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额……不小心撞的。”

总不能说是被人打的吧!

就在会场的一角,江丽开始了对姜东的采访。潘晓筠则只能呆在一旁,在她的座位上坐下。

在姜东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人来到了会场,开始闲聊、交际。不过,徐光邀老先生还没出现。

等到采访结束,姜东站起身来,开始在会场内交际,认识人。

上一次在饭局上面认识的三个人,包括郁逸峰,又再次出现。

“哟,姜东,你这张脸是咋回事儿?是不是被人打了?”见到姜东,郁逸峰急忙问道。

“郁先生你好,没事,脸上这伤也就是撞的而已。”

“是这样啊,那还好!”

旁边的潘晓筠听到姜东与郁逸峰的对话。“你为什么不把真相说出来?说谎,有意思吗?”她质问姜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说了公共汽车上的事情,免不了大家又追问起来。”“旁边又是电视台的记者,如果他们把这事儿报道一下,影响太大,这样不好。”姜东说道。

“哼,我看你就是怕事儿!那个叫郭凯的,有什么好怕的,就算他爸是崇阳区的副区长又能怎样?我就不信了,他们打了人,还能逍遥法外!”

姜东腹诽,要是我有一个当市长的舅舅,我也跟你一样不害怕。

如果真的闹到公安的话,你有你的市长舅舅罩着,我上面可没有人。那个副区长说不定会把我直接安个罪名抓起来。

“你就是姜东?”

一个人走到了姜东的面前,插话说道。

姜东点了点头,“您是?”

“我的名字你不用知道。”“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就好了。今天你能够站在这里,完全是南城市文学界的悲哀。”

姜东皱眉,面前的这个中年人一定是来挑刺儿的。

在姜东面前的这个人叫做祝德行。

一个三十岁的青年作家。

他要比姜东出名还早,姜东十九岁的时候写出来的这本《亮剑》,而他十八那年岁的时候便已经有一本书在文坛上面引起了轰动。

当时,《流浪孤儿》这本书让他在全省都有名了。

可以说相当于是一个天才作家了,没有高考直接保送进入了北清大学。

但是,因为其第一本小说有名,后面的三小说就不太行之后,创作逐渐陷入了瓶颈。

去年,出版了一本叫做《远方的悲歌》的小说,讲述的是东北两个护理员的故事。

就是他给予厚望,潜心创作的,结果出版后却反响平平。

不过在他看来,自己的这本小说不是不好,而是没有人能够欣赏的来。

祝德行看来,现在南阳市、河白省其他人写的那些小说根本不值得去读。

简单来说,此人非常高傲。

“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亮剑》明明是一本好书,为何你要如此侮辱它的作者?”潘晓筠在一旁愤愤不平道。

姜东惊讶不已,现在潘晓筠怎么开始为自己说话了?

之前先是为自己道歉,现在又维护自己,还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她不是看不起我写的那书吗?姜东心里面嘀咕。

“好书?用一个庸俗毫无趣味的故事来讲一些浅显易懂的大道理,用白开水一样的文字来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

“他的这本书,就像是从东北大酱的缸最底下掀起来的那些残渣,又黑又丑又难看。”

“长河出版社如今也是堕落了,居然能够为这本书开这样的读书会。听说现在还加印了二十万册,可笑,可笑。”

“这样如此无趣,没有任何价值的书却能够被人们所阅读喜欢,这不得不说是眼下这个时代的悲哀。是人们匮乏的精神世界的表征!”

“姜东!如果是用我的话来评价的话,你这本书一文不值。”“就像是今天在这所展览出的其他书一样。”

姜东平静的听他说完这句话,什么都没有说,面无表情的略过了祝德行朝前面走了过去。

跟这种人用不着废话,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唾沫星子。

祝德行见姜东走开了,冷笑了一声,“庸俗份子,夏虫不可语冰!”

孙亚梅走了过来,“祝先生,姜东是一个刚刚出头的年轻作家,您作为前辈,虽不说照顾一下,但至少也不应该打击吧。”

祝德行看着孙亚梅道:“哼!你一个出版社的小编辑,这么跟我说话?你以为你谁啊?”

他白了孙亚梅一眼,走向了前边,向着正在议论的四个作家去了。

孙亚梅追了上去,“祝先生,能否请求您在等一会儿的读书会上讨论时,不要对亮剑这本书说什么负面的评价。求你了,这本书……”

“你要让我说谎?你这是对我的侮辱!”“这本书就不应该出现在这读书会上!”祝德行说话的时候也不正眼看孙亚梅。

王八蛋!我看是你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孙亚梅心里咒骂道。

她赶忙去找董文瑞,把董文瑞拉到一边,“董主席,那个祝德行!能否请他离开读书会?”

“他好像对姜东这本书很不满意,我担心等会儿做分享发言的时候,他会做负面评价影响这本书的口碑。”

董文瑞笑道:“这有什么?既然是读书会,肯定都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就算是他说一些负面评价又如何?一本书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的。”

“小孙,你先把心装到肚子里,这种事情不是什么大问题。”“再说了,如果大家都对这本书说好话,倒有失公允,显得太假了。”

孙亚梅仔细一想,觉得董文瑞说的这话也对。

徐光邀出现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姜东当仁不让,第一个介绍给了徐老先生。

徐光邀握着姜东的手说道:“哎呀,虽然我给你的那本书做了戏,但是你这真人我还是头一回见。”“真没想到,这张脸看起来如此怪,一边薄一边厚?”

这话引来一阵笑话。

读书会开始之后,果然祝德行是批评这本书,言辞犀利,说得越来越多。

从书说到姜东,从姜东说到文坛,俨然成了他的演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