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庆逍遥贵公子 > 第124章 又要当数算先生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泓霖已经将目前六部的情况,详细的与李卓说了下,说实话,连李卓都感到不可思议。

身为右丞相,尚书省左仆射的魏无忌,本应该是统领六部,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礼部尚书曲城,是个摇摆不定的中间人,户部尚书孙无锋,礼部尚书陈达,兵部尚书冯奇,竟然都是门阀党的人。

只有刑部和工部尚书是他的人,可这二位的排名在六部中最靠后。

换句话说,魏无忌所掌控的六部,有一大部分的重要官职,竟然都被对手所掌控。

难怪新野党会没落到如今这个样子,被其余两党打压的彻底抬不起头。

当年胡人是被太祖赶回漠北的,在此之前,胡人对中原百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

所以这是八十多年来,两国第一次派出使团交流,意义极为重大。

且按照李卓对历史的总结,耶律齐天为了霸业,无论大庆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都会答应。

所以这就是一个谁都可以摘取的果子,如果太子不主动,就会被礼部,被吴王摘了去。

“先生所言真是令孤茅塞顿开,是孤太着相了,没看到里面的深层用意,好,孤会去主动争取。”

赵泓霖原本只是感觉有些抹不开面子,但经过李卓这么一开导,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关键。

“嗯,殿下能想明白就好。”

李卓对赵泓霖的态度很满意,如果赵泓霖是那种眼高于顶之人,那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纵观历史,想要坐上那最尊贵的龙椅,就是要利用好一切机会。

因为这条路没有失败者,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死。

“对了先生,你有些日子没去姑姑那了吧。”

赵泓霖突然来了句。

李卓点了点头。

“那些数算之法,我已经尽数教给了长公主,课业已经结束。”

上次的数道茶会结束后,李卓之后又去了一次,把定下的课程都教授完了。

所以这些天都没再过去,而且没有张成带着,他也进不去。

“殿下,您为何突然提起此事?莫非是长公主说什么了?”

赵泓霖看着李卓微微一笑。

“数道茶会结束后,先生的大道论引起了不小风波,当时父皇说要找人好好管教管教你,此事先生可还记得?”

“当然记得,莫非是有结果了?”

李卓眉头一挑,那时他还没有和太子见面,正在想留在京城的理由。

为此甚至暗地里提醒了一下长公主,准备让皇帝借用此事,让他顺理成章的留在京城。

转眼也过去不短时间了,却一直没有下文,李卓还在想皇帝是不是近日太忙,把此事给忘了。

“姑姑已经向父皇提议,让你今后就在长乐宫,专门开展数道教学。”

闻听此言,李卓瞬间站起身来,满是震惊的看着赵泓霖。

“殿下您说什么?让我在长乐宫专门教授数算?不行,万万不行啊。”

李卓没料到竟是这个结果,按他所想,应该是皇帝派一个人过来给自己当老师,自己跟着对方学习才是。

怎么自己变成老师了,而且还是在长乐宫教学,想想李卓都感觉一大堆的麻烦,正在向自己袭来。

赵泓霖当然明白怎么回事,自己和李卓接触,皇帝肯定已经知道了。

所谓的让他在长乐宫教数算,无非是找个由头,让李卓多进宫而已。

若是在以前,赵泓霖断然不会相信,堂堂一国之君想要重用个人,还要如此麻烦。

眼下他却觉的很正常,对待李卓这样拥有旷世才学,偏偏又懒散至极,不愿入朝为官的人,就得用一些非常手段。

对此赵泓霖也是举双手赞成,既然皇帝已经知道自己和李卓的关系。

现在又让他去长乐宫教学,足以表明他的心,是彻底站在自己这边的。

李卓眉头紧皱,心知一定是长公主向陛下建议的。

“先生,父皇此举也是为了你好,金口玉言,圣旨应该很快就会到李府。

到时向你学习之人,除了宫里的皇子公主之外,还有户部的一些人,姑姑说了,要将你的数算之道在整个大庆推广开来,造福万民。”

李卓没有半点开心,甚至急的抓耳挠腮的。

一直到和太子分开,回去路上李卓还在想这个事情。

“这回被长公主害惨了,我虽然要找理由留在京城,但去宫里当那些人的数算先生,实非所愿啊。”

好在李卓也是个乐观豁达之人,既然自己无法改变此事,那就走一步看一步。

从今日辰时开始,一直到酉时,状元楼的人一直都络绎不绝,随着酉时临近,文台比斗即将开始。

李卓带着环儿和阿福,在旁边的一家酒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静静的看着。

此番文台比斗,将在第五层进行,整个状元楼已经被曲风灿包了下来,今日不接待任何食客。

文斗的流程也很简单,诗词歌赋文章皆可。

一共三十道题目,到时采取抽签的方式,比如抽到了“青山”一题。

如果挑战之人中,觉的自己可以,便可参加直上五楼。

曲风灿会遵循对方的意思,以青山当场作一篇文章,或者诗词什么的。

完成后,里面的人将二人作品拿出来,像是科举张榜一样拿到状元楼外张贴出来,让所有人评断孰高孰低。

文台基本都是这个规矩,曲风灿是摆下擂台的擂主。

但凡有任何一人,能够在相同题目上胜过他,就意味着文台比斗随之结束。

这种方式在南方很流行,但有胆量摆下文台者却不多,这对自己需要有极大的自信,且有足够高的声望才行。

状元楼外,眼下已是人满为患,整条街都被堵了起来,都是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以及准备参加的文人。

这一幕不禁让李卓想起了,那晚的平阳诗会,大庆不愧是文风鼎盛的国家。

若是比武擂台,肯定不会有如此多人关注的。

“阿福你看那是谁。”

前来挑战曲风灿的,还有不少青年才俊,大都是朝廷官员的儿子。

循着李卓手指的地方看去,在状元楼的人群外围,出现了一辆精美的马车。

“大少爷?”

李福一眼就看出,那辆马车是李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