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仁义道德不能当饭吃,但还有底线
谢珏刚到封地和武阳城,那里鸟不拉屎鸡不生蛋,荒凉到几乎寸草不生,偏偏北元人已经嗅出了那里是大渊朝军事防御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不断南下烧杀掳掠。
谢珏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谢珏的钱还都存在了姜簌簌名下,他刚到封地时寸步难行,定会去想办法筹钱。
于是,他做了和谢晋一样的事——造假币。
但与谢晋的算盘不同,谢晋用昏钞烂在百姓手里的手法赚取真钞,坑害的是老百姓的钱。
但谢珏作为一手将渊统交钞投入市场并操控发行的人,他做出了一模一样的交钞,筹谋的却是大渊朝国库的钱!
因为大渊朝交钞的编号是有固定规律的,当老百姓难以辨真假时,只能去找官府。
如同去年在庸州一样,官府为了安抚民心,只能自掏腰包回收。
果然,人若是不要仁义道德,做什么事情都会相对简单许多。
谢珏铤而走险做了这样的事,她心中却疼得如滴血一般。
难道三哥,已经穷途末路了吗?
“这两张交钞,你是从哪里得来的?”谢潇问向田松。
“是属下在东市添置衣物时商铺找回的,若不是手里恰巧有一张编号一样的,还真的无法发现。”
“京兆府中最近可曾接到老百姓举报,说有人发现假钞一事?”谢潇又问。
“未曾,老百姓大多不看数字编号,只看有无防伪标识和提举司的红戳,很显然,这假钞足以以假乱真。”
田松答:“若不是属下去年参与过假钞一案,素来都有多看一眼编号的习惯,定然也是无法发现的。”
谢潇想了良久,于是把姜理给她的钱拿了出来。
“你远行一趟,我要委派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今后就不必再来官署上值了。”
田松深觉重担在肩,于是拱手道:“属下但凭大人吩咐!”
谢潇站近,同他附耳:“你将这些钱取出来,然后扮做商人去武阳附近大肆采购货物,只要与宁王有关系的货物一概买下,他们要多少价格你就给多少价格。”
田松心中震颤,脸色涌上不可思议,再次确认道:“大人,武阳城流出来的东西品质低劣、价格还高,您这么多钱,您竟都要拿出来去买那种下等货?咱们有可能烂在手里的!”
“我给钱,他不肯要,只能用这种方法帮他。”
谢潇苦笑:“用频繁买卖来增加换手率,武阳那边就能流出更多假钞,三哥就有更多的钱去支撑武阳抗击北元。”
“北元人时常骚扰,殿下没人没钱没兵,什么都要靠着自己来,武阳城那里,委实太艰难了。”田松心中狠狠揪着,深深担忧起来。
“可是王爷您这么做,纸包不住火,假钞多了朝廷定会发现的,且这批货物烂在您的手里,您等于血本无归。”
谢潇心中又生一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谢晋当年是假钞案的幕后主使,我试着把脏水泼在他身上,叫他有口难辩,只能自食苦果。”
她心中无法冷静:“这天下已经乱了,老百姓们折腾不起,三哥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做贻害百姓之事,所以他值得我帮。”
谢珏做的假钞难以辨认,再加上谢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件事很快就被瞒了下来。
又过了几日,就在老百姓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时,城外的米价粮价节节攀升,京城里也产生了货源不足的情况。
一旦有人缺粮缺钱,街上就有抢劫之事就不断发生,谢潇故意充耳不闻,然后,京兆尹府又被围了。
“现在一斗米的价钱要赶上我们劳力一个月的价钱,米不得不吃,可钱却愈发难赚了,京城民不聊生,府尹大人,您到底管不管?”
谢潇摊手,一副油滑的腔调:“不是本官不管,实在是别处也调不来大米,爱莫能助。”
有百姓指着谢潇的鼻子痛骂:“你一边劝我们不要购买高价大米,一边又说筹不到粮,难不成要让我们饿死吗?你们这些当官的,能不能为百姓办些实事?”
“就是!”谢潇向来对百姓仁慈,这使得有些人蹬鼻子上脸起来。
“百姓买不到粮,你们朝廷就出面去筹!那些黑心肝的商家都是囤着平价粮食卖高价的,听说北边打着仗朝廷都不管,现在连京城的老百姓饿着肚子都不管了,大渊朝难不成,是准备要灭亡吗?”
老百姓说得有些过火,谢潇也忍着被他们骂。
看民愤已经积攒的差不多了,她才顺坡下驴,进宫去请示摄政王。
这次,谢潇在御书房外等候召见的时候,出其意料的竟见到了苏毕罗。
两人年纪差不多,生产与小产之日也都在同一天,如今却大不相同。
谢潇不满一月就去京兆府上任,虽然身边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又有叶岚整日做些可口有营养的饭菜过来,但她整日忙于公务多番操劳,身形还是瘦削。
而反观苏毕罗,初为人母的她周身都是温柔可人的女性光辉,月中保养得宜的她面色红润,如今身段更加玲珑,凹凸有致,一点都不像是做了母亲的人。
谢潇朝她怀中的孩子拱手:“参见太子殿下。”
苏毕罗笑了笑,朝怀中的十一皇子说道:“孩儿乖,你七哥朝你行礼呢,快给笑一声打个招呼?”
谢潇敛着眉,用余光看了一眼,发觉这个十一皇子脸色蜡黄、瘦弱不堪,而同月龄的孩子基本都已长得胖乎乎的,小手如藕节一般。
果然强行催产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大年初一那早腥风血雨的阴影还在,谢潇做不到如苏毕罗那种见人就天生热络,随便客套了几句,脚步便挪向一旁等着。
进了御书房,她向谢晋禀报了京师米粮告急,城外价高难以周转,老百姓人心惶惶之事。
“可曾派人去城外筹?”谢晋说。
“有,两方都已经谈好价钱,但老百姓也是买不起的。那富商似乎不急于出手,并没有来催。”
谢晋久经商,自然看出这些米粮实则是在待价而沽,放在手中不卖出去也有发霉变质的风险。
“那绝不能屈服,不然下次价格还会一升再升,变本加厉。”
“可是……老百姓已经吃不起米了。”谢潇心思一转,为谢晋出了个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