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内,嬴驷站在御书房外,整理着自己的衣冠。今日,他受父王嬴渠梁之命,前来汇报武胜学堂的最新成果。
\"太子请进。\"内侍轻声通报。
嬴驷步入御书房,只见嬴渠梁正伏案批阅竹简,见他进来,露出赞许的笑容。
\"父王,武胜学堂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新招收的两百名学员也已安顿妥当。\"嬴驷恭敬地行礼汇报。
嬴渠梁满意地点点头:\"好!自学堂建立以来,战功赫赫,为我秦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搁下手中的竹简,\"说说你接下来的打算。\"
嬴驷早有腹稿:\"儿臣认为,武胜学堂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军事人才。如今我秦国版图日益扩大,需要大量懂得治理的官员。因此,儿臣欲在学堂增设文治课程,培养既懂军事又通政务的全才。\"
嬴渠梁眼中闪过惊喜:\"此议甚善!秦国欲强,不仅要能战,更要善治。\"他沉思片刻,\"你可有合适人选执掌文治教习?\"
\"儿臣已请大良造商鞅推荐了几位通晓法理、熟悉新政的官员,待确定后便可开课。\"
嬴渠梁大为赞赏:\"很好!武胜学堂既能出将,又能出相,我秦国何愁大业不成?\"
正说话间,内侍匆匆进来报告:\"陛下,大良造求见,言有要事禀报。\"
\"宣。\"
商鞅大步入内,见到嬴驷也在,点头致意后便直奔主题:\"陛下,韩国边境有异动,似在集结兵力,意图不明。\"
嬴渠梁眉头一皱:\"韩国小国,安敢轻举妄动?\"
商鞅解释道:\"据探子回报,韩国已与赵国结盟,可能正密谋联手攻我边境。这次韩国动作,很可能是赵国在背后指使。\"
\"赵国!\"嬴渠梁冷哼一声,\"看来上次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他转向嬴驷,\"太子,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嬴驷思索道:\"父王,与其等他们来犯,不如先发制人。韩国虽小,但地处我国东进要道,若能拿下,对我国东向战略大有裨益。\"
商鞅附和道:\"太子所言极是。臣建议,先发奇兵,直取韩国西部要塞,断其与赵国联络之路,再以主力压境,迫其就范。\"
嬴渠梁听罢,目光坚定:\"就依此计!\"他看向嬴驷,\"太子,此战由你统领,可从武胜学堂选调优秀学员随军,正好检验学堂成果。\"
嬴驷肃然领命:\"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王重托!\"
次日,嬴驷回到武胜学堂,召集全体师生,宣布了出征的决定。
\"此次征韩,朝廷派我为主帅,尔等都是我秦国精英,正是建功立业之时!\"嬴驷目光如炬,\"本次行动,我将从学堂中选拔五十名优秀学员,随军出征,担任各级指挥官。\"
台下立刻沸腾,所有学员都摩拳擦掌,希望能被选中。
嬴驷接着说道:\"选拔将于明日进行,包括兵法考核、战术推演和体能测试。诸位务必全力以赴!\"
第二天,选拔如期举行。学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才能。嬴驷和几位教官严格考核,最终确定了五十名随军学员,其中李信和王离依然名列前茅。
同时,为了实施文治教育的计划,嬴驷指派年长的学员蒙骜留守学堂,与新到任的文治教习共同推进新课程。蒙骜虽渴望出征,但也明白肩负的重任,欣然接受。
选拔结束后,嬴驷召集入选的学员进行战前动员:\"诸位,此次征韩,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实战教学。你们将分散到各部队,实际指挥作战。记住学堂所学,沉着应对,方能致胜!\"
李信代表学员发言:\"太子放心,我等必将全力以赴,为秦国争光,为学堂增彩!\"
出征前夕,商鞅亲自来到学堂,为即将出征的学员们上了最后一课。
\"韩国虽小,但地势险要,切勿轻敌。\"商鞅在沙盘前分析道,\"此战关键在于速度和协调。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断其援,再取其城。记住,胜败往往在于细节,切莫疏忽。\"
次日黎明,大军启程。嬴驷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进发。随行的武胜学堂学员各自带领小队,担任斥候、前锋等重要角色。
三日后,秦军抵达韩国边境。嬴驷下令全军休整一日,同时派出精锐斥候,侦察敌情。
夜幕降临,斥候回报:\"太子,韩国西部要塞石门已增兵至五千,但防守仍有疏漏。南面山路几乎无人把守,可从那里迂回突袭。\"
嬴驷闻言大喜:\"天助我也!\"他立即召集将领制定作战计划:\"明日,我军主力在正面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同时派精锐从南面山路绕袭,直取要塞后门。\"
这正是武胜学堂常教授的\"声东击西\"战术。负责绕袭的正是李信,他对地形了如指掌,信心满满。
翌日拂晓,战斗打响。秦军主力在嬴驷指挥下,呐喊震天,气势汹汹地向石门要塞推进。韩军见状,迅速集结兵力防守正面。
与此同时,李信率领三千精锐,悄然从南面山路迂回。山路崎岖,行军艰难,但李信凭借在学堂学到的行军技巧,带领部队快速前进。
正午时分,当韩军全力应对正面进攻之际,李信的部队已绕到要塞后方。他一声令下,士兵们猛攻后门。守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
嬴驷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全军猛攻。韩军腹背受敌,很快溃不成军。到黄昏时分,石门要塞已落入秦军之手。
\"传令下去,休整一夜,明日继续向东推进!\"嬴驷命令道。他特意召见了李信,\"你此次表现出色,朕甚为欣慰。学堂所学,看来确实有用。\"
李信恭敬回答:\"这都是太子和诸位教官教导有方。学堂传授的不仅是战术技巧,更是冷静思考和临机应变的能力。\"
嬴驷满意地点头:\"好!继续努力,未来你必成大器!\"
接下来的日子,秦军势如破竹,连下韩国三城。韩王惊惧不已,急忙向赵国求援。然而,由于石门要塞已失,赵军援兵难以及时赶到。
正当秦军准备向韩国都城进发之际,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赵国突然从北面出兵,袭击了秦国边境,意图分散秦军兵力。
得知此消息,嬴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赵国此举,明显是想救援韩国。诸位认为如何应对?\"
王离站出来献策:\"太子,我军已深入韩境,若此时回师,恐前功尽弃。臣建议,分兵两路:主力继续压向韩国都城,迫其投降;另派一支精锐回防边境,抵挡赵军。\"
嬴驷沉思片刻,点头赞同:\"善!就依此计。\"他任命王离为偏将,率领三万精锐回防,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东进。
在征韩期间,武胜学堂的文治教育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蒙骜与新到任的文治教习范雎一起,精心设计了课程体系,包括法理、吏治、农政、水利等实用知识。
范雎原是魏国大夫,因政见不合,被诬陷逃亡至秦。商鞅慧眼识才,推荐他任武胜学堂文治教习。范雎学识渊博,善于教学,深受学员喜爱。
\"夫治国之道,在于明法度、审举措、知民情。\"范雎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我秦国变法图强,正需懂得变法精髓的治理人才。尔等学成后,当为新政添砖加瓦。\"
学员们听得入迷,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效力。
就在武胜学堂文治课程如火如荼之际,战场上传来捷报:嬴驷率领秦军已抵达韩国都城新郑城下。韩王见大势已去,主动派使者求和。
嬴驷提出条件:\"割让石门以西全部领土,赔偿军费黄金万两,派王子入秦为质。\"
韩王别无选择,只得接受条件。就这样,秦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韩国大片领土,进一步巩固了东进基础。
与此同时,王离率军回防的战况也十分顺利。他运用在学堂学到的\"后发制人\"战术,先以小部队诱敌深入,再以主力包抄截断,一举击溃了赵军前锋,迫使赵军退兵。
大捷之后,嬴驷率军凯旋。咸阳城内,万民夹道欢迎。嬴渠梁亲自到城门外迎接,对嬴驷赞不绝口:\"好儿子!此战不仅拓土百里,更彰显了我秦国军威!\"
嬴驷谦虚地说:\"父王过奖。此战能顺利取胜,全赖将士用命,学堂学员表现尤为出色。\"
嬴渠梁闻言大喜:\"看来武胜学堂果然名不虚传!朕决定,进一步扩大学堂规模,提高招生人数,为我秦国培养更多人才!\"
回到武胜学堂,嬴驷惊喜地发现,文治课程已初见成效。范雎带领学员们制定了一套县域治理方案,获得了商鞅的高度评价。
\"太子殿下,\"范雎恭敬地汇报,\"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已能将法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套县域治理方案,就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嬴驷翻阅方案,连连点头:\"很好!理论结合实际,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他看向范雎,\"范教习辛苦了,你的教学成果令我欣慰。\"
范雎谦虚道:\"这都是陛下和太子的信任,微臣只是尽己所能罢了。\"
这时,蒙骜走来报告:\"太子,按您的指示,我们已经与各县协调,准备安排学员轮流下县实习,体验基层治理。\"
嬴驷大为赞赏:\"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治理之道。\"
就这样,武胜学堂的教学体系日益完善,既有军事训练,又有文治教育,还增加了实地实习环节。学堂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各国有志青年前来求学。
一年后的春日,嬴渠梁亲临武胜学堂视察。看着操场上训练有素的学员们,嬴渠梁欣慰不已:\"虔儿,你的远见卓识,为我秦国培养了这么多栋梁之才,实在是大功一件!\"
嬴驷恭敬地说:\"父王过奖。儿臣不过是尽己所能,为国分忧。这些年轻人才是我秦国的未来和希望。\"
夕阳西下,嬴驷站在学堂高台上,眺望远方。他心中明白,武胜学堂只是一个开始,秦国统一大业的道路还很长。但有这些优秀人才的支持,有父王的英明领导,有变法带来的强大国力,这个伟大目标终将实现。
文治武功,相辅相成。秦国崛起之路,已然不可阻挡。
咸阳城外,春风拂过麦田,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在这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嬴驷和武胜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