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75,窝在深山采药发家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有勇有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桌上摆着几盘从国营饭店买来的炒菜,一瓶供销社专卖的老白干。

姜德华端的酒盅,笑呵呵地夸赞陈峰有勇有谋。

大河村闹狼的事情,公社已经知道。

陈峰指挥全村击退了狼群袭击,公社领导昨天开会特别说了这件事情,夸奖陈峰是一名称职的生产大队长。

善于团结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的野兽。

陈峰苦笑道:“姜哥,别说我的事了,你这边怎么样?盲流子没有再来你们供销社动手动脚吧?”

“呵呵呵,经你上次的杀鸡儆猴,借他们个胆子,他们都不敢来搞乱。”

姜德华开心地饮下的杯中酒。

当天,姜德华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派人通知公社民兵连。

宋留根该死,但是不能死在公社地面上。

接到消息,王永贵安排民兵将冻得半死的宋留根送到公社卫生院。

经过治疗,宋留根的命算是保住了。

不过两条腿也废了。

失血过多,加上在雪地一冻就是几小时,如今的宋留根连床都下不了了。

吃喝拉撒全都要靠人照顾。

经此一事,陈峰活阎王,李土匪的外号传遍了盲流子耳中。

知道供销社主任姜德华和陈峰关系不一样,盲流子们再不敢来打秋风,偷东西。

“卫民,哥哥要跟你说一件大事。”

姜德华放下酒杯,凑到陈峰面前,压低声音道:“最早来年开春,最晚中旬,盲流子会被分到各个村,各个生产队落户。”

“你心里提前有个数,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陈峰预料到的事情,按照正常轨迹出现了。

根据上面的一些精神和陈针,公社有可能在明年春耕的时候,将关里灾难分到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参与劳动。

吃喝等问题,全部由所属村大队和生产队负责处理。

盲流子们因人数众多,老弱病残,男男女女掺杂在一起,具体怎么分,每个生产队接收多少人,目前还没有需要章程。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

这些人不管分到哪里,都是不服管教的刺头。

女人和孩子还好说,上了年岁的老人和青壮年,绝对是最难缠的两伙人。

“卫民,你也别发愁,这件事对别人来说是件麻烦事,不过放在你这里,我认为应该没什么问题。”

讲完收到的消息,姜德华又给陈峰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峰能文能武,下手不是一般的黑。

能将城里来的兵团知青收拾得服服帖帖,对付一群外地人,肯定也不在话下。

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说不定陈峰还能树立为典型。

毕竟。

这年头就讲究立典型。

“姜哥,你就别给我扣高帽子了,我们村已经有一群爷爷奶奶,接下来再分一批爷爷奶奶,如果这都叫好事,天底下也就没什么坏事儿了。”

陈峰自斟自饮喝了几杯,说道:“知青们手无缚鸡之力,让他们想办法自己养活自己,勉强还算凑合,可是开春以后要进行春耕生产,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凭他们的身子骨,估计干不了几天,就要全部累趴下。”

“话说回来,虽然兵团知青犯了错误,发配到我们大河村,可毕竟是知识分子,让他们种地干农活,先不说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万一累坏了几个,他们家里人肯定要和我翻车。”

姜德华听后微微点头,心里多少有些同情。

知青们身上有问题,但是这些人又都是城里的高干子弟。

属实是不好伺候。

下面的农活有多累,身为当地人的姜德华太清楚了。

这群城里来的小白脸,干上两天就要趴窝。

陈峰突然放下酒杯,说道:“姜哥,我有个主意想和你商量一下。”

“一旦成了,不但能让这群知青将功补过,还能给公社增光添彩。”

“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姜德华好奇道。

“盖学校,让他们当老师。”

“你说啥!”

姜德华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

陈峰一本正经道:“我的意思是想办法在我们村办一所乡村小学,安排这些有文化的知青给孩子们老师,这所小学除了招收我们村的孩子念书,附近村的孩子也能过来上学念书学习文化知识。”

“前段时间我捡到一份报纸,上面写着扫盲的根本在于除掉盲根,大力在贫困地区修建学校,让农村的孩子有学上,彻底斩断文盲根源。”

“我想响应上级的指示盖小学,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学习文化,应该不会犯忌讳吧?”

“如果不犯忌讳,那不就是大功一件嘛。”

陈峰缓缓道。

姜德华心头一动。

扫盲确实是最高指示。

几年前,国家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文盲比例高得吓人。

认识字,有文化的老百姓,占了总人口的15%。

其中,还有不少是半文盲。

剩余的85%,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睁眼瞎。

陈峰手里握着十四个兵团知青,这些人的学历最低的也是初中。

初中文化放在偏远地区,古时候的状元没什么区别。

“卫民,你有这么好的点子,为什么不告诉公社领导,而要单独和我说这些呢?”

姜德华不动声色地分析着陈峰的用意。

公社一共有十五位领导,姜德华排名最后。

纵然排名不高,依旧有权参加重要会议。

去年。

国家开始了第三次扫盲运动。

并且为此设立了扫盲指标。

陈峰刚才有一句话说对了。

减少当地的文盲比例,确实是大功一件。

谁能想到十四名来自城里的知青。

可以给孩子们当老师呢!

除了教孩子们学文化,认字,还能捎带手给当地老百姓扫盲。

妙,太妙了!

得知不用出大力干农活,天天和书本打交道。

这群知青肯定会乐得鼻子冒泡。

打死都不会有半句怨言。

知青们不存在问题,姜德华心里却是迟疑。

陈峰想到这么两全其美的点子,应该首先告诉徐海涛。

怎么会在酒桌上,主动透露给自己?

陈峰淡笑道:“姜哥,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公社大主任是个什么性格,我多少听说一些,从不搞论功行赏。”

姜德华恍然大悟,明白了。

第一主任为人正直,一是一二是二。

好人是好人。

但也是因此,经常得罪人。

从不搞论功行赏,奖励下属那一套。

徐海涛为人圆滑,不过再圆滑也比不上姜德华。

陈峰这么说。

明显是要和自己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