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从文老手中接过那本泛黄的《伤寒杂病论》,书的封面虽然已经褪色,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见。她轻轻抚摸过那熟悉的文字,心中有种莫名的敬畏和紧张。
她默默地坐在外婆家的庭院里,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微风拂过脸颊,带来几许清凉。她将书本打开,翻到了第一页。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混合着草药的味道,仿佛让她瞬间回到了那些年的课堂和山野。
然而,她并没有立即进入书中的内容,而是静静地看着《伤寒杂病论》上的每一行字,仔细琢磨。文老为什么要她阅读这本书?不是为了让她像背书一样简单地记住治病的方法,而是要她学会透过这些病例和方剂,去深刻理解每一个症状背后隐藏的病因,以及治病救人的真正意义。
她低头思考着,想起了前几天救治哮喘孩子的那一刻。她已经能够非常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判断。那时,她并没有立刻用草药,而是选择了通过急救手法先稳定孩子的病情,等到孩子的气息稍微平稳后,再考虑是否使用药物。她明白,在那种情况下,急救和及时判断更为关键。她心中并没有立即出现治疗病症的强烈冲动,而是考虑到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得足够好。她清楚,过于自信,甚至轻率的出手,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虽然知道一些草药,但是否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功效?我知道一些治法,但这些治法能否适用于每一个病症?有时,真正的智慧,不是去做,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能做。”
林婉儿缓缓翻开了《伤寒杂病论》,其中的方剂、症状和治法铺展开来。每一条注释,每一个病例,仿佛都在向她讲述一个关于医者仁心的道理。她看到了众多病症的治疗方法,但她并没有急于去学会每一个方子,而是更多地想明白每一种治疗方法背后隐藏的原则。
她记得自己也曾经在一本着作里面看到过这样一段:“医者治病,不仅要看症状,更要看病人的体质、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因的根本。治疗一个病,治的不是病症,而是病因。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清楚的认知,自己能不能做到。”
“治病,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能治多么复杂的症状,而是为了真正的救人。病人若是心脏病急症,是否应该用温补的方子?若是阴虚火旺,能否直接用凉药降火?”
她的心情渐渐沉淀下来,随着书中的内容一层一层地深入,她逐渐明白了《伤寒杂病论》真正要考察她的是什么。
“这本书不是教我如何治病,而是要我学会如何在面对病人时,做到明辨是非,冷静思考。我是否具备了医者的责任心和洞察力?在面对一个病症时,我应该有多大的决心和判断力,能否真正做到自知之明?”
林婉儿突然停下来,心中生出一丝复杂的情绪。她明白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也不可能在每一次病患面前都做出正确的判断。她并非万能的医生,甚至在一些场合中,她会因为缺乏经验而迷茫。但是,她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治愈病人的身体,更要治愈他们的心灵,要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爱与希望。
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治病救人,最重要的并非治愈病症,而是治愈病人的痛苦,是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位病人的身体与生命。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出手,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考虑其后果。
林婉儿合上书,心中明白了文老的用意。文老并非仅仅要考察她是否能背下方子,更是要考察她是否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医生应有的冷静、谨慎和智慧,尤其是在面临复杂病情时的判断力。而这种能力,并非凭借一时的知识积累,而是要靠多年的修行,靠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她站起身,环顾四周。阳光洒在池塘边的绿叶上,波光粼粼。她深吸一口气,决定无论多么困难,都要继续走这条路——不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成为一位真正的医者,去治愈那些需要帮助的生命。
“我不会急于出手,我要学会在每一次治疗前,冷静地问自己:我能做到吗?我能为病人带来真正的希望吗?”
她再次翻开《伤寒杂病论》,心中坚定了目标——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