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乡试(六)
第三场考试以策问为主,共五道题。
涵盖经史、时务与治国方略,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思维。
策问本质上是一种围绕国家治理展开的论述题。
要求考生能够引经据典,结合现实,提出可行的对策。
经史策问侧重历史事件或儒家经典,探讨治国之道;
时务策问则针对当下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具体方略;
而综合策问则是结合经史与现实的综合性考题。
考试难度不亚于前两场考试。
不过,对于经历了两场鏖战的考生而言,这已是最后一关,心理负担相对轻松些。
然而,当林向安看到考题时,不禁苦笑摇头。
不知这次乡试的考官究竟是什么脑回路,竟又出了一道让人哭笑不得的题目——
其中一题目:《诗经》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今有司库粮频遭鼠耗,或言‘以猫治鼠’,然猫亦偷鱼,何以两全?
这道题借“猫鼠”之争,巧妙引申至治国议题。
出自《诗经·魏风·硕鼠》。
这“硕鼠”本指贪婪的剥削者,寓意资源被不正当消耗,引发百姓不满。
表面上,考题探讨的是粮库鼠患问题:粮食屡遭鼠害,有人提议以猫治鼠,但猫亦偷食鱼,防鼠的同时可能引发新的损失,陷入两难境地。
但文人向来含蓄,擅长隐喻,所谓“指桑骂槐”,这题实则别有深意。
“硕鼠”象征贪官污吏,而“猫”则影射监察机构。
治理腐败者(鼠),需要监察(猫),可若监察者本身亦贪,岂不引发新的问题?
考题的关键,便是如何设计制度,使“治鼠者”不变成“新鼠”。
如何防止监察体系本身的腐败。
这不仅是考场上的命题,也是现实政治中的永恒课题。
在林向安看来,这是无解的。
无论如何设计制度,其核心终究在于“人”。
如果治理者自身不端,任何约束机制都可能形同虚设。
虽然这样想,但万万不能这样答。
古人讲求“做人的学问”,既然谈治国,便绕不开孔孟的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以君子之风引领庶民。
由此,可从经典中溯源,借古论今。
首先可以历史借鉴:《周礼》中的治理体系。
《周礼·秋官·穴氏》有云:掌攻蛰兽,各以其物火之。
古代专设官职负责捕兽,古人已认识到对害兽需要专门治理。
这可类比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以监督官员的廉洁。
但《周礼》并未解决“治兽者亦贪”的问题,即如何防止监察者自身的腐败。
那么理想与现实:就需要儒家的道德约束,再结合法家的制度设计。
儒家主张官员应修身齐家,进而推及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教化,以君子治理小人。
然而,仅靠道德约束并不足够,必须辅以制度上的约束,否则“猫”久而久之也会变成“鼠”。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官”,认为制度才是防止腐败的根本。
商鞅变法便是一例,利用严刑峻法来确保官员不敢贪腐。
然而,过于刚硬的法律也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甚至形成权力滥用的新问题。
那么能够实可行之策:就是平衡权力,加强监督,结合儒法两家思想。
林向安心中已有腹稿,便开始奋笔疾书,在草稿纸上写下答题思路,然后再引经据典一步步推导。
......
这一天,林向安答题到深夜。
两根蜡烛燃尽,号舍内陷入一片黑暗,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准备歇息一下。
连续数日的紧张考试,让他的精神绷得极紧,此刻一沾枕头便沉入浅眠。
迷迷糊糊间,他忽然听到细微的动静,微微睁眼,发现隔壁号舍透出一丝微弱的烛光。
林向安心想,许是那人奋战至深夜,仍在誊写答案,便没有放在心上。
正当他即将再次入睡时,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划破夜色——
“大胆,竟然夹带!”
紧接着,脚步声混着兵器撞击的响动传来,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来人,把人拖出来!”
一阵嘈杂后,隔壁的考生被拖了出去,他惊恐挣扎,大声哭喊:“冤枉啊!冤枉啊!”
“抓了现行,还敢喊冤枉?”
一个号军冷哼一声,“证据在此,带走!”
林向安彻底清醒,皱眉坐起,看着门缝外晃动的灯火,心中满是惊疑。
这次考试的检查如此严格,竟然还有漏网之鱼?
他隐约看见号军手中举着一块布,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很快,考官也被惊动,匆匆赶来,低声与号军讨论着作弊的手段。
林向安屏息倾听,断断续续听到只言片语。
“……用药汁抄写在衣物上……遇水显字……”
心头微震,林向安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巧妙之处。
原来这作弊者在衣物上用药汁写下答案,入场时一切如常,等到夜深人静,考场的监督稍微松懈时,再用水沾湿,隐藏的字迹便会显现。
这一手段极为隐蔽,难怪即便层层筛查,依旧有人敢铤而走险。
林向安不禁感叹,这些作弊者为了乡试,可真是费尽心思,不惜冒险一试。
一旦被抓,等待他们的便是终生不得科考,家族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流放。
还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何必抱着侥幸的心理呢?
喧闹平息,贡院重新归于寂静。
但林向安却再难入眠。
他枕着手臂,盯着号舍昏暗的屋顶,思绪纷乱。
直到夜色更深,疲惫终于压过思虑,他才勉强合眼。
次日清晨,天光透过门窗的缝隙洒进来,号舍内仍旧阴冷。
林向安睁开眼,只觉脑中隐隐作痛,接连的苦熬,再加上天气,本就有些不适,而昨夜未眠的疲惫让他格外难受。
深吸了一口气,幸运的是题目都答完了,只需要誊写即可。
强忍不适,林向安稳住心神,专注地誊写答卷。
字迹需端正工整,不能有丝毫涂改,林向安一笔一画写得格外谨慎。
这一日,天空放晴,久违的阳光透过院墙洒在贡院之中,带来一丝温暖。
暖意透过层层衣物渗入身体,让林向安心情稍微好了些。
晌午时分,他终于誊写完毕。
仔细检查无误后,便毫不犹豫地提前交卷。
这几日待在号舍里闷得透不过气,他实在不愿多留片刻。
整理好随身物品后,便被号军引领至一间空屋休息。
推门进去时,已有少数考生在其中,他们或坐或倚,神色疲惫,沉默寡言。
几日考试的煎熬让每个人都显得沧桑许多,仿佛这场乡试不仅考验才学,更在考验人的心志与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