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的尊重于玉不识又有何干系,双方唯一的交集便是直播中的弹幕,甚至一旦污言秽语、不尊重的话往上发都会被警告禁言,他们的想法也动摇不到玉不识身上。
至于他们所在的世界?光是被警告时的公开播报就已经足够让他们羞耻了,也算是让大家认清了一些真面目。
但玉不识的这番话其实并不是对着他们这些已经被男权至上、压迫女性的思想腌入味的人说的,而是对着心中依旧有着不服志气的女子说的。
她的话中是在斥责这些走歪了的想法,又何尝没有表露出自己男女平等的想法的?
一名女子抬头看向了语气郑重、神情严肃的玉不识,她身上华丽漂亮的衣裙是她从未见过的,更别说她说的这些东西了。但她能够听出来,玉不识是想要女子好的。
所以她听见旁边那些男人们吵吵嚷嚷的声音,只觉得难听,忍不住回怼:“就你清高,那你不要被女人生下来呗!你嫌女人脏,没有女人还没有你呢!”
这是在市井之中,很多女子为了生计也是出来做生意的,更是为此养活了家里老少,对外更是接待过不少客人,自然是不惧这些满口假仁假义的人。
“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男尊女卑这是基于天地阴阳的想法,男主外、女主内,各司其职才能家国和谐稳定。更何况女子守节、相夫教子是本分,这天女还真是离经叛道。”
因为有了之前被大庭广众警告禁言的例子,大家不仅不敢在天幕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现在说话也不敢太过分,生怕又是出现什么在他们预料之外的情况。
“我呸!你说的这些和天女说的这就是两回事!”她虽然并不能十分准确地理解什么是靖康之难导致的女子社会地位下降,但她清楚地知道在乱世中,女子本就不易的生存会更加困难。
“天女一直在强调这什么靖康之难中女子的悲惨,你叭叭的守节,还不是要女人去付出!什么男主外、女主内,什么相夫教子,这也得有这个条件才能实现啊!而且人不都是一样活着吗?家里还赖我这饮子铺增添收入呢!就你知道是吧,人家不比你厉害,怎么不见得你去天幕上讲呢!”
“而且照你这么说,我开的这饮子铺也不合规矩了,那你进来吃什么,出去出去!”
旁边看着的人也都一同哄笑起来,“是极是极,先生大才,想来我们和这小殿是配不上先生一同客饮的。”
【在古代,想要达到男女平等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女子的压迫是理所当然的事。要知道,女子也是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的。
只是在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姐妹、女儿。
没有人是天生低人一等的。
好了,我们把话题说回靖康之难和宋徽宗。】
玉不识直接说着,她并不强求一定要推行什么男女平等,正如之前所说,她和这些古代位面的唯一交集就是这个直播,最多就是能够看看他们发上来的弹幕,其他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就古代那根深蒂固的想法,想要一下子就平等,那是不现实的。毕竟哪怕到了现在,一直喊着“男女平等”,但“重男轻女”的思想依顽固,男人在社会上依旧有着比女性更为舒适的生存环境。
她所能做的,就是给予一个“平等”的火种,一切还是留给他们,华夏民族自始至终都不是什么不求上进的民族,一旦有了更好的发展方向,都会往着那处使劲的。
而底下的人听过就是听过了,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不在意,但至少也都听过了这番言论,心底终究会留下痕迹。
但聪明人则是看着天幕,微微叹了一口气。
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自家中也有天资聪颖的女儿家,或是姐妹或是女儿,但她们就是没有她们的兄弟受重视。这是天然存在、长久存在的压迫,并不是玉不识这样轻飘飘的一番话就能解决的。
而且玉不识讲的何止是受到压迫的女性,她的这番话其实也是对着那些受到“压迫”的底层人民说的,都说“士农工商”,但很多时候,“农”才是处于最低的位置,而她的这番话,其实也是说给这些人听的。
他们这些人,或许在天女的眼中,都是些“坏人”吧。或许……天女也是在告诫他们,不要一直想着攫取,而是也要付出,有舍才能有得,让利才能获益。
“平等”吗?还真是一个美好的词。
或许她的“平等”,也是告诉他们未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世界吧!
至于玉不识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心思,其实她也是有感而发,甚至事先都没有准备,只是讲到那里了,她觉得应该说,所以就说了。
【而谈起“靖康之难”这道深刻而深沉的伤痕,大家虽然一直“痛”着,但也不会就此害怕而略去不看它,大家做的都是迎难而上——首先做的,就是进行总结分析。
但古时的环境和我们现在还是不太一样的,要知道我们现在做了错事,依旧还是要有个“罪魁祸首”,也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还是只是“背锅”的,到了古代,这就更加理所当然了。
而在那时,他们通过研究做出的结论,关于靖康之难的祸首,被认定为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的《宋论》指出:人臣争胜是最大的祸害,会扰乱正常的纲纪,制造不和谐因素。而小人和君子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现象,善政的关键不在于消灭小人,而在于避免小人当权,不给小人争权夺利的空间。然而熙宁变法造就的新旧党争却为“君子”和“小人”的争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尤其可怕的是新旧两党轮流执政。
这段话的,其实就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内讧不断,“小人”和“君子”争斗实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产生了极大的内耗,将原有的良好行政风气涤荡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沆瀣一气的决策层。
也正是这个近乎于弱智的决策层做出了灭辽这个完全弱智的决策,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
王安石听到这里都惊呆了。
哪怕天女并不赞同这个结论,但她言辞间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在此之前,这场刻骨的伤痕造成的原因,都是由他来背负的。
但这是真的吗?
他主持变法,不是为了什么给党争提供政治舞台,而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
或许他的变法,让党争一事更加显目,但并不是他不变法,党争就会从此消失的。
党争,并不受人控制,他们只是利益驱动罢了。若他真的能够控制,又哪里还会有什么新旧党争呢?
但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要紧的是他需要先向天子告罪。不管是不是真的因为他、因为这场变法,但天幕已经提到了他,他就应该做出反应,而不是一动不动。
“陛下恕罪,臣是万不敢有这般心思的!”
宋神宗赵顼看着天幕,也是脸色微沉,但大体上也还是保持着正常。
只是他尚且没有说话,朝堂之上却是在玉不识的讲述下顿时一片喧哗,旁边反对变法的臣子更是出口和王安石等人辩驳起来了。
而看着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两派大臣争吵不休的赵顼,难得觉得有些头疼。他也是支持变法的一员,难道在他们口中也是“祸首”的一员吗?
赵顼沉思了一会,制止了下面还在说着的臣子们:“好了,天女也只是说了以前的看法,她尚且就此盖棺定论。而且不论变法之事对错与否,当务之急应是如何避免类似靖康之难再次发生。”
众人听闻此言,渐渐安静下来。
这一点他们当然知道,但就像是那个《宋论》中说的,其实最应该归罪的,是党争,而党争也不是这场熙宁变法才出现的,只是熙宁变法让这个本就有的矛盾更加凸显罢了。
【其实在靖康年间,金军背盟入侵时宋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熙宁变法的危害,更是削除了给王安石的很多称号。
到了南宋,这场声讨王安石的大潮发展的更为庞大——
南宋文人罗大经,写了一本着名的文学史料着作,叫《鹤林玉露》,他在里面评价王安石变法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明朝人也经常总结宋朝败亡的经验,绝大多数把王安石定为罪魁祸首。其中明末的王夫之认为:王安石是北宋亡国的第一罪人,靖康之耻的肇始者正是王安石。
但真的是这样吗?】
玉不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别的。
【可以说,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还有陆游的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一不反映着他们深刻的仇恨。
但是哪怕到了最后,他们依旧没能夺回失地。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其中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那么,这其中应该怪罪谁呢?王当真是安石吗?王安石一个臣子,真的能够担当得起这样沉重的责任吗?真的是变法之错吗?
我们先来看看宋徽宗时期的宋朝是怎么样的——】
李世民:“亡国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由一个人造成的,那必然是因为整个国家都发展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他摇摇头,对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罪到王安石一个人身上还是不太认同的。
“若真的要选一个人,那也只能是当朝的皇帝。若是皇帝有魄力,也还是能够挽救一二的。而且,在礼法上,天子才是最高的,若是没有天子的首肯,一个臣子又哪里来的权力进行‘变法’呢?”
“其实这场灾难,最应该怪罪的,是这个宋徽宗,而不是前几朝的王安石。”
大部人也是持着这样的观点,你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加剧了朝中党争的激烈程度,加剧了北宋的灭亡,但不能说北宋的灭亡就是由他、由变法造成的。
一个王朝想要兴盛起来,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个王朝就此覆灭,也是由无数件事情累积起来的,单单一个人、一件事,或许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不会所有的“稻草”,而且就这样看,王安石也不会是最后的那一根“稻草”。
【在宋徽宗时期,朝廷腐败严重,蔡京等奸臣掌权,导致当时的政治很是混乱;而北宋长期的重文轻武政策,也使得军队战斗力低下,面对金军的进攻无力反抗;并且在面对金军的威胁和侵略时,徽钦二宗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可以说,在当时,政治腐败、军事废弛、决策失误,共同导致了靖康之难的发生。
若非要怪罪一个人,那也应该是在位期间沉迷艺术、不问朝政的宋徽宗,或是继位后优柔寡断、未能果断抵抗金军、反而寄希望于求和的宋钦宗,又或是贪腐误国的蔡京、童贯等奸臣,反正不会是王安石。】
【那么,为什么他们都会一致的选择王安石来做这个“罪魁祸首”呢?王安石的变法又是在“变”什么呢?我们这里也简单来过一下——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赵顼时期,当时应该是位于北宋中期,宋朝廷面临着财政危机、军事疲弱和相当大的社会矛盾,他所主持的变法,旨在通过富国强兵来应对这些问题。
其中,他所主持的变法涉及农田水利、青苗法、募役法等措施,意图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军事力量。
那么它的结果是什么呢?这场王安石变法、也就是熙宁变法,确实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党争,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