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逼高丽国主下跪道歉!
待他们离开后,巴雷特小队队长走到杨天身边,担忧地说道:
“将军,就这么放朴于桓回去,会不会留下隐患?毕竟他这人反复无常,万一……”
杨天微微点头,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目光坚定:
“我自然知道其中风险。但如今两国局势微妙,
若是一味赶尽杀绝,恐会激起高丽国上下的反抗之心,引发更大的战乱。
这颗毒药能暂时制衡他,而且我们也会密切关注高丽国的动向。只要他们稍有异动,我们便立刻出兵。”
其他士兵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将军深谋远虑,我们一切听从将军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云国军队开始有序地进行战后整顿与部署。
杨天一方面安排士兵加强边境防御,防止高丽国暗中偷袭;
另一方面,挑选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使臣,
准备随朴于桓一同前往高丽国,确保条约的顺利执行。
三日后,押送朴于桓回国的队伍准备出发。
杨天亲自来到队伍前,再次警告朴于桓:“你最好老实点,一路上若是敢耍什么花样,我随时可以让你死在这里。”
朴于桓冷哼一声,别过头去,眼中的怨毒丝毫未减。
队伍缓缓启程,朝着高丽国的方向进发。一路上,气氛压抑而紧张。
朴于桓坐在马车里,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盘算着如何复仇。
不过他这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一个瘸子不可能在继续当皇帝了,
高丽国想要他死的人不在少数,朴于恒决定先想办法保住性命再说。
而云国的使臣和押送士兵们则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队伍终于抵达高丽国边境时,高丽国早已派了大批人马前来迎接。
太后也亲自率领一众大臣,在城门外等候。
看到朴于桓被断腿坐在马车里的凄惨模样,
太后老泪纵横:“我儿这是遭了多大的罪啊……”
她怒视着云国的队伍,眼中闪过一丝恨意,但很快又强压下去。
现在是形势比人强,根本没有实力去讨回公道,
高丽国在提前偷袭的情况下,跟大云国战斗竟然屡战屡败,
目前不仅国库空虚,就连兵力上也严重不足。
自己是战胜国,云国使臣非常傲娇,他趾高气扬的上前说道:
“太后,按照约定,朴于桓需当着两国臣民的面,向云国赔礼道歉,承认他的罪行。”
太后咬了咬牙,为了儿子的命,她最终只能点头道:“好,一切按照约定行事。”
随后,朴于桓被抬到广场中央,在众目睽睽之下,
他面色铁青,极不情愿地向云国的方向跪了下去,磕了个头,声音低沉而沙哑地说道:
“我朴于桓,对之前屡次挑衅云国的行为表示悔悟,愿意向云国赔礼道歉……”
虽然他的声音很小,充满了不甘,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一刻,高丽国的臣民们心中五味杂陈。
一些臣民心中对朴于桓的遭遇感到同情,毕竟他是高丽国的国王,如今却落得这般凄惨境地;
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若不是他一意孤行挑衅云国,高丽国也不至于遭受如此重创,百姓们也不用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就在朴于桓道歉完毕后,人群中突然传出一个声音:“陛下何罪之有?分明是云国欺人太甚!”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年轻的将领从人群中走出,他手持长剑,满脸怒容。
云国使臣脸色一变,立刻大声呵斥道:“大胆!竟敢在此公然违抗约定,诋毁云国!”
那年轻将领却毫不畏惧,继续大声说道:“我们高丽国何时怕过云国!今日这般屈辱,难道我们就要一直忍气吞声吗?”
他的话瞬间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共鸣,人群中开始出现一阵骚乱。
太后脸色大变,她深知此时绝不能再生事端,连忙喝道:“住口!不得胡言乱语,破坏两国和平!”
那年轻将领看向太后,眼中满是不解与不甘:“太后,难道我们就任由云国如此欺凌吗?”
太后无奈地叹了口气:“如今我国国力衰微,若再与云国起冲突,只会让更多百姓生灵涂炭。为了高丽国的未来,我们只能暂且忍耐。”
朴于桓此时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对那年轻将领的话感到一丝欣慰,
毕竟还有人愿意为他、为高丽国挺身而出;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
他开口说道:“将军,退下吧。一切都是本王的错,如今既已答应云国的条件,就该遵守。”
那年轻将领咬了咬牙,最终还是收起长剑,退回到人群之中。
云国使臣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希望你们能记住今日的承诺。接下来,我们便要进城,商讨条约具体的执行事宜。”
太后强颜欢笑:“使臣大人请放心,我们定会全力配合。”
随后,队伍缓缓进入高丽国都城。一路上,百姓们情绪低落,
或是愤怒地看着云国队伍,或是低头叹气,整个都城都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
进入王宫后,云国使臣与太后及一众大臣开始就条约执行的细节进行商讨。
云国使臣态度强硬,提出了诸多苛刻的要求,
而高丽国方面虽有不满,但也只能一一应下。
朴于桓被安置在一处偏殿养伤,他躺在榻上,心中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复仇的计划。
他暗中吩咐亲信,去联络那些对云国心怀不满的势力,试图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然而,他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云国押送士兵和使臣的眼睛。
一名士兵将朴于桓的动向报告给了使臣,使臣冷笑一声:“朴于桓还真是贼心不死。不过,量他也翻不出什么花样。”
但为了以防万一,使臣还是加强了对朴于桓的监视。
在云国,女帝也收到了关于高丽国情况的汇报。
她召集大臣们商议道:“如今朴于桓已被送回高丽国,虽签订了条约,但他生性狡猾,难保不会再生事端。
众爱卿有何良策,可保我云国边境长久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