化痰止咳)
人参、黄芪(补气)
陈皮、半夏(化痰止咳)
五味子(固肺)
文老总结道:“老年人的肺气虚弱,不能过度清肺化痰,补气是治疗的关键。”
这几次婉儿的表现非常的不错,但是文老也担心她因此会骄傲,他却并未提醒她,毕竟现在在自己身边,如果犯了错还能及时纠正,要让她吃点亏才行。人教人不会,事教人很快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