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扫地僧的身份
“你可有复国之志?”
“没有。”面对扫地僧的问题,孟礼回答得毫不犹豫。
扫地僧微微一愣,旋即奇道:“为何?复兴大燕可是慕容家一直代代相传的目标。”
孟礼道:“慕容家先祖虽曾建国,但即便是最鼎盛的时候也没能统一天下。在我看来,这谈不上真正的成功,顶多算群雄逐鹿时的小有建树罢了。”
“如今天下五国并立,并未出现逐鹿之势,重现先祖当年的建树并无大用。”
“更何况,大燕亡国几百年了,慕容氏除却姑苏的家业,几无其他资本可用以复国。而姑苏那点基业,保我慕容氏富贵,三代有余,用于复国却是杯水车薪。”
“最重要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我与天下百姓无怨无仇,何苦去折腾他们?”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扫地僧轻念一句,随后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施主有一副慈悲心肠。”
孟礼摆手道:“谈不上慈悲,只是说说罢了。主要是目标太遥远,我人懒,不愿折腾。”
扫地僧哑然失笑。
孟礼双手抱胸,盯着他道:“说说吧,你到底是谁?”
闻言,扫地僧眼中闪过一丝回忆之色,悠悠道:“按照俗家的辈分论,我应该算你叔祖父……”
孟礼愕然。
他的叔祖父?那就是慕容博的叔叔。
约摸盏茶时间,扫地僧把自己的来历和一些遭遇娓娓道来。
其俗家本名叫慕容耀,是孟礼此世祖父慕容光的弟弟。
这兄弟俩的名字皆取自“光宗耀祖”,其寓意不言而喻。
然而,两人长大以后发展方向有所不同:慕容光秉承慕容家代代相传的使命,想要光复大燕当皇帝。但慕容耀意图重现的却是先祖慕容龙城的荣光,追求当代无敌,成为天下第一。
兄弟俩志向相左,却谈不上冲突。
他们的父亲便让他们分头发展。
慕容光继承家业发展壮大。
慕容耀游历江湖,挑战高手,顺带给家里收集武学,增加底蕴。
慕容耀武道天赋过人,年纪轻轻就把斗转星移、参合指、龙城剑法这三大家传绝学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挑战高手势如破竹。就在他志得意满、自认足以媲美先祖慕容龙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晚期的逍遥子!
然后,他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的无敌梦被击碎了!
慕容家家传绝学厉害不假,可它再厉害,也只是武侠范围。
而逍遥子当时已经迈入了修仙的行列。
慕容耀完全打不过。
他不死心,回到家闭门苦练,结果还是打不赢逍遥子。
几次失败后,慕容耀对自身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打不过逍遥子是因为所学武功不够高明。
于是,他转身投入少林门下。
彼时已经成为慕容家家主的慕容光听到这消息很不高兴,他一直想着兄弟俩齐心协力复兴大燕,结果慕容耀居然为了学武出家当和尚。
慕容光二话不说,跑到少林劝慕容耀还俗。
慕容耀不但没有听从,反劝慕容光放弃复国。
因为他在游历江湖的时候看清了很多事,知道慕容家复国希望渺茫,而且越往后希望越小。
慕容光勃然大怒,觉得慕容耀背弃了家族使命和先祖荣光,不配为大燕皇族后裔。
于是,慕容光一怒之下把慕容耀从族谱上除名。
兄弟俩自此闹翻。
后来,慕容耀在少林苦练武功。
等到武功大成、进无可进,他再去挑战逍遥子,不料对方已不在人世。
确定逍遥子离世,慕容耀试着去找过对方的徒弟,也就是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却发现他们和逍遥子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打起来没意思,其他人就更不必提。
换而言之,那时的慕容耀成功实现了昔日的梦想,成了天下第一,当世无敌。
可这样的方式让他觉得索然无味,同时意识到再厉害的人也会败给时间,一时的名利都是虚妄。
是以,慕容耀回到少林,隐姓埋名做了一个扫地僧。
他在藏经阁待了十多年后,萧远山和慕容博先后来偷学武功。
对此,扫地僧没怎么在意。
这少林藏经阁的书他早已看遍,对里面的内容滚瓜烂熟,知晓这里的武功暗藏玄机。
不走正道来学的人,终归是要付出代价。
在此之前,亦有不少人来偷学过,验证了这一点。
萧远山和慕容博不过是武功高了些,经常光顾没暴露而已,不值得稀奇。直到意外知晓了慕容博和萧远山的身份与恩怨,扫地僧才动了化解的心思。
不管怎么说,他都出自慕容家。
不过,扫地僧没有暴露身份。
因为他已被慕容家除名。
更因为他瞧出慕容博复国之心不死,一旦自己身份暴露,怕是少不得要牵扯进去。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因此,扫地僧只能暗中把一些可以消除问题的经书放在慕容博和萧远山经常取书的地方。
没想到两人眼中只有武功秘籍,对那些经书不屑一顾。
这种情况下,扫地僧索性静观其变,等两人身体的问题或仇怨爆发时再出手。
若是没那个时候,就作罢。
不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先是慕容博一去不回,后面群雄大会更是变故连生,把西夏士兵招来了。
扫地僧在藏经阁隐居四十多年,自是不愿它遭到破坏、被人搬空,所以只得出手阻止。
出手以后,他想着既然都暴露了,干脆把慕容博和萧远山的事一并解决,寻个由头帮二人化解暗伤,把他们留在少林安度余生,顺势给少林增添几分底蕴,弥补玄慈造成的损失。
然而,扫地僧没想到慕容博音信全无,孟礼武功高深,自己竟留之不下。
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一番交手,在孟礼身上看到了当年逍遥子的影子。
对于这点,扫地僧说完自己的事,忍不住道:“当年确定逍遥子不在人世以后,我找过他的弟子,发现他们所学武功虽然玄妙,但远不如逍遥子展露的神异,显然是未得真传。”
“事后我也曾研究过逍遥派武学,却始终觉得不复当年。”
“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将事情放下,反在你身上看到了逍遥子所学的神韵。”
听到这儿,孟礼好奇道:“那依你之见,我与当年的逍遥子相比,情况如何?”