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华夏最强主播:从主播到全球帝王 > 第103章 文辩激争,革新之路战群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3章 文辩激争,革新之路战群儒

午时的阳光透过皇家学府的雕花窗棂,刺眼的光线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

那光影像是岁月的痕迹,错乱地交织着。

学府中心,一个巨大的辩论台早已搭建完毕,周围人头攒动,人们的嘈杂声嗡嗡作响。

气氛凝重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那凝重像是一层厚重的湿布,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身上。

李豪踏入学府,一股浓重的墨香夹杂着隐隐的敌意扑面而来,那墨香浓郁得有些刺鼻,敌意仿佛是实质的冷风,刺得他的脸有些生疼。

他环视四周,只见韩愈为首的一众传统文人,个个神情严肃,如同临阵的士兵。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光芒像是冰冷的刀锋。

手中紧紧攥着竹简,他似乎都能听到竹简被攥得发出的轻微咯吱声,仿佛那上面记载的古制便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他们的长袍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无声地宣示着他们扞卫传统文化的决心。

李豪缓步走上辩论台,阳光在他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暖烘烘的阳光像是一层荣耀的披风,更衬托出他沉稳的气质。

他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仿佛一座无形的大山压迫着他,那压力让他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但他眼神依然坚定,嘴角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陛下,您提倡的革新,实乃动摇国之根本,乱我华夏之纲常!”韩愈率先发难,他洪亮的声音在学府中回荡,如同惊雷炸响,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他手中的竹简被他高高举起,像是要将那份沉重的传统砸向李豪。

“孔孟之道,圣贤之言,岂是尔等可以随意更改的?”他每说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上,那声音撞击着耳膜,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周围的文人纷纷点头,赞同韩愈的观点,他们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满了质疑和不赞同,仿佛他是一个亵渎神明的异端,那眼神像冰锥一样刺向皇帝。

李豪静静地听着,感受着那股几乎要将他淹没的压力,那压力像是汹涌的潮水要把他吞噬,但他脸上却没有丝毫慌乱。

他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

“且慢!”一个尖锐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衫的地方学究,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瘦削的脸上满是义愤填膺,指着皇帝的鼻子尖声质问道:“陛下,您说要革新,可知我华夏文明传承千年,岂容儿戏!这‘新学’究竟是什么?难道比孔孟之道还要高明吗?您可知‘礼义廉耻’为何物?”他颤抖的手指着周围的学子,“若是人人皆弃圣贤书,改学那不知所谓的‘新学’,我华夏文明岂不毁于一旦?”他的声音像是一把尖锐的锥子,扎得人心里发慌。

学究的话语如同火上浇油,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其他地方学究也纷纷附和,他们如同潮水般涌向辩论台,将李豪围在中心,你一言我一语地质问着,如同群蜂嗡嗡作响,那吵闹声像是要把人的脑袋炸开,让人心烦意乱。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那味道刺鼻又呛人,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李豪面对如潮水般的质问,不慌不忙,他提高了声音,说道:“诸位先生所言,皆是为我华夏文明传承着想,豪亦感佩。然,时代变迁,文明亦需革新。我所说的‘新学’,并非要摒弃圣贤之道,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适应如今的时代。”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新学’重在实用,例如,我教授的算学,能使国家赋税更加公平,让百姓安居乐业;我提倡的格物致知,能使我大唐科技更加进步,国力更加强盛。这些,难道不是圣贤教诲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吗?”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晨钟暮鼓,那声音沉稳而有节奏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江南四大才子原本站在韩愈一侧,此时却陷入了沉思。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似乎在重新思考皇帝的观点。

其他文人原本群情激奋,此时也逐渐安静下来,他们开始认真聆听皇帝的解释,心中对“新学”的抵触情绪也渐渐消散。

然而,韩愈等人依旧不为所动,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皇帝的革新是在动摇国之根本。

双方僵持不下,学府里的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诸位,”李豪环视众人,目光深邃,“试想,若是将我华夏文化精髓,结合‘新学’之长,岂不是能让文化更加繁荣,国家更加强大?就如同……”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吐蕃文化……”

李豪的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诸位可知,我大唐文化兼容并包,吐蕃文化、西域文化,乃至天竺文化,都曾融入我华夏文明之中,使其更加多元而丰富。如今,我倡导的‘新学’,亦是如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我华夏文明,使其更加繁荣昌盛。”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难道诸位认为,我大唐文化竟是如此脆弱,容不下一点新的思想吗?”他的声音回荡在学府中,那声音像是带着魔力,在空气中震荡。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韩愈等人的心上。

他们原本紧绷的脸庞,此刻也出现了一丝松动。

江南四大才子中,为首的文人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我等受教了。”其余三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文人,看到江南四大才子的态度转变,也开始倾向于李豪。

李豪的气势逐渐上升,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阳,照亮了整个学府。

吐蕃使者见状,心中暗叫不好。

他悄悄地向几个文人使了个眼色,那几个文人会意,立即站出来,提出了更加尖锐的问题,试图打乱李豪的思路,破坏这场辩论。

“陛下,您说‘新学’能使国家富强,可有证据?”一个文人咄咄逼人地问道。

“证据就在我大唐的军队之中,就在我大唐百姓的生活之中。”李豪从容应对,他指着窗外,“诸位请看,我大唐军队如今装备的新式武器,便是‘新学’的成果,其威力远超以往,保我大唐边疆安宁。百姓们使用的新的农具,也是‘新学’的成果,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乐业。这些,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据吗?”

“陛下,您说‘新学’能使科技进步,可这‘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摆弄一些奇技淫巧吗?”另一个文人阴阳怪气地问道。

“格物致知,并非奇技淫巧,而是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其规律,为我所用。”李豪的声音铿锵有力,他拿起一块石头,“例如这块石头,为何会下落?为何会沉入水中?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有探究其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才能创造出更多造福百姓的工具。”

李豪巧妙地应对每一个问题,用事实和逻辑一一反驳,那些原本咄咄逼人的文人,被李豪的回答噎得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能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站在那里。

旁观的人对皇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暗暗称奇,他们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李豪站在辩论台上,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智者,他的声音在学府中回荡,久久不息。

这时,学府外传来一阵清脆的竹板声,那竹板声像是灵动的音符跳跃着。

一个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说书人手中的竹板敲得愈发响亮,那敲击声像是欢快的鼓点,他绘声绘色地将学府内发生的一切编成故事,抑扬顿挫的嗓音在学府外回荡。

“话说陛下舌战群儒,妙语连珠,直说得那帮老学究哑口无言……”他模仿着李豪的语气和神态,引得周围百姓哄堂大笑。

故事的内容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场辩论,皇帝的名字在民间也越传越响,一股革新的风潮正在悄然兴起。

这股风也吹进了学府内,传统文人们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他们意识到,皇帝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他们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就在这时,一位身披袈裟的高僧站了出来,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贫僧以为,殿下所言甚是。文化如水,不进则退。我佛门自天竺传入中土,亦是不断适应,不断发展,方有今日之昌盛。墨守成规,只会让文化失去活力,最终走向衰亡。”高僧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他的话在文化界有着极高的权威性,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文人,听到高僧的观点后,纷纷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

他们意识到,皇帝的革新并非异端邪说,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江南四大才子带头表示支持皇帝,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了支持革新的行列。

韩愈的脸色铁青,他看着皇帝侃侃而谈,心中虽然愤怒,但也有一丝动摇,他想,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可一想到祖宗的文化可能被改变,他又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他紧紧地攥着手中的竹简,指节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陛下,”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老夫还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