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一早,宣讲会如期举行。

天刚蒙蒙亮,沈如云就起床开始准备。春杏一边替她梳妆,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今天要注意的事情。

\"小姐,我让人准备了茶点,都是一些容易入口的糕点,一会给大家吃。\"春杏手脚麻利地替沈如云挽好发髻。

\"嗯,你做得对。\"沈如云微微点头,\"这些太医和产婆们远道而来,确实该准备些茶点。\"

\"不过小姐,我有点担心......\"春杏欲言又止。

\"说吧,有什么担心的?\"

\"这些太医平日里都是在宫里当值的,今日要让他们和产婆同席,会不会......\"

沈如云笑了笑:\"无妨。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才是他们该想的。\"

\"小姐说得对。\"春杏松了口气,\"对了,我让人把大厅收拾得特别整齐,桌椅都摆好了。\"

沈如云站起身,看了看镜中的自己。今日她特意穿了一身淡青色的衣裳,显得端庄大方。

\"走吧。\"

大厅里,丫鬟们正在忙碌地布置。桌椅整齐排列,每个座位前都摆好了茶碗和图纸。太子特意派了禁军在外面守着,以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小姐,您看这样可以吗?\"管事妈妈迎上来请示。

沈如云环视一圈,点点头:\"很好,就这样吧。\"

不多时,太医们陆续到来。他们都穿着太医院统一的官服,神色倨傲。看到摆在一旁的茶点,有几个人撇了撇嘴。

紧接着产婆们也来了。她们都是京城里最有名的稳婆,但在这种场合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几个年纪大的产婆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来来,诸位请坐。\"春杏像模像样地招呼着,\"尝尝点心,都是新鲜出炉的。\"

太医们坐在一边,产婆们坐在另一边,中间隔着明显的距离。沈如云看在眼里。

沈如云走上前,向众人行了一礼:\"今日请诸位前来,是为了一件关乎天下女子的大事。\"

她缓缓道来:\"自古以来,生产便是女子的一道鬼门关。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就此香消玉殒。有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这些,在座的诸位想必都亲眼见过。\"

一席话说得众人神色凝重。确实,他们都见过太多这样的惨剧。年轻的产妇在生产时痛苦挣扎的样子,至今仍让他们心有余悸。

\"前几日,我画了一些图纸。\"沈如云让人把图纸分发下去,\"这是我设计的一些接生用的工具,还请诸位过目。\"

太医们原本不屑一顾,但看到图纸后,眼神逐渐变了。这些设计精妙,每一处都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这个钳子的设计真是巧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医拿着图纸爱不释手,\"弧度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受力均匀,又不会伤到胎儿。\"

\"这个托盘也很实用,可以准确称量新生儿的体重。\"另一位太医也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产婆们也围在一起研究图纸,不时发出赞叹声:\"要是真有这些工具,我们接生就方便多了!\"

\"这个支架的设计太好了,可以帮产妇保持正确的姿势。\"

沈如云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欣慰。她继续说道:\"这些只是我的初步设想。接下来,还要靠诸位的经验来改进完善。毕竟你们才是真正的高手。\"

这话说得在场众人都很受用。特别是那些产婆,平日里哪受过这等尊重。

\"太医们有着渊博的医学知识,产婆们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信一定能让这些工具变得更加完善。\"

一位老太医站起身来:\"太子妃说得对。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本就是我们的本分。这件事,我支持!\"

其他太医也纷纷表态。就连最开始反对的人,此刻也开始认真研究起图纸来。

产婆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们接生这么多年,眼睁睁看着那么多产妇受苦,如今终于有了改变的希望。

\"太子妃,这个钳子的前端,是否可以再做一些改进?\"一位经验丰富的产婆提出建议。

\"这个支架的高度,我觉得可以根据产妇的身高来调节。\"又一位太医补充道。

看着众人热烈讨论的场面,沈如云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其实这些设计,都是她前世做医疗器械项目时的方案,她也不知在古代是否可行。

看着众人热络的交谈,沈如云才感觉这个事有眉目了。

太医们仔细研究着沈如云的图纸,不时点头。虽然这些设计大胆,但从医理上来说却是合情合理。

\"太子妃,这个刀口的设计虽好,但愈合时恐怕会留疤。\"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说道。

\"是啊。\"另一位太医接话道,\"不过我倒是有个方子,专门治疗刀口愈合,或许可以用在这上面。\"

沈如云立刻取出纸笔:\"还请太医详细说来。\"

\"这方子是用银花、当归、红花......\"老太医细细道来,沈如云认真记录。其他太医也纷纷提出建议,有说用蜂蜡的,有说用艾叶的。

\"诸位说的都很有道理。\"沈如云一边记录一边说,\"尤其是消毒这一块,确实需要特别注意。\"

一开始,那些从民间请来的产婆们都有些拘谨,看着这些太医说话也不敢插嘴。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她们也渐渐加入其中。

\"太子妃,我觉得这个钳子的弯度再大一些会更好。\"一位年长的产婆终于忍不住说道,\"我接生这么多年,发现孩子出来时......\"

她说得很专业,其他产婆也连连点头。这确实是她们多年实践得来的经验。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另一位产婆附和道,\"而且钳子的长度最好再改改,太长不好使力,太短又够不着。\"

沈如云看她们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心中暗喜。她立刻拿出新的纸张,根据她们的建议修改图纸。

\"这个托盘的边缘是不是要做得圆润一些?\"有人提议。

\"支架的高度要能调节,因为产妇身高不一样。\"又有人补充。

整整十三天,沈如云每天都和这些太医、产婆们讨论,修改图纸。春杏看着自家小姐忙得连觉都顾不上睡,却依然精神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