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 第131章 心烦的辽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辽国近两百年的统治,行政区域不断划分,燕云十六州早就分开管理了。

在辽国治下,燕京所辖之地仅有檀、顺、幽、蓟、涿、易六州,赵良嗣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强调这六州是燕京所属。

完颜阿骨打崇尚中原的璀璨文明,他知道只有先进的文明,才能让他部族的百姓脱离贫苦,他甚至给自己取了汉名:完颜旻。

此时阿骨打印象中的宋国强大而且还很富有,他还是比较愿意交好宋国的,他略一犹豫,就答应把六州之地划入谈判协议中。

即便如此,大宋朝堂上商量的十六州,如今只剩个零头,所谓横亘南北的长城防线,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赵良嗣硬着头皮说:“辽国西京也属大宋旧地。”他再次向阿骨打提出西京也归宋的请求。

好几个金国官员提出反对意见,此一时彼一时,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阿骨打想了想,决定再给大宋一个面子,他同意把西京也算在内。

这是赵良嗣的极限了,又多要回来一个州,而且是辽国五京之一的州。

再索要另外九州他不敢!也办不到。

谈完地,就该谈钱了。

不知赵良嗣是想耍小聪明,还是真的想替宋国省一笔钱,“灭辽后,我朝会每年给贵国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这次不待辽国大臣再次反对,完颜阿骨打就开口了。

“据朕所知,你们宋国每年给辽的岁币是白银五十万两,绢五十万匹,怎么我金国给你们土地,反而还变少了?”

赵良嗣看到金军的战斗力后,他也只是提这么一嘴,他说话真的硬不起来的。

而且赵佶手书上写的清楚,灭辽后,把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

谈判的最后,阿骨打定下一个日期:“八月初九,两国起兵,共同伐辽。”

辽国的上京是契丹人最早的国都,是五京中底蕴最深的都城,城内的遍地都是皇族王爷,达官显贵,他们遭罪了,他们家中的钱财和女人都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了。

此时皇宫内除了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简直就是花的海洋,皇妃王妃,名媛贵妇,就算普通宫女,也都是在民间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靓丽佳人。

女真众多将领看的眼花缭乱,口水直流。

聚集在皇宫内的女子个个花枝招展,相貌娇好,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毫不夸张的说,这里总有一款是你喜欢的类型,更可能是你喜欢的很多款的那种情况。

这些女子以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皮肤娇嫩,身形柔美,满身的珠光宝气,这是他们部落里常受风吹日晒的女真族女子所不能比的。

两者就像刚从地里刨食回来,神情还有些狼狈的农妇;和即将参加酒会,精心打扮过的国际空姐。

人靠衣装马靠鞍,此时聚集在皇宫内的女子,无论气质还是长相,都完胜女真女子,面对这样的场景,就连完颜阿骨打这位英雄人物也不能免俗。

阿骨打为了体现女真人的友谊,他下令除皇妃以外的女子,赵良嗣可以尽情挑选。

只是赵良嗣现在哪还有心情玩女人啊,他看到了女真的强大,忧心不已。

完颜阿骨打想要八月份起兵,谈判却出了重大纰漏,赵佶是否还会和金国联合?他需要尽快将这个消息带回去。

赵良嗣走了,完颜阿骨打则准备在上京城养精蓄锐,待八月份正式发起灭辽之战。

……

赵佶喜欢丹青蹴鞠,喜欢欣赏奇异珍宝,他是个精致的贵族,是个会享受的贵族,皇宫后面有一个御花园,名延福宫。

赵佶把这里扩建了数倍,如今的延福宫甚至和整个皇宫的大小相当,里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流水随处可见。

皇宫是处理朝堂政务的地方,这里却是他的小天地,赵佶大部分时间都消遣在延福宫内。

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同样是一个奇葩皇帝,他与赵佶不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个月他都在游玩中度过。

辽国幅员辽阔,境内的万里河山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辽国有两套相对独立的领导班子,分别管理南北不同民族的具体事务。

北朝庭也称北院,以上京为主,负责管理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包括军事、边防和草原地区的行政管理,北院更加注重契丹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南院以燕京为主导,负责管理汉人为主的农业地区,包括民事、财政和礼仪等,南院更多的借鉴了唐朝和宋朝的汉人政治制度。

辽国西南部,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边,驻扎着大片大片的帐篷。

耶律延禧此时正在悠闲的钓着鱼,两个宫女在旁边给他扇着风,太监用伞盖给他撑出一片凉阴,近百名护卫在周围警戒着。

有几个官员急吼吼的往耶律延禧这边赶来,这是北院的官员,真是难为辽国的官员了,有国家大事需要禀报,愣是找不到他们的皇帝陛下。

他们日夜兼程,翻遍千山万水,总算找到了陛下,他们差点激动的哭出声来。

忽然,一队护卫将他们拦下了,护卫们也不说话,就是拦着不让他们过去。

“我等有紧急军事要向陛下禀报,快让开!”

“没有司徒大人的命令任何人不可靠近陛下!”

“都什么时候了,还要禀报萧奉先!”

“都退下,否则出了大事,你们就是有八个脑袋也担待不起!”……

几个官员七嘴八舌的吵嚷着,引起了耶律延禧的注意,耶律延禧扭头看去,微微皱眉!

他都快要烦死了,自从亲征大败后,不少地区治安动荡,东京留守的高永昌反了,渤海人反了,蒙古族的乌古部反了……

简直烽烟四起。

通州降金,双州降金,辽州降金……

简直四处漏风。

耶律余睹战金军,败!萧干平叛后迎击金军,败!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与金军交战,败!……

简直一地鸡毛。

每次大臣来找他就没有过好消息。

‘朕已经派兵平乱了,国内基本稳定了,内患已去,金国正在议和,外忧很快也会平息,这不都是朕的英明决断?朕的功劳吗!?

现在朕只是想好好钓个鱼,这个要求很过分吗?真是一会儿都不让人清净!’

耶律延禧扭过头,再次看向平静的水面。

耶律延禧的父亲曾是辽国太子,当年的权臣耶律乙辛诬陷太子想篡位,他爷爷就把他爹砍了,三岁的耶律延禧父母双亡。

他爷爷砍完儿子就后悔了,只能在他这个孙子身上弥补一下,耶律延禧四岁被封太尉,五岁被封中书令加梁王,十六岁被封燕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中书令相当于左右宰相之和。

耶律延禧顶着军权、政权一把手的名头,他身边充斥着想巴结讨好他的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每天都不会少,这就是他的成长环境。

有人会去找五岁的中书令商讨国家大事吗?找十六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讨论军机要事?

军政有北院处理,财政有南院处理,还有他爷爷坐镇大后方,他真的不需要做什么。

爷爷杀了亲爹,要说他有多亲近老爷子也不太现实,小时候他面对自己的爷爷心里只有恐惧,大一些后他开始远离京都,游山玩水成了他唯一的乐趣。

耶律延禧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平反,追封他们皇帝皇后的名号,然后就是鞭尸,因为陷害他父亲的人,已经被他爷爷处死了,他想报仇只能鞭尸了。

耶律延禧让人把耶律乙辛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曝尸荒野,又彻查了耶律乙辛残留的党派官员,凡事有过错的一律从严处罚。

耶律乙辛是巨奸,耶律延禧的做法反而在民间得到如潮般的好评,百姓看到一个致孝的皇帝,一个眼里不揉沙的皇帝。

只是自此以后,耶律延禧又过上了四处游猎的生活。

毕竟以前他就是这么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