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寒冬的清晨,天色微亮,南京城还笼罩在一片清冷之中,皇宫内却已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地点】奉天殿,宫殿高大雄伟,飞檐斗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庄重。殿内,太祖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人物】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标
【朱元璋】(声音低沉而有力)朕近日思量,太子朱标虽勤勉好学,但治国理政之事,终究经验尚浅。朕担忧他日后处事有所偏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李善长】(出列,恭敬地拱手)陛下圣明,太子殿下仁德宽厚,只是初涉朝政,历练尚缺。臣以为,可挑选几位老成持重的大臣,辅佐太子参决政事,如此既能让太子积累经验,也能保朝政平稳。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李善长)善长所言正合朕意。朕命你,还有几位朝中重臣,一同辅佐太子。日后,朝中诸事,太子可先与你们商议,再行定夺。
【胡惟庸】(心中一紧,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太子天资聪慧,稍加时日,必能独当一面。如此兴师动众,恐会扰乱朝纲,让太子心生依赖。
【朱元璋】(目光如炬,看向胡惟庸)胡丞相,你是在质疑朕的决定?朕此举,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太子历练需循序渐进,有诸位大臣辅佐,方能少走弯路。
【胡惟庸】(忙低头)臣不敢,陛下圣意深远,臣只是一时考虑不周。
【朱标】(上前,行礼)儿臣多谢父皇关怀,也多谢诸位大臣相助。儿臣定当虚心学习,不负父皇和诸位大臣的期望。
【朱元璋】(看向朱标,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标儿,你要记住,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在于权衡。你多向善长等大臣请教,切不可刚愎自用。
【李善长】(看向朱标,温和地说)太子殿下,日后有任何疑惑,尽可与臣等商议。我等必当倾尽全力,辅佐殿下。
【胡惟庸】(心中暗自恼怒,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太子殿下,臣也愿为殿下分忧。只是朝政繁杂,还望殿下早日熟悉,也好为陛下分担重任。
第二章:朝局暗涌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后,阳光洒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胡惟庸的丞相府内却气氛凝重。
【地点】胡惟庸丞相府书房,书房内布置得奢华而典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上挂着名家字画。
【人物】胡惟庸、陈宁、涂节
【胡惟庸】(脸色阴沉,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哼,朱元璋此举,分明是在制衡我!让李善长辅佐太子,这不是明摆着要分我的权吗?
【陈宁】(附和道)相爷,这李善长虽无实职,可如今辅佐太子,权势可不比您小啊。日后,恐怕很多事情都要先经过他和太子这一关了。
【涂节】(面露担忧)相爷,如今形势对我们不利,我们是不是该收敛一些,再做打算?
【胡惟庸】(冷笑一声)收敛?现在收敛,就等于坐以待毙!朱元璋猜忌心越来越重,我们若不早做谋划,迟早会被他收拾。
【陈宁】(沉思片刻)相爷,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就这样任由他们摆布吧。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们要加快联络各方势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同时,密切关注太子和李善长的一举一动,寻找他们的把柄。
【涂节】(犹豫地说)相爷,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万一被陛下察觉,我们可就全完了。
【胡惟庸】(瞪了涂节一眼)怕什么!富贵险中求。如今我们在朝中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若不奋起一搏,将来连性命都难保。
【陈宁】(咬咬牙)相爷说得对,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愿意全力支持相爷,与他们一争高下。
【胡惟庸】(看向涂节)涂节,你呢?难道你想临阵退缩?
【涂节】(无奈地说)相爷,我不是临阵退缩,只是担心我们的计划不够周全。既然相爷和陈大人都决心已定,我也愿意跟随相爷。
【胡惟庸】(满意地点点头)好,我们三人齐心协力,一定能成就大事。从现在开始,各自行动,有什么消息及时汇报。
第三章:朝堂交锋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又一次早朝,天色微明,奉天殿内灯火通明,文武百官依次排列。
【地点】奉天殿,殿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一场可能的风暴。
【人物】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标、汪广洋、李文忠、冯胜、汤和、陈宁、丁玉等众大臣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今日早朝,诸位爱卿可有要事启奏?
【胡惟庸】(出列,行礼)陛下,臣有本奏。近日,臣听闻中书省事务繁多,人手不足,许多政令的推行都受到了阻碍。臣恳请陛下,再调派一些得力人手,协助中书省处理政务。
【李善长】(看了胡惟庸一眼,也出列)陛下,臣以为中书省之事,应先理清职责,而非盲目增加人手。如今中书省机构臃肿,若不加以整顿,即便增加人手,也难有成效。
【胡惟庸】(脸色微变,看向李善长)李大人,中书省之事,我自会打理。如今政务紧急,若不尽快解决人手问题,恐怕会影响朝廷的公信力。
【朱元璋】(目光在两人身上来回扫视)善长所言,也有道理。中书省乃朝廷核心机构,职责必须明确。胡丞相,你先将中书省的事务梳理清楚,再谈人手之事。
【胡惟庸】(心中不满,但只能低头应道)臣遵旨。
【这时,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出列】
【李文忠】陛下,大都督府近日在边防事务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北方蒙古残余势力时有侵扰,我们需加强边防兵力部署。
【朱元璋】(微微皱眉)此事朕已知晓。冯胜,你身为右都督,对此有何看法?
【冯胜】(出列,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应从内地调派部分精锐部队,充实边防力量。同时,加强与周边卫所的联络,形成联防之势。
【朱元璋】(点头)就依你们所言,尽快安排。务必确保边境安全,不可让蒙古人有机可乘。
【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汤和出列】
【汤和】陛下,御史台近日弹劾了几名官员,皆是贪污受贿,扰乱地方政务。臣恳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朱元璋】(神色冷峻)这些贪官污吏,朕绝不姑息!陈宁、丁玉,你们务必严查,将涉案人员一网打尽,不管是谁,都要依法处置。
【陈宁、丁玉】(齐声应道)臣遵旨!
第四章:太子历练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东宫的书房内,暖烘烘的。
【地点】东宫书房,书房内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文卷,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舆图,显示着大明的疆域。
【人物】朱标、李善长、刘基(刘伯温)
【朱标】(看着手中的奏折,眉头紧锁)李大人,刘先生,这是近日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其中关于地方税收的问题,颇为棘手。有些地方百姓抱怨赋税过重,可朝廷又需钱粮维持运转,这该如何是好?
【李善长】(接过奏折,仔细看了看)太子殿下,此事确实需要谨慎处理。臣以为,可先派官员到各地实地考察,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对于确实赋税过重的地方,适当减免一些,以安抚民心。同时,加强对税收的管理,杜绝官员贪污中饱私囊。
【刘基】(微微点头)李大人所言极是。此外,还可鼓励地方发展农桑,兴修水利,提高百姓的生产能力,如此一来,即便赋税稍有调整,朝廷的钱粮也不至于短缺。
【朱标】(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二位所言,让我茅塞顿开。只是这派官员实地考察之事,该选派何人?
【李善长】(思考片刻)殿下,可挑选一些清正廉洁、有实干经验的官员前往。比如,宋濂、方孝孺等人,他们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定能将此事办好。
【朱标】(看向刘基)刘先生,您觉得如何?
【刘基】(捋了捋胡须)李大人的提议甚好。宋濂、方孝孺皆是可用之才,他们定不会辜负殿下的信任。
【朱标】(下定决心)好,就依二位所言。我这就着手安排此事,希望能尽快解决地方税收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善长】(微笑着说)太子殿下英明。这处理政务,便是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如此,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基】(语重心长地说)殿下,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我大明江山才能稳固。日后处理政务,切不可忽视百姓的声音。
【朱标】(郑重地点点头)先生教诲,我铭记于心。我定当以百姓为重,为父皇分忧,为大明的繁荣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