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秋风微凉
“哎,你把相机带来了?”陈新摆弄着相机,新奇道。
“这么值得纪念的事儿,肯定要带上。”
周六,我来教室的时间格外早,因此没什么人。
“先给我玩玩。”陈新不厌其烦地到处拍,见他爱不释手,我便大方的暂借给他。
“哟?来这么早?”杨树吃着包子饶有兴致地看着到处拍照到陈新,“他手里是你相机?”
“不废话吗?”
几分钟后,林七月也到了,跟平时来的时间差不多。
“你来这么早?”她放下书包问道。
“这不出去玩吗?来早点。”我点头说,昨天抖音没看多久,睡的早。
私下问过刘洋,这次班里没一个人落下。
七点半,原本该充满朗读的教室,却嘈杂一片,讨论的无不是等会儿的出游。很快老宋来到教室,看眼手表后开始说起今日“秋游”的注意事项。
“等下出发,安静点,其他班还在早读,不要掉队,各组组长注意自己照看组员......”最后老宋再三强调安全事项,众人连连应和,多少有些敷衍。
“宋老师,我们是不是该拍个照纪念一下?”一道熟悉的声音喊道。
“可以,那就行政楼前面的花坛吧。”老宋点头道。
“煜枫有相机!”这时那声音又说道,我顺着声音方向看去,这不冯溪悦吗?那就不奇怪了。
“煜枫,你能拍不?”老宋问道。
我没理由不接下这个任务,点头道:“行!”
安静地走到行政楼的花坛前,说是花坛,但中间立着一个金属质感的建筑物,下面写着“什么之星”我认不出是什么,大抵是个艺术品。
“左边的,对对对,往右边站点。”我站在前面,让每个人都进入画面,“宋老师,你也去拍两张啊。”快门声响起几声后,我对老宋说道。
老宋本想婉拒,但架不住她们的邀请,站到了她们腾出来的中间位置,随着快门的按下,一幅充满青春和回忆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一个小小的相机里面。
“怎么样?我看看。”冯溪悦凑过来,想要看我刚才拍的照片。
“很可以。”我把相机交给她们,“看完记得还回来。”
“知道知道。”苗善在一边也插进来道,我则被当成了无关人员。
因为那个湿地公园不远的缘故,我们选择靠双脚步行到目的地。
“你相机呢?”陈新过来问。
“噢,冯溪悦她们那儿。”我摊手说,“你要的话去找她们。”
“行。”陈新说完当真去找了她们。
我则继续跟杨树走在前面聊着,林七月旁边有张清作伴,走在队友后方。
“红灯。”
带队的人停下,老宋在出校门没多久后不知所踪,也许只有前面带队的韩志杰知道。
约一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县里新修的公园,我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理论上来说不会有任何接触。
“有啥好玩的啊?”
陈新拿着相机到处拍,漫不经心地回应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拍照也好玩啊。”
我找着人群里的身影,噢…她也在拍。
这新修的湿地公园可是县里的重点项目,但却因为周边处于开发阶段,哪怕是周末来的人也不多。
我们从一方形长廊进入,四周挂着浓密的藤蔓,氤氲着阵阵翠绿的生气,我睹物思物地想起初中时代也有一个模样类似的长廊,唯一区别是没有眼前这个长。
“这个取景不错啊,得多拍点。”
我横屏拿着手机,暂缓脚步,很快掉到了队伍末尾,正好陈新在旁边的花丛边,相机的镜头被他怼到花蕊上,聚精会神地拍着。
“你拍好没,给我用下。”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
“马上,快了。”陈新拍完几张后,颇为可惜的把相机交给我,“唉~怎么就是学不会呢?”他走着,神色若有所思。
队伍已经进入藤蔓丛生的长廊中,绿茵中投射的斑驳光点印在里面的人的衣服还有大理石地面上,我脚步缓慢,寻找着合适的角度,和谐的画面在我手上的铁疙瘩里定格。
我满意地看着照片,不着急追上前面的队伍,杨树站在不远处望着我,“快点啊!”
我抬起头回应道:“来了,急啥?”
“怕你走丢。”杨树看着我嬉皮笑脸道。
走过长廊里的几个拐角,来到一处水上木桥,木桥很宽,足够三四人并肩行,水面的近处是低矮的水草,再远些便是高高的芦苇,“你说里面有鱼吗?”
“肯定有吧?”杨树语句错误地应道,“你要不跳下去看看?”
“你怎么不跳?”
十几分钟后,木桥出现分叉路口,前面是延伸的木桥,另一边是往上走,一个类似亭子形状的小公园,园中央长着一棵覆盖整个小公园的大树,绿茵遮天。
林七月蹲在木桥的岔道那儿,拿着手机拍着远处茂密的芦苇丛,拿着相机的我下意识拍了两张,虽说只是背影。
“哟?你偷拍人家?”旁边的杨树注意到我的镜头,调侃道。
“偷拍?什么偷拍?我这叫记录美好生活。”我脸皮厚地反驳道:“拿相机那能叫偷拍吗?那叫摄影!”
“行,就你会说好吧。”他两手一摊,一副懒得跟我狡辩的态度,继续往前走。
林七月似乎不太满意拍的照片,在那儿站起身,换了个角度和方位继续拍。
我心里莫名地确定,她一定会上那个亭子去,于是乎,我问向前边的杨树,“你去不去拍两张?”
“她好像也去了。”
后者迟疑地说:“我?算了,你要去就去吧,我先走了。”
刚走到岔道,只见暮珊紫从去亭子的路上下来,“得,你现在去也没机会了。”我低声说。
“得了吧。”
杨树闻言,不屑一哼,“你拍吧,我先走了。”说罢,径直朝队伍走去。
而我则朝向上的路走去。
亭子里,郑秋叶和她的几位朋友准备合影。
“煜枫?你能帮我们拍两张不?”
闻言,我点头应下。
她们五个站在一起,摆好姿势,“很好,最后两张。”
我秉持着一个“摄影师”基本的操守,帮她们拍出了比较满意的照片,就算不满意不是还有后期吗?
“ok啊,回去记得发我,谢谢。”郑秋叶感谢道。
“不用谢谢,v我五块就行。”
“.......”
“开玩笑。”
回过头,林七月手举着手机,摄像头对着头上遮蔽天空的大树。
她看不见的是,那阳光倾泻在她身上,将灰色的外套披上一层光,绿色的背景布下,在某个人的心里落下了烙印。
手上的铁疙瘩就是为了记录生活美好,现在不正是?
这一次,林七月的侧脸出现在画面内,没有扎起的短发被一阵微风轻轻扬起,如同柳枝,似有种朦胧的美,可能我眼里多了点一种叫滤镜的东西,这次出来“秋游”无疑是极其正确的决定。
我跟做贼似的,拍完达到了目的后,匆匆离开,林七月和郑秋叶她们却意犹未尽。
杨树和暮珊紫聊着天,前者脸上的笑容很满足,跟平常表现的他很不一样,果然,喜欢是一件非常明显的事儿。
陈新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不见踪影。
刘洋和刘晓升走在一起谈笑风生,韩志杰带着耳机,嘴里叼着根从路边薅下来的狗尾巴草,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湖面因鱼儿摆动荡漾起的波澜,倒映里桥上人影的欢笑有了实质,学习的压力于此刻得到短暂释放。
走完木桥,面前的绿化很到位,草地边上便是湖水,一座宽阔的拱形石桥连接着对岸。
“哟?这儿还有人拍婚纱呢?”杨树惊疑一声。
“哪儿呢?”
“就湖边啊。”杨树手指一个方向,“大哥,你眼睛能不能稍微动一动?”
“哦哦,没注意。”
湖边的确有一对新人,男士穿西装,女士穿洁白露肩的裙。
“这天穿这点不冷吗?”
“你懂啥?这是为了出片。”杨树悠悠道。
“那相机一看就贵。”
“你关注的重点错了吧?”杨树一时错愕,“叫你看别人拍婚纱,学着点,以后有用。”
“对啊,我看相机,不也在学摄影吗?”
“......牛逼。”杨树无言以对。
我知道杨树要表达什么,这样回答只是想看看他无语的反应。
很快,所有人都看到那一对新人,好奇的眼神纷纷注视过去。
林七月在湖边,她身旁有一排排柳树,枝条垂下,我挪动两步,画面便能框住枝条和她,以及她面前的湖水。
‘好看。’我满意地盯着那张照片,有时候,一个人好看与否,并非取决于她的容貌。
“你拍啥呢?”陈新忽地从身后出现,差点吓得我没拿稳相机。
“拍风景。”我切换图片,陈新没看见刚才的照片。
“噢,多拍点,回去发我。”说完他就走了,本以为他是来借相机的。
那对新人,在湖边拍完,又转移到了乳白色石桥边取景。
在周围休息的我们给他们腾出空间,然后又形成一个半圆围在周围观看,眼神或好奇或羡慕,种种神色。
例如我身边的杨树,那眼神明显带点羡慕还有复杂。
“我一猜就知道你想啥。”我轻推他乐呵道。
“是吗?”杨树笑了笑。
此刻,很多目光停留在穿着单薄的两人身上,尽管湖边的风携带着湖水的清凉,但他们却丝毫感受不到,大抵是温热的血液抵御了寒冷。
出来“秋游”还能看见别人拍新婚照是一件新奇事儿,眼前不止拿着专业设备的摄影师在记录,拿手机的同学也是如此。
林七月站在一边,手机拍着这一幕,当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对人身上时,我走上桥的两三步台阶,回身看去,举起相机将眼前的场景拍下。
其中一张,林七月恬静的背影,前面是穿着正式摆pose的两人,我清晰的知道我画面里的主角是谁。
“你拍没?”杨树走过来。
“拍了。”我点头,然后顺着桥走到了对岸。
“等等大部队啊。”杨树靠在桥头,望着对面停下脚步。
“哦哦,说的是。”
那边只有一片草地和小公园,除了这座桥外没有路了。
十几分钟后,众人才陆续收回视线,越过桥来到对岸。
旁边修了一座小型的“水上乐园”想来应该是想仿江南水乡风格,但成品和正品的貌似有不小的差距。
河面停留的船,一眼看去满满的塑料感。
“走了,等会儿回来看呗。”
林七月还在桥边看着湖面的波光粼粼,我走到她身旁叫了一声。
“来了。”
她应了一声,随后迈步跟上前方众人。
望着她渐远的步伐,我想说什么,但她脚下步伐很快,不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
“水上乐园”的规模不大,绕着外围逛半小时左右便能逛完。
“大家休息会儿吧。”刘洋提议说,“到点集合,别走太远,注意安全。”
其余人纷纷应声,点头答应着。
“去玩碰碰车不?”刘洋找到在湖面钓鱼点位旁边坐着的我们问道。
“碰碰车?哪儿?”
“我们刚逛那儿。”
“那个啊…多少钱?”
“好像是二十。”刘洋回应道:“你们去不去?”
想玩,但想起先前瞄过一眼,那场地…性价比很低啊,“我就不去了。”
刘洋最后叫上了几个花钱买高兴的同学前去。
“坐着也累啊~”杨树靠在椅子上,“今天运动量太大了。”
感受着脚上传来的痛意,有一种想把鞋脱下来检查的冲动,但大庭广众之下显然不太礼貌。
“这鞋穿着勒脚啊。”
“脱了呗。”陈新漫不经心回道。
“这好吗?”我扫视着周围。
“咋不好了?又不是室内,怎么你有脚臭?”
“你想多了,只是有些不文明。”我说完没两秒,便遵从了心底的意愿。
“得,磨出泡来了。”难怪走一步痛一步,高中牲的身体果然很孱弱。
没了鞋的挤压,我的脚得以缓解会儿。
穿上鞋,不远处坐着的郑秋叶几个已经闭眼睡着了,边上刚说打游戏的陈新也趴在圆桌上休息。
林七月没见着她人影。
“你干啥去?”
“我随便逛逛。”我回应完杨树便朝着那座桥的方向走去,她应该在那儿附近。
新与旧
躺在倾斜的草地上,草有些扎人,暖阳的光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拍新婚照的人行动轨迹和我们大差不大,现在正在草地边的栅栏处取景。
女主换了一套衣服,但依旧单薄。
反光板什么的一应俱全,摄像旁的那位应当是助理了。
看了会儿后兴致缺缺,便戴着耳机躺在草地上,鸭舌帽刚好可以用来遮阳。
耳机里有歌声,我想他们走的时候应该会有人叫我。
很可惜,林七月并不在这儿,而“水上乐园”的规模虽说不大,而且里面路线挺多,想找到一个人并不容易,何况她还不一定在“水上乐园”里面,说不定在哪儿散心着。
翘起二郎腿,惬意地晒着阳光,不由想到老家那令人怀念的木制躺椅。
偶尔拿开帽子用露出的缝隙看他们是否还在取景,心绪也一同通过缝隙钻入脑海,挥之不去。
手机放在裤兜,不知道时间过去多久,只能通过一首首歌来推测溜走的时间。
“你怎么在这儿?”
音乐声外传来一句熟悉的声音。
“哦,这儿舒服。”我掀起帽子,看了眼来的人。
“你一个人?”
“不然呢?”
我只戴了一只耳机,自然听得清她的话。
“就你一个?”
“不然呢?”她回以同样的话。
我沉默下来,准备继续躺着晒太阳。
然后,她似乎不习惯安静的气氛,又说着:“杨树他们人呢?”
“他们在那边坐着。”我不知道刚才有人钓鱼的地方叫什么,只得模糊说道。
“哦。”她点了点头,似乎听懂了。
“曹蕊不跟你在一起吗?”
暮珊紫坐下来跟我保持有合适的距离。
“没看到她。”暮珊紫盯着拍摄的几人说,“他们拍好久啊。”
我换个腿继续翘着,“确实。”不知第几次目光注视过去,心绪如同前几次一样,宛如潮水般浮现。
“你要不?”暮珊紫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捧瓜子。
“不用,谢谢。”
“行吧。”她拿张纸出来,将瓜子壳放在里面。
现在,有一种“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既视,只是我一个人看总感觉少点什么,或许由那对取景的人来看才恰到好处。
暮珊紫在嗑完瓜子后走了,不知去哪儿。
准备继续躺会儿的时候,一股暖流从鼻息传来。
“晒太阳晒鼻血出来了?”幸亏有随身带纸的好习惯。
堵住鼻子后,不能躺着,坐在草地上,无所事事,蓝天白云,平常天气。
一点过,微信群发来消息,叫所有人集合,地点描述很清晰,起码我读完知道在哪儿。
“你饿没?”刚在草地那会儿,我肚子便对我发出了抗议。
“饿扁了。”杨树也不例外。
“哪儿吃?”
“老宋发了个地址。”
群里老宋发出的位置离这儿很近,导航显示二十分钟脚程。
顺着一条路告别“水上乐园”来到一处康庄大道,附近都是预售楼,宽敞的道路显得人烟稀少。
“我看到了。”
人行道边摆了几十米长的小吃摊,我很好奇在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长排小吃摊……
“吃啥?”
众人找着自己喜欢的,点完就坐在路边的临时摆吃饭点。
“我没啥想吃的。”走完这条小吃街都没见着实惠的,当即生出一个主意,“要不点外卖?”
陈新立马否决,“大哥,这儿荒无人烟的,点外卖?”
我看着刚驶过的几辆轿车,这儿外卖好像不在配送范围内。
“干脆走远点看看。”
附近那么多高楼,不信下面没有餐馆。
“你们去不去看看?”
问在座的人,最后只有我和杨树前去。
不出所料,没有辜负我和杨树多走几百米的辛苦,营业的餐馆出现在对街。
“来份大碗杂酱面打包。”杨树要了一碗牛肉面。
“附近看来还没开发好啊,那么点人。”
出餐速度很快,毕竟面馆里没几个客人。
“才修好的,肯定啊。”
提着打包的面满意地回去,分量大差不大,但胜在便宜,也是不虚此行。
“吃完怎么安排?”
我问向正在疯狂摇手机的刘洋。
“啥?吃完啊……吃完再逛一会儿就回去呗。”
“你摇手机干嘛?”我疑惑问。
同样在摇手机的陈新回道:“他们不要脸,刷步数。”
刘洋盯着他,“那你有种别摇啊。”
“你叫他们别摇,我就不摇了。”陈新指着几米开外另一桌的刘晓升,他们拿手机的手疯狂甩动着,残影都快出来了。
“我去,刘洋比我多一百了!”陈新一惊一乍之下,手上速度竟又加快几分。
“混蛋,你怎么那么高?”
刘晓升那桌有人朝刘洋传来一声不甘的质问。
“凭实力好吧!”刘洋冲那人大声回道。
“我都忘开了。”没开微信步数的我,此时宛如一位隐世高人,波澜不惊,与世无争。
“你现在想开已经晚了。”陈新现在掉入了步数争夺的眼儿里,彻底没救了。
人和人的吃饭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早吃完的人,就靠着椅子后背休息,下午一两点,对于形成午睡习惯的高中生来说,现在正是困顿的高发期。
林七月趴在腾出空位置的桌上休息,午后的光落在每个睡觉人的背上,正好不需要盖毯子。
“我看这样子多半下午是走不了了。”
“差不多该回去了,走一上午了。”
上午七点半出发,一直走到下午两点,对常年呆在教室的高中生来说,堪比霍金跑马拉松。
“老宋说叫了车接我们。”刘洋靠在椅子上,“我也有点困了。”
本来应该喧嚣充斥热闹气氛的马路上,竟然有一股岁月宁静的闲暇感,几十米长的临时饭点上,睡着一群身心疲惫但充满回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