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位面,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远处的天幕,眼神之中满是激动,
“好啊!好个霍去病!17岁啊,17岁咱的咱家乡遭遇了洪灾,咱的爹娘大哥相继去世,咱去了皇觉寺当和尚!
而这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敢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斩杀了2000匈奴兵,俘虏匈奴高级官员!这样的胆子,还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
咱很是佩服!他21岁就做到了所有武将的最高荣耀,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霍去病,还真是个军事奇才,他有着超高的军事素养,以及对军事的敏锐察觉,能最快做出最绝对的方案!
他是咱心目之中的英雄!”
李善长眼神之中满是笑意,
“上位,臣最佩服的也是这霍去病!
他这一生是个传奇,他是武将荣誉的天花板!也是臣觉得最可惜的一个武将,只活到了24岁,若是再多活几年,他的荣誉还能在填上几笔!”
大清位面。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打开折扇煽动了起来
“这天幕之上将的人一个个都是厉害人物,封狼居胥霍去病!还有这姜子牙,那可是让直接让周朝江山延续了800年的人物。
朕少年之时就曾将这霍去病侍卫偶像,也正是心中有了目标,朕的大清江山版图才会扩大至这131万平方公里,朕治理下大清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
朕富有四海,大清地大物博,什么没有?何须打开海禁,让那西方蛮夷和朕的大清帝国交易呢?”
和珅连忙跪在地上拍马屁道:
“主子爷圣明!主子爷的大清富有四海,人口扩张,主子爷的功绩乃是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比拟的!”
天幕上的视频还在继续播放,
【接下来登场的是第六位——兵圣孙武
站在你面前的是‘第一战神老六!’,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华夏兵学鼻祖’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于陈国贵族之后,后来齐国内部发生了动乱,他为了避祸而逃亡吴国。
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兵学,着《兵法十三篇》!
因此得到了伍子胥的赏识。
打破了春秋时期的战争法则,运用迂回奔袭,后退疲敌的策略。
以3万吴军在柏举之战中,击败了楚君20万主力。
缔造了华夏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他就是《孙子兵法》撰写者,背后是称为是‘兵家至圣’的孙武。”
大秦位面。
秦始皇看到孙武的瞬间,不由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心情很是激动,
“三万击败20万!这战绩这么厉害吗?
朕对这这位苏武很是感兴趣啊,能写出《孙子兵法》这样的千古巨着,这孙子的兵家造诣想必很高!
若他是朕大秦的的子民,朕的大秦想必能跟上一个台阶!”
大汉位面。
汉武帝拿着手上的《孙子兵法》看起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妙!妙啊!这孙武用3万吴兵就打败了楚君20万的主力!
兵圣之名,不虚此名啊!朕除了冠军侯最为佩服的就是孙子,他写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了兵家圣书,有那个行军打仗的不看孙子兵法呢?
朕的高祖刘邦管理下的兵仙韩信年轻时候不就是每日抱着《孙子兵发》通读吗?
若是他不懂兵法,又是如何辅佐朕的高祖打下这大汉的万里江山?
床朕的命令,以后将军的考核加上孙子兵法,能过熟背孙子 兵法,并理解其中奥妙的朕酌情加以任用!”
卫青领命道:“是,陛下!”
大唐位面。
李世民眼神之中满是钦佩,
“天幕这期盘点的还真是有意思,又是霍去病,又是孙武的!
这些可都是武将史上的最高荣耀,封狼居胥霍去病!兵家圣祖孙武!
孙武的战役到现在来看还值得将士们学习,李靖啊,床朕命令让三军将士背诵《孙武》,并让将军们演练孙武的这场柏举之战!
演练完之后三天之内交给朕一份心得报告,朕要看到结果!”
大老黑尉迟恭愁眉苦脸,刚想回绝,就被李靖给眼神示意拉了过来,众将士只能面露苦涩的领旨道:
“是,陛下!”
大明位面。
朱元璋眼神之中满是崇拜,
“苏武。他可是咱心目之中的偶像!
他写下了着名的巨作《孙子兵法》,这可是兵家圣典,这本书影响了华夏历史上的很多战役,像那兵仙韩信,还有三国时期的曹操都是《孙子兵法》不离手的!
蓝玉啊,你就应该多读读《孙子兵法》!”
蓝玉满不在乎的说道:
“上位,你是知道咱的,咱就是一个大老粗!咱大字不识几个!不要说读那啥兵法,就是看到这本书,咱的脑袋就嗡嗡响!”
朱元璋双眼一瞪,不怒自威,眼底染上一抹血色。
“蓝玉,你这些做的事情咱又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你——”
蓝玉吓得立马跪在地上,不断磕头行礼,
“皇上,咱读咱马上就学那孙《孙子兵法》!咱保证把它给背熟了!”
朱元璋看着蓝玉离开的背影,眼神之中满是深意。
“蓝玉,你能明白咱的心思吗?这世上明白咱心意的人都死了!咱要给标儿留下一个干净的江山!”
大清位面。
乾隆帝手上拿着一本《孙子兵法》看了起来,看着远处的天幕不禁思考道:
“孙武用《孙子兵法》打了一场翻身战,和爱卿你知道是哪两场吗?”
和珅略做思考的说道:“主子也,奴才不知道!还请主子爷告知!”
乾隆帝不免大笑出声,侃侃而谈道:
“这孙武和伍子胥指挥的第一场战争叫做柏举之战,此战之中孙武率领3万吴军打败了20万的楚君!
这柏举之战一举奠定了孙武的武圣之名!
这孙武最厉害的地方还是写了这本《孙子兵法》,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这种忠君爱国正是大清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